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的胃因为有胃酸存在,所以是一个强酸环境。在这种强酸环境下,理论上是不应该有细菌存在的。但事实上,有一种细菌能在胃内长期“定居”,并给人体带来烦恼和痛苦。它,就是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细菌,是什么让它成为目前唯一一种可以长期在胃内存活的细菌?
人的胃因为有胃酸存在,所以是一个强酸环境。在这种强酸环境下,理论上是不应该有细菌存在的。但事实上,有一种细菌能在胃内长期“定居”,并给人体带来烦恼和痛苦。它,就是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细菌,是什么让它成为目前唯一一种可以长期在胃内存活的细菌?
►
幽门螺杆菌的是如何在胃内生存的
幽门螺杆菌是微小的螺旋状革兰氏阴性菌,通常有1~3个螺旋形,典型培养菌在光学显微镜下呈S形、C形或海鸥状;单极多鞭毛,在其运动中起关键作用;无明显荚膜,不产生芽孢,能产生丰富的尿素酶、黏附素、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这些生物学特征都是幽门螺杆菌在胃内赖以生存的“武器”。
幽门螺杆菌的鞭毛使其在胃液这种黏稠的环境中有比较强的运动能力,能顺利游动到胃壁黏液层。同时,它利用螺旋状结构,就像一颗螺丝钉一样,钻透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寄生在黏液中靠近胃黏膜上皮相对中性的环境中。到达上皮表面后,其通过黏附素,牢牢与上皮细胞连接在一起,避免随食物或饮水被胃排空。
幽门螺杆菌产生的丰富的尿素酶,能将周围的尿素水解为氨:一是为自己的生存提供很好的氮源;二是通过酸碱中和反应在自己周围形成保护性的微环境,避免胃酸的侵袭。幽门螺杆菌还能分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保护自己不受中性粒细胞的杀伤。这样,它就能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在胃内生存下去了。
幽门螺杆菌对人体有一定的致病性,这种致病性是多种因素协同的结果。
首先,尿素酶和氨在保护幽门螺杆菌的同时,它们的积聚会损伤胃黏液层和黏膜细胞,破坏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使胃酸腐蚀正常组织。
其次,幽门螺杆菌会分泌空泡毒素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这两个主要的毒性物质会损伤胃上皮细胞。幽门螺杆菌还会分泌黏液酶、脂酶、磷脂酶A、脂多糖等降解液,破坏胃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并诱导上皮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介导宿主免疫应答,引起胃黏膜损害。
最后,幽门螺杆菌会促进促胃液素分泌,使胃酸分泌增加。这一系列动作最终导致溃疡形成,溃疡长期存在易引起穿孔、细胞异生,直至癌变。
很明显,幽门螺杆菌主要引起消化道疾病,但实际上其相关疾病谱比较广,还会导致一些消化道外疾病,如冠心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等。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包括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胃癌。
幽门螺杆菌感染已被明确是胃癌(尤其是远端胃癌)的致病因素,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致病作用。幽门螺杆菌是目前唯一确定的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细菌性病原体,被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1类致癌因子。
目前,主流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胃癌发生相关学说认为,由炎症介导的肠型胃癌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经历了从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上皮内瘤变至胃癌的一系列演变过程。绝大多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会发生慢性胃炎,这是胃癌发生的首要前驱因素,其持续感染与宿主遗传易感性和外部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决定了胃癌发生和发展进程。最终的结局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有1%~2%会发展为胃癌。
所以说,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预防胃癌发生非常重要的手段。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显著降低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发生风险,是胃癌的一级预防措施。
►
感染幽门螺杆菌分三步
①传染源:研究显示,人类是幽门螺杆菌的唯一自然宿主,传染源主要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尽管其在个别动物体内也有检出的报道,但不构成对人类感染的明显风险。
②传播途径: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水源性、食源性和医源性传播等也是受到关注的传播途径。比如,进食了被幽门螺杆菌污染的水、食物,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接吻,进行了消毒不彻底的内镜操作等。需要注意的是,家庭内传播是新发感染和再感染的重要途径,家庭成员间常见的感染途径包括共用餐具、咀嚼喂食、不良的卫生习惯等;而增强使用公筷、公勺的意识,提倡分餐制,避免食用被污染的食品和饮用受污染的水等,有助于防止幽门螺杆菌在家庭成员间传播。
③易感人群:人类对幽门螺杆菌普遍易感,免疫功能受损的人更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遗传因素也可能会影响个体对幽门螺杆菌的易感性。研究显示,免疫力较差的老年人和儿童,有不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的人群等,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
如何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
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很可能会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但其中70%的感染者是没有任何症状的,还有不到10%的感染者仅有消化不良的症状,使得感染者很容易忽视。所以说,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很大的隐匿性。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技术根据其应用领域的特点可分为用于感染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的相关技术(如血清学技术和尿素呼气试验等)和用于个体诊治的相关技术(如尿素呼气试验、粪抗原检测、基因检测技术等)。
根据诊断技术的原理,可分为抗原-抗体检测技术、基因检测技术、幽门螺杆菌表型特征相关检测技术,如基于尿素酶代谢特征的快速尿素酶试验和尿素呼气试验、病理组织学形态观察和幽门螺杆菌培养等。
根据是否依赖胃镜检查,分为非侵入性和侵入性诊断技术。
1
C-、14C- 尿素呼气试验:就是我们常说的“吹气儿”,是临床上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的标准诊断方法,优点是操作简便、准确性高,且不受胃内灶性分布的影响;缺点是依赖专用设备和试剂,且易受使用的抗菌药物等影响。2
血清抗体检测:需要抽血化验,适合幽门螺杆菌筛查和流行病学研究,优点是成本低,缺点是在反映现症感染方面有局限性。
3
粪便抗原检测:优点是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操作简单、标本采集方便,较适用于自测;缺点是干扰因素多、对试剂质量要求较高。
4
粪便标本幽门螺杆菌特异基因检测:优点是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标本采集方便;缺点也是干扰因素多、对试剂质量要求较高。
侵入性诊断技术
所谓的侵入性诊断技术一般是通过做胃镜,在这一过程中利用一些检测手段看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1
病理组织学检查:优点是在做胃镜的过程中收集组织,诊断的准确性较高,可同时评估胃黏膜病变的类型及程度;缺点是操作繁琐、费时。
2
幽门螺杆菌分离培养、鉴定: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的“金标准”,也是进行菌株药敏检测等表型分析的基础,但其培养条件苛刻、耗时长、对操作人员技能要求高,操作不当易产生假阴性。
3
快速尿素酶试验:优点是操作简单、快速、成本低,准确性及敏感性均较高;缺点是对试剂质量、规范操作要求较高。
4
胃黏膜/胃黏液/胃液标本幽门螺杆菌特异基因检测:优点是特异性强、敏感性高,胃黏膜和胃黏液标本干扰因素少,且胃黏液和胃液标本的检测不受胃内幽门螺杆菌灶性分布的影响;缺点是成本较高、依赖设备和专用试剂。
传统的培养/表型检测方法耗时,需要1~2周才能出结果。幽门螺杆菌作为一种苛养菌,体外培养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和设备,导致绝大多数医院不能开展幽门螺杆菌的培养。而分子耐药检测方法,不依赖培养,检测快速,2~4小时即可出具结果,且能同时进行幽门螺杆菌诊断性检测。
一旦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正常情况下,都应进行根除治疗。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治,我国先后出台了六部共识。目前的治疗方案主要采用含有抗生素的铋剂、质子泵抑制剂四种用药联合方案,简称四联疗法。
注:第六次共识推荐,方案3、方案5仅用于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
历年的耐药数据显示,我国甲硝唑耐药率较高,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中等,阿莫西林、四环素、呋喃唑酮耐药率较低。而中等耐药的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恰恰是我国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经典一线、二线用药。基于耐药结果的用药方案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一次性治疗成功率。
总之,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我们不可太轻视,也无须如临大敌,而是应该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它,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卫生、注重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若不幸感染,应及时就医治疗,切勿自己随意用药。目前,检测与治疗幽门螺杆菌并非难事,无须过度恐慌。
►本期编辑:康晓杰
►本期校审:孙茜
►策划:王菲菲 崔晨
►投稿邮箱:cfpa529@163.com
来源:中国计划生育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