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都不敢想,最新研究指出,科幻的“戴森球”,竟可以稳定存在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0 05:40 4

摘要:想象一下,一颗恒星被一个巨大的球体包围,所有的能量都被收集,没有浪费。这就是戴森球。更极端一点,一个围绕恒星的巨型环,像个超级轨道。这就是环世界。这确实很科幻。但科学家告诉你,有些情况下,它们真的能稳住。

想象一下,一颗恒星被一个巨大的球体包围,所有的能量都被收集,没有浪费。这就是戴森球。更极端一点,一个围绕恒星的巨型环,像个超级轨道。这就是环世界。这确实很科幻。但科学家告诉你,有些情况下,它们真的能稳住。

戴森球的概念源自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他在1960年提出,一种高度发达的文明会尽可能收集恒星的全部能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建一个环绕恒星的球壳,把所有的光和热都收入囊中。理论上,建一个戴森球需要整个太阳系的物质资源,最现实的做法可能是拆掉木星,然后以地球公转轨道两倍的距离建成一个球壳。

听起来很科幻,但戴森球有个大问题:不稳定。

任何一点不均匀的质量分布,都会让球壳的引力变得不对称。恒星不会老老实实呆在中心,而是会慢慢漂移。球壳本身也会因为应力失衡而崩溃。牛顿的壳层定理(Shell Theorem)告诉我们,球壳内的物体不会感受到引力,这意味着恒星在球壳内部可以随意漂移,而外界的引力扰动还会加剧它的运动。结局只有一个:崩溃。

环世界也有类似问题。一个刚性环绕着恒星运转,理论上很酷,但实际上不稳定。任何一点扰动,环都会偏离原轨道,最终撞向恒星。

所以,科幻作家们退而求其次,想出了半封闭的“戴森云”或者“大量卫星构成的戴森网格”,但这距离真正的戴森球或环世界,已经差了十万八千里。

但事情没这么简单。来自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的科林·麦金尼斯教授,提出了一个突破性的观点: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戴森球和环世界可以稳定存在。

核心思路是双星系统。不是单一恒星,而是两颗相互绕行的恒星。如果戴森球或者环世界的质量足够小,并且位于特定的引力平衡点,就可能不会崩溃。麦金尼斯利用受限三体问题,分析了两颗相同质量的恒星在轨道平面上的稳定结构,得到了七个引力平衡点(L点)

关键发现来了。在这七个平衡点中,有几个点可以让环世界稳定存在,不会受到应力破坏。其中一个点甚至可以让环包围整个双星系统,而不会被撕碎。

不仅如此,戴森球在双星系统中也有稳定点。

如果球壳质量极小,并且刚好处于两个恒星质量中心的平衡点,那么它不会受到内部恒星的影响,也不会漂移。更神奇的是,如果戴森球只包围其中一颗恒星,而另一颗恒星在外部提供引力约束,那么这个系统可以相对稳定存在。

当然,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麦金尼斯的计算基于理想情况,忽略了很多现实因素,比如潮汐力、外界引力扰动、物质应力等等。但在理论层面,戴森球、环世界并非必然崩溃,而是可能有生存空间。

这种发现,不仅仅是数学上的趣味问题,而是直接与SETI(地外文明搜索)挂钩。如果某个恒星系统存在戴森球,它不会发出可见光,而是会以红外波段辐射热量。这种红外过量(infrared excess)是我们可以搜索的信号。

以前,SETI的搜索重点是寻找异常的电磁波信号,比如外星文明的无线电波。但戴森球的稳定性研究,给出了新的可能性:如果某颗恒星有异常的红外辐射,而且似乎与某个伴星同步运动,那么这个系统,可能藏着一个戴森球。

再进一步,麦金尼斯的研究表明,戴森球不仅可以存在于双星系统,还可以出现在行星-恒星系统,甚至是行星-行星系统。理论上,一个超高级文明完全可以用类似戴森球的结构包围一颗气态巨行星,比如木星或者土星,从而获取能量。

最极端的可能性:多层嵌套的戴森球。不同层级的球壳,分层捕捉能量。这不仅增加了能量获取效率,还能提供稳定结构。现实吗?很难,但至少理论上不是不可能。

环世界的情况类似。只要处在合适的引力平衡点上,它就不会轻易漂移,而是可以稳定运转。甚至可以存在垂直于轨道平面的环,像一个三维的结构,环绕着双星。

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结论:如果外星文明真的在建戴森球,我们是有可能找到它的。

但问题来了。我们如何证明一个异常的红外信号是戴森球,而不是某种自然现象,比如尘埃盘、超新星遗迹,或者黑洞的吸积盘?答案是同步性。

如果一个红外过量的天体,和某颗正常恒星同步运动,甚至显示出类似轨道结构的周期性变化,那就非常值得怀疑。这意味着它不是普通的星际尘埃,而是某种人为结构。

未来的SETI调查,可能需要修改搜索策略。过去,我们寻找无线电信号,但如果外星文明足够先进,他们可能早就不用无线电了,而是直接建戴森球或者其他能量收集装置。那么,我们就应该重点寻找那些异常的红外信号,而不是仅仅盯着无线电波。

麦金尼斯的研究,给出了一个重要线索:哪些类型的双星系统,更可能存在稳定的戴森球或者环世界。换句话说,如果某个星系中的双星系统符合他的数学模型,并且显示出异常的红外辐射,我们就有理由进一步观测,甚至有可能找到外星超级工程的证据。

来源:老胡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