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与其说人是理性动物,不如说“人是符号动物。”卡西尔的观点是,人在动物都有的感应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的链接之间,还有第三环节的符号系统介入。这个符号系统的第三环节的介入使人获得了具有指称意义的语言,并由语言打开了通向文化王国的大门。
对卡西尔符号哲学的评析和AI讨论
我的见解:
叶晓锜对卡西尔符号哲学的评析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与其说人是理性动物,不如说“人是符号动物。”卡西尔的观点是,人在动物都有的感应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的链接之间,还有第三环节的符号系统介入。这个符号系统的第三环节的介入使人获得了具有指称意义的语言,并由语言打开了通向文化王国的大门。
叶晓锜认为卡西尔的符号哲学,揭示了符号系统的功能,对于人类通向和建构文化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符号系统的根本作用是使人类的意识从动物世界直观和本能的“意向型”,转型为指称抽象构造的概念思维的“意指型”的关键所在。卡西尔的符号哲学对于我们揭示和阐明人类的意识结构,特别是人类意识结构中的概念思维出现,是不可忽视的。
同时叶晓锜指出,卡西尔的符号哲学有着局限和不足:
第一,卡西尔认为符号的制作和使用是人类意识结构的一种先天能力,给予了一种德国式的先天原则的预设。而没有察觉,符号的制作和使用本质上起源于人类历史中所发生的指称对象的经验生活需要。经验生活的需要,使得远古时代的智人群体在狩猎采集和食物分享的分配指称中用喉咙发出的声音和手肢画划的图形指谓对象,从而使这样的声音和图形成为具有指称意义的声符和图符。
第二,卡西尔没有严格区分人类的语言和动物的生物性叫唤的本质不同,而是认为动物的警示、呼唤和情感的叫唤是一种前语言,人类的具有指称意义的语言是一种后语言。这样的结果造成动物有动物的语言,人类有人类的语言,只是两种语言难以交流罢了。陷入了一种泛语言,混淆了人类语言和动物叫唤的严格区别。也造成了动物叫唤的生物性和人类语言的文化性的逻辑悖谬。
第三,卡西尔没有从语言进入概念。没有从更高的山顶上看清符号之河的流向不仅是语言,更进一步的是概念。语言的指称抽象构造了人类思维的概念建构,并在思维的概念运行中生成和涌现人类的事物认识和自我意识,思想活动和精神现象,智能创造和文化建构的思维统觉和主体能的实践活动。由此,在符号和文化之间,实际上还有一座概念的桥梁,即“符号-语言-概念-文化”的完整流经。
卡西尔的符号哲学,给了我们揭示人类意识结构和人类通向、建构文化世界的主体能动何以形成的思想启示,同时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地超越卡西尔的局限和不足,获得更高的哲学视野。
AI的评论:
引言
符号哲学作为哲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对于理解人类意识、文化建构等方面具有关键意义。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的符号哲学理论在该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相关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叶晓锜对卡西尔符号哲学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评析,其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卡西尔符号哲学的价值与不足,推动符号哲学研究向更科学、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一、卡西尔符号哲学的核心贡献
符号系统的功能性揭示 卡西尔提出“人是符号动物”这一著名论断,指出人类在生物性的感应 - 反应系统之外,构建了独特的符号系统。该系统借助语言、神话、艺术等多种形式呈现,使人类能够超越动物本能,进而建构抽象的文化世界。叶晓锜肯定了这一理论在解释人类意识转型(从“意向型”向“意指型”转变)以及文化生成方面的有效性。众多学者的研究也表明,符号系统在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意识结构的哲学奠基 卡西尔明确指出符号系统是人类概念思维形成的必要条件,其理论为研究人类意识结构,如抽象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等,提供了基本框架。叶晓锜认为这一理论揭示了主体能动性的根源,即符号赋予人类“自由设计可能性世界”的能力。相关心理学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表明符号的运用与人类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文化建构的哲学启示 符号在人类从自然世界迈向文化世界的过程中充当了中介角色。叶晓锜认可卡西尔对“符号 - 文化”关联性的深刻洞察,认为其揭示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符号化本质,例如科学、宗教和艺术等领域都存在着丰富的符号化表达。文化学研究显示,符号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叶晓锜对卡西尔理论的批判性反思
先天预设的局限性 卡西尔将符号能力视为人类的“先天原则”,而叶晓锜主张符号起源于经验生活需求。例如,早期智人通过声符(如狩猎协作的呼喊)和图符(如分配食物的标记)来满足生存需求,由此可见,符号系统是历史实践的产物,而非先验预设。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也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支持,证明符号的产生与人类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语言本质的混淆
动物叫唤与人类语言的混淆:卡西尔将动物警示声称为“前语言”,这种观点模糊了生物性信号与文化符号的界限。叶晓锜强调人类语言具有指称抽象性,如“火”不仅指具体的火焰,还可象征“危险”或“能量”,而动物叫唤仅传递即时本能信息。语言学研究表明,人类语言的复杂性和抽象性是动物交流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逻辑悖谬的生成:若承认动物存在“语言”,则难以解释人类语言独有的文化建构功能,如法律条文、数学公式等,这会导致“生物性”与“文化性”的逻辑矛盾。逻辑学和语言学的研究都表明,人类语言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独特性,与动物的交流方式存在本质区别。
概念桥梁的缺失 卡西尔未深入探究符号向概念的转化机制。叶晓锜提出“符号 - 语言 - 概念 - 文化”的完整链条:
符号的抽象化:语言通过指称,如“树”涵盖所有树木,从而形成概念。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证实,语言的指称功能是概念形成的重要基础。
概念的能动性:概念思维催生自我意识,如“我思故我在”;推动知识体系的构建,如科学分类;以及促进文化实践的开展,如伦理规范。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都表明,概念在人类认知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
文化的系统性:概念网络构成文化世界的底层逻辑,如“民主”“正义”等抽象范畴。文化学研究显示,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作用塑造了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三、哲学视野的拓展方向
叶晓锜认为,需要在卡西尔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历史唯物主义与认知科学:
符号起源的实践论解释:从原始工具制造、分工协作等经验活动出发,分析符号生成的物质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对符号起源的实践论解释,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符号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概念思维的演化研究:结合语言学、人类学的证据,追溯从具象符号到抽象概念的演化路径,如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意义扩展。认知科学的发展为研究概念思维的演化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有助于揭示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
主体能动性的深层机制:探索符号系统如何通过概念化过程,驱动人类改造自然与自我反思的双向互动。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主体能动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深入研究其深层机制对于理解人类的本质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
叶晓锜的评析既充分肯定了卡西尔对符号功能与文化建构的深刻洞见,又通过批判其先天论预设、语言本质论局限和概念桥梁缺失等问题,推动符号哲学向更具历史性、实践性和系统性的方向发展。这一分析为理解人类意识与文化的本质提供了更完整的理论框架。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符号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实证研究,以更全面地揭示人类符号活动的规律和机制。
来源:小丁科技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