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系统观念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4-10-29 08:00 5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1]。《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2],因此,践行习近平文化思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1]。《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2],因此,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增强系统观念。

一、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3]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就不仅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华民族则不仅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且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依托文化主体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条根脉,同马克思主义这条魂脉两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4],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的历史性飞跃,这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最有力体现”[5]。

巩固文化主体性,必须构筑中国精神。鲁迅先生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特别是近代以来,以中国共产党为杰出代表的仁人志士们以伟大精神促进中国人民实现伟大觉醒、投身伟大革命,形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6],这些精神将继续为新征程上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益滋养。巩固文化主体性,必须构筑中国价值。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有舍生取义、先人后己的仁义思想,有厚生恤民、经世济民的民本观念,还有“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7],这些价值观共同塑造为中国人的国民性和国格,其当代体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巩固文化主体性,必须构筑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第33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盛赞其“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力量”[8]。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前进道路上要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在建设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的过程中增强国民体质、提升国人力量。

二、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强调:“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9]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领导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时就高度关注党的文化领导权,指出“从原则上说,对于应该有共产党的领导这一点,我们不能有任何怀疑。因此政治文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10]。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同样强调,“党的文艺工作,在党的整个革命工作中的位置,是确定了的,摆好了的”[11]。当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给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新课题、新挑战,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12]。

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必须发展壮大主流价值。国家层面,要锚定强国建设总目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偏废。社会层面,要提倡公序良俗、推动移风易俗。个人层面,要弘扬爱国主义、体现敬业精神、发扬诚信文化、为人友善亲和。

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必须发展壮大主流舆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此作出部署,“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13],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主流媒体的主要作用,强化经济宣传和预期引导,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创造良好舆论条件,合力营造团结奋进的主流思想舆论。

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必须发展壮大主流文化。恩格斯强调,“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14]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当代主流文化形态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力量,它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15]。

三、共同倡导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包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6]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17],彰显中国人民豁达的文明观。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倡导文明交流。人类社会是交往交流交融的,因此文明也不可能独善其身、故步自封。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就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会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讲好中国发展故事、优化国际传播体系,增强中国叙事的感召力、感染力、影响力。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倡导文明互鉴。“文明冲突论”是虚假叙事,是大国政治、强权政治在世界文明领域的又一种翻版。中国人民有着自身清晰的文化主体性和本土意识,也尊重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文明主体性与能动性,存异方能求同、聚同方能化异,世界上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普世价值”,但世界人民可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愿景中求取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个最大公约数。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倡导文明包容。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大踏步完成西方国家数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充分昭示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中国愿超越古今中西之争,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汲取世界文明百花园的营养,为回答世界之问与时代之问熔铸更多东方智慧。

【作者简介:刘启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栾永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参考文献:

[1]《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人民日报》2024年10月29日。

[2]《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第9页。

[3]《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第460页。

[4]《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第458页。

[5]《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第460页。

[6]《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480页。

[7]《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第455页。

[8]《戒骄戒躁 再接再厉 为建设体育强国再立新功》,《人民日报》2024年8月21日。

[9]《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第562页。

[10]《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6页。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6页。

[12]《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 大力推动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3年7月16日。

[1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4年版,第38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49页。

[15]《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第603页。

[16]《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第462页。

[17]《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第374页。

责任编辑:况家家

来源:中国理论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