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并驱动人类社会快速进入数智化时代,大数据的创新发展与应用已经全面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催生教育结构变革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开启了以大数据为重要载体的教育
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并驱动人类社会快速进入数智化时代,大数据的创新发展与应用已经全面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催生教育结构变革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开启了以大数据为重要载体的教育数智化发展升级新征程。在数智化时代,推动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变和身份重塑,提升高校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数智化时代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引导者
教育场域的生态变革触发教师主体观的位移。在传统教育中,高校教师的主要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知识的被动“接收器”。在大数据时代,学生可以通过更多元的途径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知识的获取已经不再完全依赖于教师。因此,教师的角色应逐渐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在信息海洋中进行有效的资源筛选与判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主动学习,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需要教师具备整合数字资源、利用数字化工具更新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知识体系、进行在线课程设计和教学资源开发的能力。
与此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主动学习如何筛选、整合优质的在线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支持课堂教学。通过数字化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将复杂的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内容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偏好,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转变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从教学主导者到知识协作者
大数据时代,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呈现出去中心化、扁平化、社群化特征。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供给者,而应该成为知识的协作者,这需要教师具备利用线上平台开展数字教学和教研协作的能力。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进行互动,共同开发课程内容、设计实践项目或进行学术研究,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并解决更多复杂的教育实践问题,实现与其他主体间的“相互承认”“交互”“共在”。这种协作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而且间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够接触到前沿的研究动态和实际应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教师应充分利用数据分析工具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识别学生的学习障碍,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并提供定制化的教学支持与反馈。为此,教师应具备成熟的数据意识,能够识别和收集教学中的关键数据节点,并据此优化教学实践。例如,通过对学生在线学习、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度等数据的搜集,分析学生的在线学习轨迹、课堂互动频率等,从而识别学生困难,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为了提升这种能力,教师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数据分析工具和统计知识。高校可以提供相关培训,帮助教师学会如何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行为,结合数据结果调整教学策略。通过建立数据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师能够更有效地识别教学中的问题并实施个性化教育,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成为教育价值理性的推动者
教育的价值理性指向教育过程中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判断。价值取向的建构是确认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应然状态不可缺失的理论维度,这一概念强调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关注教育的价值导向、伦理意识、人文关怀、社会责任,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为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本体论与方法论的基本视角。大数据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安全和数字伦理是高校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随着教育数字化进程的加速,教师和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个人数据,比如学习记录、成绩、评估反馈等,这些数据如果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可能会被滥用或泄露。因此,教师不仅要保证自身在使用数字工具时的数据安全,还要保证学生的隐私和个人数据不被窃取。教师需要掌握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比如数据加密、隐私保护、身份验证等。同时,教师还应了解数字伦理规范,在教学过程中维护数字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为了增强这一意识,高校可以为教师开设网络安全课程,定期进行网络安全演练。通过掌握基本的网络安全操作,教师能够更好地保护学生个人数据,确保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数字资源符合道德要求。这不仅是对学生权利的保护,也是对数字化教学环境的保障。此外,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更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和价值引导的角色。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教师需要在数字化教学活动中以身作则,展现良好的数字行为规范以及对教育价值理性的坚定信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实现“数据驱动”式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伦理教育等方式,促进师生间价值观的交流与互动,帮助学生识别信息的真实价值,提升其认知能力和批判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批判信息,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使他们意识到技术与伦理的交互作用,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以终身学习定义职业发展
数字素养已成为高校教师的核心素质,而数字技术和大数据的不断发展则要求教师不断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方法,坚持不懈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保持教学的有效性和敏感性,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师的数字素养不仅关系到教学效果,还决定了其能否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大数据赋予教育更高的智能化和驱动数据的潜力,而高校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一是要增强自身的信息技术基础能力,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应用,并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数据处理和使用大数据工具的能力。二是要将自身的职业发展视为终身学习的过程,努力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高校应通过定期组织数字技术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技术工具。
教师在教育生态系统中角色的不断演变,使其在数智化时代的教育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而终身学习理念则为教师提供了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帮助他们在教学活动、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中保持竞争力。同时,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也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作者系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苏州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改项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时代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建构与路径探析”、苏州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奖培育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研究”阶段性成果)
来源:观点交流派对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