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从未想过,退休后的生活会像一堵无声的墙,将我与整个世界隔开。年轻时在国企做财务,每天伏案十几个小时,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和高血压的毛病。55岁退休那天,我以为终于能松口气,可随之而来的却是整夜的失眠和晨起时身体的钝痛。医生说:“您这身子骨得动起来,光吃药可不行
我从未想过,退休后的生活会像一堵无声的墙,将我与整个世界隔开。年轻时在国企做财务,每天伏案十几个小时,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和高血压的毛病。55岁退休那天,我以为终于能松口气,可随之而来的却是整夜的失眠和晨起时身体的钝痛。医生说:“您这身子骨得动起来,光吃药可不行。”但我连下楼买菜都喘得厉害,更别提运动了。
那段时间,我常坐在阳台发呆。楼下的花坛杂草丛生,偶尔有几只麻雀蹦跳着啄食,我想起小时候跟着父亲在乡下种地的日子——他总说“人得沾点土气才踏实”。某天,邻居老张拎着一袋韭菜敲开我家门:“自家种的,你试试!”绿油油的韭菜带着露水,咬一口竟有股清甜。老张笑说:“我这退休老头就靠种菜活络筋骨呢。”
在老张的鼓动下,我翻出几个废弃的泡沫箱,填上小区绿化带挖来的土,又从菜市场买来香菜和香葱种子。第一次播种时,手抖得连种子都撒不匀,弯腰五分钟就直不起腰。但看着那些细小的黑点埋进土里,心里竟生出几分期待。
起初的日子并不顺利。泡沫箱积水,香菜苗烂了根;麻雀啄食嫩芽,气得我扎稻草人吓唬它们。但老张总来支招:“土里掺点沙子排水,盖层纱网防鸟。”渐渐地,我的阳台堆满了改造的容器:旧脸盆种辣椒,塑料桶栽番茄,甚至用破瓦罐养了一丛薄荷。
种菜三个月后,我发现自己蹲下翻土时腰没那么疼了。每天清晨浇水、傍晚捉虫,不知不觉竟走满五千步。最惊喜的是血压:高压从160降到140,连医生都问:“您最近吃了什么灵丹妙药?”我指着窗台的菜苗笑:“这就是我的药。”
泥土的魔力比我想象中更神奇。有次手指被铁锹划伤,老张抓一把湿润的土按在伤口上:“泥巴里的微生物能杀菌。”果然,伤口两天就结痂了。后来读到研究才知道,土壤中的“母牛分枝杆菌”能刺激大脑分泌血清素,缓解焦虑。难怪我每晚沾枕即眠,连老伴都说:“你这菜种得人都精神了。”
种菜最让我着迷的,是它教会我“与时间和解”。从前上班总急着赶报表,现在却学会等待:辣椒从开花到结果要28天,南瓜藤得爬三个月才能挂果。某天暴雨打翻了番茄苗,我心疼得一夜未眠,没想到断枝处竟冒出新的嫩芽。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生命自有其韧性,与其焦虑,不如顺应。
最难忘的是种土豆的经历。把发芽的土豆埋进土里时,女儿笑我“浪费粮食”。两个月后挖出十几颗滚圆的土豆,她惊得合不拢嘴:“妈,您这是变魔术呢!”当晚全家吃着土豆炖牛肉,外孙女嚷嚷:“姥姥种的土豆比超市甜!”
我的小菜园渐渐成了邻里间的“社交据点”。楼上的李老师送我牵牛花种子,我回赠她新摘的苋菜;对门的小夫妻带孩子来认蔬菜,孩子举着萝卜欢呼:“奶奶的地里会长宝藏!” 去年冬天,我和老张合伙在小区角落开垦了片“共享菜地”,退休教师、快递小哥都来搭把手。翻地时聊家常,收获时分菜,冰冷的钢筋城市竟生出几分田园温情。
如今我的菜园四季常青:春有韭菜炒蛋香,夏收黄瓜脆生生,秋日南瓜金黄甜糯,冬天蒜苗青翠傲霜。这些作物不需要精致的花盆,不需要昂贵的肥料,只要给予阳光、水和耐心,就能回报最丰盛的生命力。
某日读到《齐民要术》,书中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突然顿悟:养身如种菜,过度干预反成枷锁。现在的我,晨起侍弄菜苗,午后读书饮茶,血压药早已停服。医生复查时惊叹:“您这腰椎比五年前还灵活!”
退休时以为人生将谢幕,却不想在泥土里翻开新篇。种菜让我懂得:衰老不是枯萎,而是像种子般蛰伏;疾病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契机。每当弯腰触摸湿润的土壤,仿佛听见父亲在说:“人呐,接地气才能长精神。”
这片小小的菜园,不单治愈了我的身体,更让我找回了对生活的热忱。它像一面镜子,照见生命的朴素真理:有时候,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放慢脚步,反而抵达更远的地方。
来源:小凡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