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海量资讯包围。然而,虚假信息也在暗处滋生。在一些平台,自媒体炮制的短视频成为了假冒伪劣产品的促销工具。
本文转自【人民网】;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海量资讯包围。然而,虚假信息也在暗处滋生。在一些平台,自媒体炮制的短视频成为了假冒伪劣产品的促销工具。
山东的赵先生因为家中老人观看了这样的短视频而上当受骗,于是他开始了一年多时间的收集整理,发现了这些短视频都有一样的“套路”。
一年多前,山东滨州的赵先生上网浏览短视频平台,他发现平台推送的一些短视频中,不少当事人的遭遇很是离奇,他尝试收集了一些。
赵先生发现,这些短视频中虽然当事人不同,身处的环境也不一样,但讲述的遭遇却是出奇地一致。
据赵先生观察,这些惊人相似的短视频中,当事人无一例外都是用离奇的遭遇作为开头,剧情都采用一波三折的叙事模式,而最后有的变成了求点关注,有的变身带货“画风”。
视频社交平台中为何会有如此海量的“同款”短视频?赵先生决定联系这些视频的主人,想弄个明白。
赵先生:他们给我发了一个群,我进去了,跟我说要交98元,我也交了。开始就是说我教你变网红,跟我们一样。每个人给安排一个师姐,这个师姐就辅导上课,会开7天的课,比如说用手机拍视频,都有个文案库,这个文案怎么选。
交了98元后,专门的“导师”给赵先生发来了如何变网红的“基础”笔记。
记者发现,笔记上内容主打一个通过短视频来打造人设和定位的套路。比如,笔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定位和人设就是要抢占用户的心智”。
按照这个笔记的设计,“二婚+负债+远嫁”的话题便属于“爆款”。而负债话题、创业话题都需要“逆袭人生”作为故事的反转。在笔记中还展示了这样的脚本案例:“远嫁→三胎→负债→被家暴→二婚→复婚”。
而如此一波短视频人设的打造,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
笔记中罗列了做账号的三个阶段:
前期热门涨粉;
中期热门涨粉+变现+人设打造;
做人设+变现。
换句话说,最后都是为了“变现”。
微信群里不到一百元就能获得手把手教学,通过炮制离奇故事吸引流量。赵先生发现,短短几天微信群就满员,而大量相似的剧情在社交短视频平台不断出现。
赵先生:拿小孩子来卖惨,说自己抚养一个爸爸妈妈都没有的小孩子。有了流量以后,他要么开直播,要么拍视频来带货、变现。
赵先生观察,海量的同款短视频充斥着视频社交平台,有人留言表示同情,而背后的真伪很难辨别。赵先生把自己搜集的明显存在抄袭和涉嫌利用未成年人带货的视频向平台进行了反映。
虚假信息如此泛滥,却缘何屡禁不止?
目前,各大社交媒体平台都有其对应的投诉渠道。但在实际操作中,向平台投诉受理的时间长,程序较为烦琐。
记者拨打了某平台电话客服,客服提示,举报维权相关问题可点击短信链接了解。按照短信链接的引导,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填写相关信息后在平台上针对一条不实信息进行了投诉。
按照页面的说法,投诉后,平台会在5分钟内审核材料;3小时内审核被投诉内容是否违规。但24小时后,这篇帖子依旧存在于社交媒体平台上。
调查中记者注意到,各平台对判断虚假信息的标准不统一,判定规则模糊,且处理虚假信息的等待时间从数小时到几天时间不等。
在等待处理期间,虚假信息已经进一步传播开去,利益受损的主体只能“束手无策”地等待处理结果。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不实信息、谣言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相关规定,这属于一种违法信息的范畴。特别是互联网平台,对治理谣言信息、不实信息都有主体责任。比如在明知或应知有这种谣言出现而没有采取必要措施的时候,平台是要承担连带责任的。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记者:杨阳 郑怡哲 李仲博 赵酉龙 韩文旸
来源:环球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