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6日-18日,第十二届县域卫生发展大会将于江苏无锡举行。本次大会以“均等、均质、均衡,开创强基新篇章”为主题,邀请到国家卫健委、地方卫健委领导,县域医疗专家学者、医院管理者等共襄盛会。
2025年5月16日-18日,第十二届县域卫生发展大会将于江苏无锡举行。本次大会以“均等、均质、均衡,开创强基新篇章”为主题,邀请到国家卫健委、地方卫健委领导,县域医疗专家学者、医院管理者等共襄盛会。在大会启幕之际,特邀大会主席团核心成员——20位深耕县域医疗的改革实践者与学科领军者,围绕本次大会的十大内容板块:等级评审、慢病管理、医共体建设、绩效国考、医保支付改革、精细化运营、肿瘤防治中心建设、优势学科发展路径、药学创新、临床科研,结合各自多年实践,分享了经验与心得。
记者:当下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建设普遍面临的难点有哪些?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赵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加剧,恶性肿瘤发病率持续攀升,农民群体在肿瘤疾病就医上所面临的问题日益凸显。当农村恶性肿瘤患者无法在县域及时就医,被迫辗转至大城市医院时,他们将面临人地生疏、就医拥挤的困境,甚至会由此延误治疗。
根据相关统计显示,农村恶性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与城市患者仍有差距。那么,要想实现肿瘤疾病同质化治疗保障医疗公平,推进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建设势在必行。
恶性肿瘤诊疗堪称现代医学的“珠穆朗玛峰”,其技术复杂性与资源密集度远超常规疾病。我们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当前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建设主要面临三大难点。
其一是高昂的医疗设备投入,恶性肿瘤诊疗所需的直线加速器、PET-CT、核磁共振等尖端设备,以及分子诊断、基因检测等先进技术,对多数县域财政构成巨大压力。我国县域经济基础薄弱,仅三分之一的县人均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多数地区难以支撑这种量级的设备采购与维护。
其二是医疗人才梯队建设面临严峻断层。如今,同级医生在县城、地市与省会间的收入差距可达到1:2:3甚至1:2:4。这种梯度落差催生了“鲤鱼跃龙门”式的人才流动,优质医疗人才资源持续向大城市集聚。以林州食管癌医院为例,这家年开展上千例食管癌手术的县级专科医院,至今仍无博士、硕士学历医生。这也导致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是缺乏高端人才,县域诊疗水平越难以提升;水平差距越大,患者外流越严重。
其三是由于设备与人才的双重制约,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在诊断精度、治疗方案等方面与大医院存在客观差距。医联体建设本应弥合这种差距,但是在现行的竞争机制下,部分大医院更倾向于截留患者而非技术帮扶。目前,尽管不少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已具备解决70%肿瘤诊治需求的能力,但现实中仍有至少超半数患者外流。
这些问题背后折射出深层的制度性矛盾。由于改革缺乏统筹概念,县域医院普遍面临收支失衡的运营困局。新医改尽管对基层有扶植政策,但总体上仍强化“补需方”导向,客观上加剧了“虹吸效应”——患者流向与医院收入直接挂钩的机制,促使大医院不断扩大规模。当前全国已有十余家百亿级营收的医院,最多的超过两百亿。
“虹吸效应”不仅威胁县级医院生存,更使农村患者在异地就医中频现“人财两空”的悲剧。这种发展模式与“强基层”的医改初衷是相背离的。正如木桶效应所示,县域医疗短板正制约着全民健康水平地整体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层面已启动针对性部署。2023年1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联合发文推进“千县工程”,要求加强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建设。目前,全国县域肿瘤防治中心联合体已发展700家成员单位。按照规划,我们将扩展至千家成员单位,预计仅半数能达到基础标准,而具备大医院肿瘤中心水平的更不足两成。这既反映出建设任务的艰巨性,也凸显出统筹医疗资源分配、重构分级诊疗体系的迫切性。
当下,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平衡公益属性与竞争机制,如何建立可持续的城乡人才流动通道,如何构建兼顾公平与效率的薪酬体系,如何建立可持续的技术帮扶机制,这些深层次矛盾,仍需在深化改革中寻找突破。总而言之,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建设任重而道远。
记者:针对以上难点,全国县域肿瘤防治中心联合体推动了哪些事情?取得了哪些成绩?
赵平:全国县域肿瘤防治中心联合体的建设源于基层医疗机构的迫切需求。2023年8月25日,在南京召开的“全国县域肿瘤学科建设发展论坛”上,百余家县级医院的院长呼吁组建县域肿瘤防治中心联合体,希望结伴同行,共筑中国县域肿瘤防治阵线。
作为全国性协作平台,联合体确立了三大核心使命:第一是帮扶,在组织结构与功能建设方面为县域医院提供系统化指导;第二是培训,为县域肿瘤专科培育专业人才队伍;第三是制定县域肿瘤防治中心评审标准,让县域医院在中心建设上有据可依。
面对县域医院普遍存在的资金短缺难题,联合体开创性地探索出“三位一体”的破局路径。首先是争取政府政策支持,为基层医疗改革创造制度空间;其次依托中国癌症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募集专项基金,重点投入人才培养与早诊早治项目;更重要的是建立“示范引领-实地研学”的基层互助机制。比如,福建省安溪县医院作为首批示范单位,其肿瘤中心建设经验已吸引近十个县的相关人员前来学习“取经”,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
与此同时,联合体组建了国家级评审专家组,发布了《县域肿瘤防治中心评估标准》,进一步规范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建设,使肿瘤中心建设进入科学化、标准化轨道。针对人才断层问题,创新采用“专家驻点带教+基层轮训提升”的培养模式。我们相信,每个县域肿瘤专家的成长,就意味着上百名农村患者将有机会获得规范化诊疗。
尽管在缺乏专项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艰难推进,但通过整合政府、社会、医疗机构的多元力量,联合体成立一年多来已初见成效。这些探索成果已汇编成《中国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建设纪实》,为后续推广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记者:请分享您对本次大会主题(“均等、均质、均衡,开创强基新篇章”)的理解,以及该主题如何契合当下县域医疗发展趋势?
赵平:关于“均等、均质、均衡,开创强基新篇章”的大会主题,其核心价值在于直面当前医疗体系的深层矛盾。
我国城乡医疗以及县与县之间资源分配存在显著差距,比如,当大城市肿瘤专科医院配备十余台直线加速器时,多数县域连一台基础放疗设备都难以保障。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更反映在人才配置的失衡上。所谓“均等”,绝非简单的平均主义,而是要通过制度设计主动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实现“均质”需要突破既得利益格局的桎梏,医疗资源配置必须向弱势地区倾斜。这也契合我国“强基层”的医改方向,不是追求立即实现全民免费医疗,而是通过持续改革缩小城乡诊疗水平鸿沟。具体到实践层面,意味着要将优质医疗人才向县域下沉,让分子诊断、精准放疗等技术不再是大城市医院的专属。
“均衡”发展关乎社会根基的稳定。发达国家城乡人口自由流动的图景揭示着深刻规律:当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实现区域均衡,人们自然会选择更宜居的生活环境。当前我国正处在消除“三个差别”的历史进程中,医疗领域的均衡化既是社会公平的温度计,更是制度优越性的试金石。这需要突破“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建立资源逆向流动机制——不是让县域医院与三甲医院比拼设备规模,而是通过分级诊疗让70%常见肿瘤患者在县域就能获得规范化治疗。
记者:大会期间众多专家学者与管理者汇聚,您对此次大会有怎样的期待?
赵平:县域卫生大会历经多年发展,其生命力的核心在于能否持续吸引更多县域医院管理者和专家学者主动参与。衡量会议成效有两点,一是参会者的积极性,二是会议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必须正视学术会议的重要性,当前我国大多数专家的知识更新与经验交流,仍高度依赖高质量的学术会议。因此县域卫生大会既要着眼当下,解决具体问题产生即时成效;更要立足长远,构建持续推动县域医疗改革创新的长效机制。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会议价值的最大化,真正成为县域医疗发展的助推器。在此,我希望县域卫生大会越办越好。
—End—
版权声明
本公众号注明原创的内容权利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未经公众号授权,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包括但不限于截图、复制、传播、展示、转载、摘编等)。如需授权请在本微信文章下方留言,已经获得公众号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来源:县域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