摘要:2023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何森作为中组部第十一批援疆专家抵达新疆,成为克拉玛依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人民医院)普内科主任。近20个月来,他带领团队从零起步,完善心血管介入导管室的规范化建设、为科室培养3名可独立操作的介入医生、两名介入助手、两
文/本报记者 程垒 图/医院提供
2025年年初,一年半的援疆期限已到,何森却主动申请延期。望着诊室外排队候诊的患者,他的眼神温和却坚定,“这里的病人需要我,我就继续留下……”
第十一批援疆专家
2023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何森作为中组部第十一批援疆专家抵达新疆,成为克拉玛依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人民医院)普内科主任。近20个月来,他带领团队从零起步,完善心血管介入导管室的规范化建设、为科室培养3名可独立操作的介入医生、两名介入助手、两名介入技师,累计完成千余例微创手术。点点滴滴、聚沙成塔,帮助克拉玛依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人民医院)的心血管诊疗水平持续提升。
初到克拉玛依时,何森就进行了初步调研,发现当地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尤其是油田工人和老年群体中,复杂冠脉病变占比很高。何森说“此时,北京医院的援疆专家王欣越主任也在普内科任职,我就和他一起探讨,最后决定,从提升技术、培养人才入手,推动普内科迈入发展‘快车道’。”。在此后导管室的建设中,两个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时间回溯到2023年10月,克拉玛依市市民王先生因冠状动脉左主干严重狭窄被判定需开胸搭桥,但王先生因为身体原因不能承受开胸手术,为了让患者有更好的预后,何森仔细评估后,决定采用冠脉内超声(IVUS)技术指导介入治疗。
手术中
手术台上,他屏息凝神,通过冠脉内超声精准评估及定位病变位置,在毫米级的血管空间内完成支架植入。两个多小时后,患者严重狭窄完全解除、血流恢复畅通,成为受援医院首例冠脉内超声指导下左主干病变微创手术的成功案例。
“这场手术被视为科室技术‘破冰’的起点。”何森说,从介入导管室的规范化建设,到冠脉内超声的落地,从血流储备分数测定到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越来越多的高精技术被引入医院,越来越多的心血管患者,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华西专家的精准诊疗。
手术中
近20个月的时间里,科室团队先后完成冠脉造影1000余例、支架植入300余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DtoW时间(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导丝通过血管的时间,国际抢救标准为 90 分钟)从平均80-90分钟缩短至60分钟左右。
“过去医生们只能凭经验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现在通过冠脉内超声和血流储备分数测定,能直观评估病变对血流的影响。”何森说,随着越来越多精准诊疗技术的引入,不仅临床支架使用率下降了15%,患者人均费用也减少20%,真正实现了“用技术换生命,用数据省成本”。
2024年,科室开展的“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临床应用”“生理性起搏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获得克拉玛依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人民医院)2023年度新技术奖。
“援疆不仅是‘输血’,更要‘造血’。”何森深知,培养本土人才才是长久之计。从抵疆之初,他就着手制定阶梯式培训计划:从理论授课、手术观摩到逐步放手操作,每周3—4次教学查房、2-3天手术示范,他将华西医院的训练模式“搬”到了克拉玛依。
何森授课
一次教学查房中,何森发现一名年轻医生对急性心梗患者的抗凝方案犹豫不决。他立即召集全科,现场分析病例:“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肝素剂量需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同时密切监测出血风险。”随后,他手把手演示如何计算剂量,并强调“细节决定生死”。在手术示范中,他常将复杂操作分解为“进导丝—球囊预扩—支架定位”三步,边操作边讲解:“导丝通过病变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血管痉挛。”现在,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团队成员在面对相关疾病时也更加从容。
何森手把手带教
科室年轻医生苟福春回忆,第一次独立操作冠脉造影时,紧张得浑身出汗,是何森站在背后耐心指导:“导管逆时针轻微旋转,缓慢推进。”如今,经过一年多的系统培训,科室里的3名医生都已经能独立开展左主干、分叉病变及慢性闭塞病变等高难度手术,团队累计发表SCI论文3篇,并在欧洲高血压大会分享临床成果。
心血管内科独立成科
2024年6月,在何森的推动下,心血管内科独立成科。
“住院患者中,心血管疾病患者较多,但原有的普内科资源难以满足患者需求,诊疗效率亟待提升。”何森说,独立成科不仅能集中优势资源,更能建立从急救到康复的全周期管理体系。
新科室成立后,引入的标准化诊疗路径大大提升了团队效能,护士长感慨:“以前我们太依赖自己的经验,遇到突发情况容易‘抓瞎’,现在从接诊到手术都有明确流程,一切都有条不紊。”目前,科室床位从0拓展至34张,并逐步实现了“零医疗事故、零投诉”的标杆科室。
“何主任,急诊心梗合并休克!”寒冬深夜,电话铃声骤响。何森冲进导管室,为一名老年男性患者实施主动脉球囊反搏支持下的急诊手术;3个多小时鏖战后,患者转危为安。术后,家属含泪握住他的手:“谢谢你,救了我父亲!”这样的场景在何森的援疆经历中屡见不鲜。援疆期间,他还带领团队深入社区、油田,开展义诊20余场,服务超500人次。在昆仑路街道,他耐心为大妈调整高血压药物;在重阳节义诊中,他俯身听诊八旬老人的心跳……他总是笑着说:“医生眼里没有性别和年龄,只有需要救治的生命。”
患者为何森送来锦旗表达感谢
如今,开启援疆第二程的何森,正全身心投入协助医院搭建高血压、冠心病及心衰随访数据平台等工作,全力构建筛查-干预-随访闭环管理,致力于降低区域心脑血管病发病率,为当地百姓的健康做出更好保障。
基层义诊
从冠脉造影“零基础”到年手术量破千例,从依赖外援到技术自主,何森用坚守与创新,让克拉玛依百姓真切感受到医疗进步的福祉。导管室里,他常对年轻医生说:“穿上铅衣,就要对得起患者的信任。”这既是鼓励,也是自勉。相信在他的带领下,这支医疗队伍,也将续写边疆医疗的新篇章——用技术填补空白,用传承守护生命。
来源:健康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