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所载内容源自佛经记载及传统典籍文献,目的在于进行人文历史科普,增进文化认知,不宣扬或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恳请读者朋友以理性开放的态度阅读,取其精华,存其理性。
声明:本文所载内容源自佛经记载及传统典籍文献,目的在于进行人文历史科普,增进文化认知,不宣扬或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恳请读者朋友以理性开放的态度阅读,取其精华,存其理性。
江南秋雨绵绵,栖霞山云雾缭绕。
禅堂内,张至顺掌门正在与几位求教的弟子谈论养生之道。
窗外传来知了的鸣叫,檀香袅袅升起,使整个堂内氛围静谧安详。
张至顺掌门是当代著名的养生大师,曾潜心研究《黄帝内经》《道德经》等古代典籍二十余载,著有《修身养性录》《心性禅悟》等多部养生著作。
他常年游历名山大川,与各地高僧大德交流切磋,深谙养生之道。
这日,有弟子问到养生之大忌,众人都以为是熬夜,却不料掌门的回答令在座所有人深感意外。
"掌门,我们都说熬夜伤身,是养生大忌,是这样吗?"一位年轻弟子恭敬地问道。
张至顺掌门轻轻摇头,目光慈祥地看着众弟子:"熬夜确实伤身,可养生之大忌却另有其事。
《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养生之道,重在心性。"
堂内一片寂静,众弟子屏息凝神,专注聆听。
张掌门缓缓道来:"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唐代有位名医孙思邈,医术高超,被称为'药王'。
有一次,一位富商请他医治顽疾,开出的方子却格外简单。"
"富商不解,问:'我这病缠身多年,各路名医都开了很多贵重药材,您怎么只开这几味普通药材?'"
孙思邈笑道:"你的病根不在身,而在心。
我观你面带郁色,眉宇间戾气颇重,想必经常为生意上的得失而忧虑烦恼。
《内经》有言:'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你日日郁结于心,损伤五脏,何药能医?"
富商听罢,恍然大悟,问:"那该如何是好?"
孙思邈道:"你且回去,每日晨起面东而坐,闭目调息,存想一片青山绿水,心中不起纷扰,持续一月,病自然会好。"
"富商依言而行,果然一月后身体康复。
这便印证了《道德经》所言:'致虚极,守静笃。
'"张掌门说到这里,停顿片刻。
堂内弟子听得入神,纷纷点头。
一位年长弟子道:"掌门的意思是,心境比作息更重要?"
张掌门微笑:"不止于此。
让我再讲一个故事。
宋代有位禅师智轮,常年独居山中。
一日,有位居士登山求教养生之道。"
"智轮禅师领居士到后山溪边,指着潺潺流水说:'溪水日夜奔流不息,却始终清澈见底,为何?'"
居士思索片刻,答:"因为溪水在流动中不断清洗泥沙。"
智轮禅师点头:"人心亦是如此。
心若如溪水般流动,自然清净无染。
可现代人心中积压太多执念,犹如死水,久而久之便会生出病来。"
张掌门环顾四周,继续道:"《庄子》有言:'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心若太满,反会招致灾祸。"
正说到这里,一位弟子突然问道:"掌门,您说养生大忌不是熬夜,那到底是什么?方才讲的这些都在暗示什么?"
张掌门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飘落的秋雨,沉吟良久。
众弟子的心也随之悬起。
只听掌门说道:"现代人普遍存在的一种习气,正是养生之大忌。
这种习气看似平常,实则危害甚深!"
张掌门转身面对众弟子,语重心长地说:"这养生大忌,就是'执念'。"
"现代人的执念太重。
事业上要争第一,生活中要比邻居过得好,孩子要考最好的学校,样样都要争强好胜。
这些执念日积月累,如同一团乱麻,缠绕心间,让人透不过气来。"
张掌门继续解释:"《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心若被执念所缚,如何能得自在?佛法讲究'放下'二字,不是让我们不求进取,而是提醒我们不要被欲望和执念所困。"
"就像那个被执念所困的富商,虽然富甲一方,却被欲望和焦虑折磨得寝食难安。
又如智轮禅师点化的居士,明白了心要如流水般清净的道理。
这些都在告诉我们,养生的关键在于调心。"
张掌门从书架上取出一本古籍,翻开其中一页:"《黄帝内经》中有一段话:'恬淡虚无者,志闲而少欲也;追名逐利者,既内伤其神,又外以失其性。
'看似简单的道理,实则蕴含深意。"
"你们看那天上的云,来去自如,不留痕迹。
人的心境也该如此。
事情做了就做了,不要总惦记着;话说了就说了,不要总念着别人怎么看;得失有了就有了,不要总纠结不放。"
一位年轻弟子若有所悟:"掌门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学会放下执念,保持心境空明?"
"正是。"
张掌门点头,"但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要循序渐进,从小处着手。
比如每天留出半小时,什么都不想,就是发呆也好;遇到不如意,学会说声'没关系';看到别人比自己强,由衷替他高兴。"
说到这里,张掌门的声音愈发温和:"养生之道,归根结底是养心之道。
心若不执,自然神清气爽;心若不滞,自然气血通畅。
这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窗外的秋雨渐歇,阳光透过云层洒落,整个禅堂笼罩在柔和的光晕中。
张掌门看着众弟子若有所思的样子,意味深长地说:"记住,最难降伏的不是外在的困境,而是内心的执念。
把心放平,比熬夜更重要。"
一位弟子忽然想起什么,问道:"《道德经》中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是不是也是这个道理?"
"善哉!"张掌门欣慰地点头,"老子这句话说的正是心境。
众人熙熙攘攘,追逐名利,唯有心境空明之人才能不为外物所动。
这便是最高明的养生之道。"
堂内一片寂静,众弟子都在细细品味掌门的话。
良久,张掌门又说:"《庄子》中有一个寓言:惠子问庄子何以逍遥自在,庄子说:'鸟高飞是为了躲避弓箭,鼠钻深是为了避开陷阱,你何必有这许多机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心若能如赤子般纯净,不被世俗执念所困,自然能活得轻松自在。"
日暮时分,弟子们纷纷起身告辞。
临走前,张掌门又补充道:"记住,养生重在养心。
心若安宁,便是最好的养生。
这比任何补品都管用。"
来源:般若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