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社论|价值观决定算法能否向上向善

摘要:经济观察报 社论11月24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该专项行动旨在整治互联网平台算法存在的同质化推送、违规操纵干预榜单炒作热点、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算法

经济观察报 社论 11月24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该专项行动旨在整治互联网平台算法存在的同质化推送、违规操纵干预榜单炒作热点、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算法向上向善服务缺失导致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等问题。

可以说,这是自2022年3月《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正式实施之后,有关部门首次对网络平台算法问题展开的全方位治理行动。在此次专项行动之前不久,11月20日,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在一次媒体活动中谈及算法机制问题,引发全网关注。他“炮轰”算法机制,指责其纵容甚至鼓励虚假造谣内容的传播,为谣言的肆虐推波助澜。

算法作为一种技术工具,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使用者的意图和目的。当算法被滥用以追求流量和利益最大化时,算法能引导并放大社会情绪,加剧信息的茧房效应,使得网络空间成为负面情绪和极端言论的温床。

表面上看,我们是被算法机制投喂内容,被技术所影响,但仔细想想,真正产生影响的是算法背后的价值观。

按理说,倘若信息茧房现象真实存在,那么茧房效应无疑是与平台的商业化目标背道而驰的。长期向用户推送同质化的内容,不仅会削弱用户的活跃度,还会逐渐消磨他们的新鲜感。唯有保持内容的多元化与丰富性,方能有效激发用户的活跃度和参与度。或许可以说,造成极端对立的并不是信息的茧房,而是观念的茧房。

这就说明,应用算法的人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有道德底线。作为算法的设计者、应用者和管理者,平台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确保算法技术的合理与合规使用。

算法的不当使用,其负面影响远不止于滋生网络暴力,它还深刻地体现在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算法合谋导致的市场垄断以及个人信息数据被非法侵犯等多个层面。

我们认为,为了保障用户的权益和防止算法滥用,建立细化的监管机制尤为重要。首先要促进算法的公开透明。平台应列出个性化推荐系统的主要参数,这不仅能增强用户的信任度,还能为监管机构提供有效的监督手段。其次,还应该出台平台算法应用合规指引,明确算法原理公示的具体要求,为行政执法和企业行为设定明确的边界,这是确保算法技术健康发展的基础。

然而,仅有这些还不够。我们还需加强算法歧视、算法合谋等行为的实证研究,深入了解算法滥用的具体形式和后果,为制定更加精准的监管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探索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经营者权益保护等监管工具,对涉嫌垄断的算法应用行为进行全面约束,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监管体系。

最后,提升算法监管的技术水平和调查取证能力也是关键一环。我们需要引进更多专业人才和第三方机构,建立先进的科技监管手段,提高监管的精准度和效率,确保算法技术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需要指出的是,没有必要因此妖魔化算法。算法可“善”也可“恶”。通过算法分析医疗影像数据,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这种应用同样是算法在发挥作用。对企业来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算法向上向善,这是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

2021年9月印发的 《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利用三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治理机制健全、监管体系完善、算法生态规范的算法安全综合治理格局。三年过去,算法已经深度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应地,普通人对算法的认知度也在提高。好的监管和治理可以让算法更好地赋能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推动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相信,这是一种共同的期待。


来源:经济观察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