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欧美国家为了制衡中国制造,大力扶持印度制造业发展,试图将其打造成新的“世界工厂”。特别是在美国挑起贸易战之后,很多欧美企业纷纷“选边站”,向印度转移投资。然而,随着这几年的进展,印度自身的一些做法却让这些企业心寒。
近年来,欧美国家为了制衡中国制造,大力扶持印度制造业发展,试图将其打造成新的“世界工厂”。特别是在美国挑起贸易战之后,很多欧美企业纷纷“选边站”,向印度转移投资。然而,随着这几年的进展,印度自身的一些做法却让这些企业心寒。
一方面,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电力供应不稳定,物流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运营。同时,印度复杂的官僚体系和繁琐的政策法规,也给企业带来了诸多困扰。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随意承诺优惠条件,但后续却难以兑现,导致企业陷入困境。此外,印度的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也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
面对这些问题,欧美企业逐渐意识到印度并非理想的制造业基地。如今,许多企业开始重新考虑投资布局,纷纷将目光重新投向中国……
印度外资纷纷撤离,投资流入量持续走低
根据联合国最新数据,2023年至今,印度共有3400家外商选择清场,并逃离印度市场,约占全部来印度的外资数量的三分之一,且去年到现在为止,已有2万亿卢比的制造业投资撤离印度。
这其中包括富士康、迪士尼特斯拉、谷歌、亚马逊、诺基亚、三星、福特、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国际知名企业,这一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是印度经济正在经历巨大波动和考验,甚至,据媒体的不完全统计,自去年10月以来至少已经有190多名印度裔高管被美国企业开除。
其实最近几年来,印度的投资流入量一直持续走低。在2022年6月9日,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2022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印度制造的成效并没有印度官方说得那么显著。印度从2019年至2021年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却呈下降趋势——从2019年的510亿美元、2020年的640亿美元下降至2021年的450亿美元。
而且这种下降趋势,越来越明显。到了2023年,投资流入量仅仅为281.63亿美元,远远低于2021年的596亿美元。在截至2025年2月的12个月中,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已经跌倒了181.3亿美元。
如果按2023年的投资额,对比2020年的640.72亿美元高点就暴跌了56%,世界银行在2023年度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称,印度是全球最难做生意的国家之一。
印度官方机构在2025年3月1日公布的数据,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外国资金从2022年印度开始收紧货币政策迄今,已经从印度撤出了价值超过16万亿卢比的资金,相当于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期间净流出量的4倍多,至少是20年来的最高年度撤出量。
比如,自去年10月以来,外国投资者就大举抛售了高达6万亿卢比的印度股票,从印度撤离转向收益更高的亚洲市场,遭遇华尔街的质疑。
在202年,印度有超过123.1万家公司倒闭或被除名,而他们在印度面临的障碍清单主要包括:“监管反复无常、高关税壁垒、繁文缛节、复杂的土地政策、基础设施问题以及其他与经商便利性相关的等等问题”。
印度前财政部首席经济顾问在2025年2月7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尽管印度经济在过去取得了一些不错的增长数据,但是,下行风险包括净出口相对减少和全球宏观因素引起的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叠加如果印度不能够很好地应对当前面临的制造业企业撤离由此引发的信誉问题,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那么印度经济很有可能会倒退20年,特别是印度的出口行业”,而这也是数量不少的明智投资者悄然从印度市场撤出的原因之一。
竭泽而渔逼退外资企业,“世界工厂”之梦该醒了
不得不说,正是因为印度当局经常给来到印度投资的外商企业开天价罚单,被巧取豪夺,投资政策反复无常,才使得各个企业的印度工厂从印度清场式撤出。
其中我们可以看看小米在印度的遭遇。在2023年印度执法局(ED)发布文件称,因小米涉嫌违反该国《外汇管理法》,“向外国实体非法转移资金”,该局已经向小米技术印度私人有限公司、小米印度分公司、部分高管及花旗等三家银行发出正式通知。
出于该指控,印度当局此前已经扣押了小米共555.1亿卢比资金(约6.8亿美元),现价近50亿元人民币。这次通知或意味着上述冻结资金将被正式没收。
要知道,小米手机曾经在印度称霸多年,但是近两年来,以小米为代表的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市场可以说是屡屡碰壁。印度政府三番五次“找麻烦”,不是冻结资产,就是找高管“约谈”。这些事,小米、OPPO、vivo几乎都经历过。
水土不服还有第一家在印度生产iPhone的公司——纬创。根据印度《印度商业在线》报道,苹果主要供应商之一,纬创也计划全面撤出印度市场。如今,纬创已经向印度国家公司法法庭、公司注册处等机构提出一年内解散其在印度业务。
作为在印度经营超过15年,曾为苹果公司生产过iPhone SE等机型的纬创,退出印度的决定,并不是的“拍脑袋决定”。这恰恰是这些年来,该公司在印度曾屡屡遭遇水土不服。
早在2020年12月,纬创在印度的装配工厂就遭遇了劳资纷争。有2000多名工人砸毁厂内生产线设备以及车辆,数千台iPhone新手机被窃走,损失高达712万美元,严重打乱了纬创的业务。
从2017年通用汽车旗下品牌雪佛兰宣布退出印度市场开始,陆陆续续外资企业撤离了印度。在2019年,福特汽车也宣布退出印度市场,称其在该国的业务不可持续。福特印度公司负责人当时表示:“多年的亏损,持续的行业产能过剩,以及印度汽车市场缺乏增长预期,导致了退出的结果”。到了2022年,中国手机品牌也荣耀宣布退出印度市场。
此外,包括瑞士建材公司豪瑞、苏格兰皇家银行、摩托车企业哈雷戴维森、美国花旗银行在内的外资企业均宣布了裁员或离开印度的计划。
这一系列的迹象都表明,印度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并不强。这也将使得印度经济可能倒退的景象进一步加剧,而这背后则隐藏了印度经常采取激进措施扰乱经济的可能性。
所以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在3月5日更新发表的报告中预测称,印度不太可能会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和世界工厂,“潜力”被高估了。
很明显,这些全球制造业企业撤离印度的举动对印度当局希望吸引外国投资者实现世界工厂的雄心壮志造成了重大打击。
制造业终究回流中国,美企也不得不服气
除了上面提到的企业,更令世界关注的还有,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厂富士康正计划将一些产业链从印度撤出后,已经在河南招工,以扩大产能。就在2023年7月,富士康已经同河南相关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打造全球高端制造产业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圈。这表明印度富士康工厂从印度撤出的一部分投资和产能重新返回中国市场。
就在2024年,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前往中国大陆重新整顿供应链。3月份,库克在上海见了两个深圳老板。这正是因为深圳手机产业链的优势地位。要知道,在深圳,1部手机里95%的零部件可以在1小时通勤圈内配齐,全球再难找到第二处这样的地方。
在7月份,随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董事会代表团访华的苹果公司首席运营官杰夫·威廉姆斯现身深圳,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与杰夫·威廉姆斯一行会谈。而孟凡利对杰夫一行表示,欢迎苹果公司加大在深业务和投资布局力度,积极探索推进在供应链上加强合作,推动取得更多互利共赢成果。
很显然,苹果高层认为,对于苹果的供应链来说,没有比中国更为重要的地方了。或者进一步说,没有比深圳更为重要的地方了。
要知道,近几年来苹果公司执行“去风险”与分散供应链的策略,将订单转向印度,但实际操作下来显然并不顺利。
去年印度厂组装iPhone15不顺遭到退货,还被迫大幅降价要知道,目前富士康印度的工厂,在iPhone15代工数量占比只有一成。这还需要依赖从中国大陆进口大量零部件。而且产品从品质到效率都受到影响,产品良率仅50%。
经此教训,今年苹果已将部分产能转回中国大陆代工厂,比亚迪、立讯精密等大厂已加入iPhone16供应链。同时这也更让一些本来准备将工厂移至印度的供货商亦动摇,暂时改为采取观望态度。
而且也证明了大陆在智能手机的代工水准方面仍居于领先地位,要立即转到印度等其他国家并没有那么容易。
鉴于新一代iPhone大部分代工单回流至中国大陆,富士康已为此大举招收新员工。如今,郑州航空港的富士康工厂目前的时薪已经提高到25元。在深圳龙华汽车站多家招聘中介的广告牌上,代号为龙华电子厂(即富士康)、立真科技(即立讯精密子公司立臻科技)、泰蓝电子(泰州蓝思精密)、惠州电子厂(即伯恩光学)等的苹果产业链上的公司们已经成为目前招聘市场上的主力军。
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主编皮林就认为,印度制造追赶别国或许是不现实的。因为印度在制造业方面没有良好的声誉,就连印度人自己也看不起本国产品,印度制造所谓的“拼凑式创新”是物资稀缺的产物。由于印度人喜欢把零件用胶带、颜料和口中的祈祷拼凑在一起,这使得印度制造名字取得响亮,但却像是“海市蜃楼”,更别提“世界工厂”了。
反观中国,不仅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稳定的投资环境。更关键的是,中国一直以公平、开放的态度迎接外资企业,这些优势都是印度难以在短时间内复制的。可以说中国制造业的韧性与活力,再次吸引了全球企业的目光,也证明了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不可替代地位。
小米近50亿元人民币被印度没收
BWC中文网 美国收割印度,印度工厂重返中国,18万亿撤离,印度或将倒退20年
直新闻 “去中化”受挫,苹果产业链正回流中国
时代周报 印度制造不香了?苹果代工厂纬创宣布推出:利润低没钱赚
来源:赖正直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