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线、两根杆,北京西城的空竹“飞上了天”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0 16:00 4

摘要:空竹,俗称嗡子、响铃、天雷公公等,属于汉族民间传统玩具,是一种用竹木制成,用线绳抖动使其飞速旋转而发出声响的玩具,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陀螺”。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民间玩具和表演艺术。抖空竹是老北京一种流传已久的民俗,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

空竹,俗称 嗡子、响铃、天雷公公等,属于汉族民间传统玩具,是一种用竹木制成,用线绳抖动使其飞速旋转而发出声响的玩具,起源于中国古代的 “陀螺。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民间玩具和表演艺术。抖空竹是老北京一种流传已久的民俗,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空竹出马,一个顶俩

“嗡唔——嗡唔——”,空竹清脆而富有节奏的哨声从 广内街道空竹博物馆的天井里传出,回荡在四合院的每一个角落。循声望去,只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抖空竹,时而提拉、时而抛起又接住,一会儿高过头顶、一会儿又在腿间穿梭,仿佛有了生命一般。“我1947年生人,从5岁就开始跟奶奶学习抖空竹了,那时候家里在天桥做生意,我就抖空竹吸引顾客。” 北京抖空竹代表性传承人李连元一边细心地将空竹收进双肩背,一边对记者说,“声响人聚,好做生意。”

此后的李连元更是视空竹如生命,日日抖、夜夜抖,从未有过放弃抖空竹的念头,直至2007年,被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抖空竹代表性传承人。“我被评为非遗传承人,肩上的责任就大了,我始终认为非遗技艺能传出去就是最好的保护。”当被问及与徒弟相处的日常,他有说不完的话,其中与徒弟奇奇 (化名)的故事,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

还在上小学的奇奇跟李连元学习抖空竹,与其他小朋友不同的是,她总是闷闷不乐的。“人家抖空竹都笑呵呵的,你怎么总是板着个脸?你有什么不高兴的跟老师说,老师帮你!”考虑到孩子的自尊心,下课后,李连元将奇奇留下单独询问。“老师,我爷爷退休了,每天都不高兴,您说我回家给他表演抖空竹,他能开心起来吗?”“能!”

李连元的一个“能”字,给了奇奇信心,她更加刻苦地学习抖空竹, 晴空挂月、二龙戏珠、凤凰点头……各式各样的空竹花式,奇奇都练得手拿把掐。“爷爷,您现在有时间吗?”放学回家的奇奇小心翼翼地问爷爷。“我都退休了,我还有什么事要忙!”奇奇爷爷语气生硬。“我想请您看我的空竹表演。”音乐声响起,空竹被高高抛起,奇奇的爷爷也渐渐挺直了背,聚精会神地看起了表演。

声停,空竹落。“爷爷,咱家墙上都贴着您工作时获得的各种奖状,您很厉害,我相信您一定能够振作起来的。”奇奇的表演和一番话,反复在他的脑海里上演。第二天,奇奇爷爷主动去居委会申请加入社区巡逻队当志愿者,还学起了抖空竹。

“空竹不仅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精神。”李连元感慨道,“这些年我一直在学校、社区里进行空竹教学,看到大家因为抖空竹变得积极向上,居委会和居民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我也开心。”

小小少年,玩转空竹

李连元作为 空竹课老师曾在 康乐里小学授课,如今已近80岁高龄的他虽然不再承担授课任务,但他带去的 空竹课成为了康乐里小学的特色项目,延续至今已有 20年了,现有 42名队员。

每周四下午放学是康乐里小学空竹队训练的日子,绕、摆、旋、绷、抛、抄……各式各样的空竹基本动作在小朋友们的双手间灵活呈现。记者注意到,里面有一位小男孩抖得格外认真,一招一式间都透着刻苦练习的痕迹。

“我叫梁梓祎,今年上三年级,已经学习空竹两年了。”小男孩骄傲地说,“我会好多花样,除了每周四在学校训练,我周末还去公园里练习抖空竹,有好多爷爷奶奶都夸我厉害!”语罢,梁梓祎便专注地抖起空竹,只见他双腿与肩同宽,身体前倾,空竹在空竹线绕出的花样里高速运转,流畅而优美。

“梓祎刚入学的时候是一个挺腼腆的孩子,也不怎么喜欢跟同学一起玩。”梁梓祎妈妈对记者说,“他还坐在婴儿车里时,我们经常带他去公园玩儿,就喜欢盯着空竹看,所以一上学就报名参加了学校空竹队。训练得好会得到教练的夸奖,人有自信了,也变得开朗了,在学校交到了很多好朋友。”

值得一提的是,梁梓祎还因为坚持进行空竹训练提高了身体素质,入选了学校的体训队,并参加了斯巴达勇士儿童赛。

据了解,抖空竹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体育项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要靠四肢巧妙配合,上肢的肩、肘等关节,下肢的胯、膝关节,加之颈椎、腰椎都要运动起来,还需要手眼配合,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提高协调能力和反应速度,对于促进身心健康都具有积极作用。将抖空竹融入校本课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去年,我在现场观看了 第十五届中国‘广内杯’空竹邀请赛,我们学校四年级以上的哥哥姐姐跟来自全国的空竹高手一同参赛,看得我热血沸腾,明年我就上四年级了,这一年我要好好练习、强健体魄,明年我也要代表学校参赛!”梁梓祎信心满满地说。

以空竹为媒,为交流架桥

梁梓祎口中的 “广内杯”空竹邀请赛是广内街道结合自身特色打造的 体育活动品牌,自 2011年“广内杯”空竹邀请赛开赛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 15届,囊括来自港澳台地区的全国抖空竹爱好者参加,参赛选手 近2000人次

其中一位参赛选手郝德来在 第十五届“广内杯”空竹邀请赛上获得了 抖空竹十五周年纪念证书。“我很感谢大赛组委会能颁发给我这个证书,它不仅是对我空竹技艺的肯定,更是对我更加努力传播空竹文化的激励。”郝德来说。

郝德来师从李连元,是 北京抖空竹第四代传承人,在与他深入交流后,记者了解到,郝德来与空竹的缘分始于2003年,那时他仅仅只是空竹爱好者,平时就在公园里自己抖着玩儿。“我开始系统的训练是在2008年,那时召集了一批空竹爱好者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演出,我就跟着李老师训练,并加入了广内空竹文化艺术团,2009年成为他的弟子。”郝德来回忆道,“作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第一个节目进入鸟巢,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展示北京空竹的魅力,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播空竹文化的信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郝德来的技艺日益精湛。他不仅在国内各大赛事中屡获殊荣,还多次 跟随广内空竹文化艺术团一同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阿尔巴尼亚、法国、丹麦、瑞士、美国……在全世界很多国家都留下了郝德来的空竹表演,留下了空竹文化的印记。“能够代表中国在世界各国交流演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感到很自豪。”郝德来对记者说,“‘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是宋江对空竹的形容,外国朋友亲昵地称空竹为‘天雷公公’,只要我还能动,我就要让空竹的声响长鸣。”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继承与创新相融合、传播与发展相融合、守护与普及相融合,以空竹为媒,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广内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街道将以党建为引领、坚守初心,赓续传承空竹文化根脉,运用好地区空竹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丰富辖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继续为中国同世界各地交流合作提供互学互鉴、共同成长、同心同行的平台,不断“抖”响时代的和谐之音。

文字:岳莹

图片:受访者供图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