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癌症易高发,医生解释:多与3种诱因有关,退休后尤其要警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19 13:33 4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版)

2. 《临床肿瘤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

人到六十,喜提“花甲”称号,按理说应该是“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年纪,然而,现实却让人不得不警惕——癌症的发病率在这个岁数迎来了巅峰!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国家癌症中心的统计数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清清楚楚地写着:我国60岁以上人群的癌症发病率比50岁人群高出足足一倍,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数字还在继续攀升。退休后的日子本该是安享天伦,结果却成了医院的常客,这能不让人背后发凉?

那么,为什么癌症最爱盯上60岁的人? 难道是因为岁数到了,癌症就像生日礼物一样自动送上门?当然不是。

真正的“幕后黑手”其实是生活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习惯,悄悄地在体内埋下了定时炸弹。

今天,咱们就来掰开揉碎讲讲,这3个让癌症高发的罪魁祸首到底是什么?

60岁,终于摆脱了工作压力,经济条件也比年轻时宽裕,吃的讲究了,胃口也好了,结果癌症找上门? 这听上去像个笑话,但事实却比戏剧更残酷。

现代人的饮食结构,早已偏离了人体的最佳需求。 退休后,很多人放松下来,顿顿大鱼大肉,认为“补一补”才能养生。

殊不知,这种吃法跟慢性自杀没什么区别。

别看一块红烧肉,入口即化,油脂满满,可是它的“副作用”却比高利贷还要凶。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就把加工肉类(如香肠、培根)列为1类致癌物,红肉(猪、牛、羊肉)列为2A类致癌物。

吃太多红肉,会增加结直肠癌、胃癌的风险

而腌制食品,比如咸菜、腊肉、泡菜,问题更大。这些食物里含有大量的亚硝胺,是公认的致癌物质

吃得越多,胃癌的风险就越高

有些人觉得,“我不吃肉,我喝饮料总行了吧?” 结果,换成了“无糖”饮料,觉得这样就健康了。可你知道吗?很多无糖饮料里的代糖(比如阿斯巴甜),长期喝下来,同样会增加癌症风险!

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发现,长期摄入代糖的人,患胰腺癌、肝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40%。

那些打着“零卡路里”旗号的饮料,最后可能让你付出更大的健康代价。

很多人以为,退休了,生活轻松了,压力也就消失了。但真相是,很多人退休后,反而比上班时更焦虑!

为什么?

经济压力——年轻时有工资,退休后,要精打细算过日子,生怕自己“活得太久,钱不够花”。
社交孤立——以前上班,有同事聊天,退休后,朋友圈子越来越小,甚至变得孤独。
家庭矛盾——年轻时忙工作,没时间管家庭,退休了,才发现和子女的关系变得疏远。

这些长期的焦虑和抑郁,会让免疫系统崩溃,给癌细胞可乘之机!

2003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人,患癌症的可能性比普通人高出3倍!心理压力会导致体内的皮质醇飙升,免疫力下降,进而让癌症有机可乘

中医里讲,“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意思是长期的情绪波动会直接影响五脏六腑的健康。

比如肝癌患者,很多都有长期压抑、愤怒的性格;胃癌患者,往往是长期焦虑、思虑过度的人。

很多人害怕体检,理由千奇百怪——

· “我身体好好的,检查啥?”

· “万一查出问题,岂不是自找不痛快?”

· “体检那么贵,省点钱不行吗?”

可问题是,癌症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早期没症状,等到感觉不对劲,往往已经是晚期了!

数据不会骗人——

60岁以上的癌症患者,有70%是在晚期才确诊的! 这个数字,意味着很多人本可以早发现、早治疗,但因为懒得体检,白白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尤其是这些癌症,最容易“潜伏”:

· 肺癌:早期几乎没症状,很多人以为是“老年咳嗽”,结果确诊就是晚期。

· 胃癌:早期可能只是胃胀、食欲下降,等到真正疼痛时,已经扩散了。

· 结直肠癌:大便习惯改变(比如便秘或腹泻交替),很多人不当回事,最后确诊时已是中晚期。

既然癌症的“幕后黑手”找到了,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避开这场“健康灾难”?

1. 饮食要清淡,少吃红肉、腌制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尤其是深色蔬菜,比如菠菜、胡萝卜、紫甘蓝,它们富含抗氧化物质,可以帮助抵御癌细胞。

2.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要过度焦虑,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比如书法、养花、太极拳,这些都能让身心更平衡。

3. 定期体检,不要等到身体出问题才去检查,尤其是肺部CT、肠镜、胃镜,6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都应该做一次。

4. 戒烟限酒,保持运动,每天至少散步30分钟,让身体保持活力。

在《黄帝内经》里,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意思是,只要身体的正气足够强,癌症这种邪气就难以入侵。

60岁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第二春的开始。只要管理好自己的身体,癌症并不可怕!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小钟健康Tal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