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善学·会创·能合”的大先生

摘要:要做好首席“大先生”,必须带头当好“大学生”。校长唯有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乐于研究、卓于群识,才能做到既登高望远、把握航向、引领发展,又脚踏实地、知微知彰、高质量办学。

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中小学校长应带领教师团队努力“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不断追求成为学生信服、社会信任的新时代“大先生”。

我认为,“大先生”的形象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而作为两所新建校的校长,我则要努力成为那个“善学·会创·能合”的首席“大先生”。

做矢志不渝、探索真理的学习型“大先生”

要做好首席“大先生”,必须带头当好“大学生”。校长唯有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乐于研究、卓于群识,才能做到既登高望远、把握航向、引领发展,又脚踏实地、知微知彰、高质量办学。

尽管中小学校长的工作非常繁重,但我始终坚持阅读与反思,见缝插针地读经典、通专业;读文件、明方向;读信息、拓资源,沉下心来读实践、辨问题;读人心、助成长;读自然、护生灵。

我虚心地向前辈、向同事、向学生,向一切关心教育的人请教,主动发挥“首席”的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积极组织各种类型的“共读、谛读、创读”活动,致力于打造学习型团队与校园文化环境。如今,开办两年的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小学(简称“华东师大临港附小”)的读书活动已经影响到浦东全区,形成了“百校读书联盟”,还联合上海临港科技智慧图书馆,打破时间、空间界限,推动全感官互动阅读体验,从而让学生真正沉浸阅读,激发学习和探索未来世界的无限动力。

这种动力也推动我持续的学习提升,当好教师团队的“首席”;教师也沉下身子主动学习,成为共学共生的“首席”,带领学生探索更有意义的世界。

做理实结合、自觉有为的创业型“大先生”

要做好首席“大先生”,必须坚守“大情怀”。校长唯有顾于全局、勇于担当,精于践行、敢于超越,才能以愿景目标凝聚人心,以师德师风锤炼队伍,以课程课堂夯实价值,以变革创造促进发展。

华东师大临港附小以“育生命·丰未来”为办学宗旨,明确“在生命的节律中滴水花开”的办学理念,我们以创业者心态,努力为师生搭设充满活力、开放包容、尊重个性、鼓励创新的发展平台。

学校注重教师培养的“度”与“效”。每个教师每个月都有机会和责任参与相关的培训与教研,提升专业素养,从而以培训频度求实效;学校通过教育科研和学术交流,尽快培养一批思想和业务双过硬的“核心骨干”,通过跟岗带教和浸润试岗,尽快培养若干具备人文关怀、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的中层苗子,从而以研究深度求高效;学校还构建多维度、全方位的教师评价体系,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引领教师重视人格修养和专业追求,从而以评价厚度求长效。学校还邀请家长和学生“打分”评选“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向社会展示这些成长中的“大先生”的故事。

于学生而言,我们认定“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努力探索课程和课堂的革新与改进。学校开学时送给每个学生四颗糖——陶行知“四颗糖”的教育故事蕴含着教育真谛。通过教师给学生讲、学生给家长讲“四颗糖”的故事,师生家长层层互动,让温暖流动在每个人心中。

由“四颗糖”引申出建设“四课堂”的灵感便这样伴随着爱的分享诞生了。爱的课堂以人为本,强调道德责任,培养爱的担当,让学生感恩至善,积极上进,有益社会;学的课堂以生为主,强调问题导向,鼓励学的选择,让学生坚持守真,质疑互动,提升思维;创的课堂以梦为马,强调实践能力,引导创的能力,让学生变革求美,大胆试错,发现本质;大的课堂以融为策,强调跨界协同,让学生合作行远,学会交往,和谐发展,形成大的格局。通过“四课堂”的建设,让更多具备爱的担当、学的选择、创的能力和大的格局的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向世界。

在这一顶层设计的引领下,学校不断深入研究五育融合的教育教学,让校园成为一个充满爱与智慧的大家庭。2024年华东师大临港附中开学后,“四颗糖”和“四课堂”的故事得以延续……

做风雨同舟、共筑未来的合作型“大先生”

要做好首席“大先生”,更需要建设“大团队”。校长唯有见于共情、甘于分享、融于社会、诚于合作,才能让社会看到学校的价值与前景,支持和参与打造教共体“幸福圈”。

学校以“共情”方式做好畅通无阻的家校合作,做细新生入学的工作,真诚聆听家长的意见;做实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充分了解校园生活,参与孩子的集体活动;做足家长恳谈会的功课,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召开分年级或分类型的家长恳谈会,有的放矢地与家长交流沟通;做好日常持久的家校沟通,定期做家访,经常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做优“家长大讲堂”的课程,不仅传播课外知识,还能联通家校合作共育。

学校还以“五育融汇”的视角,通过多方合作和交流,开展一系列校社协同的教育探索。如打造别开生面的跨学科场馆学习,将上海天文馆、世博会博物馆等多家场馆资源与校内课程紧密联动,进行跨学科实践。同时引导学生参与文明建设、开展志愿服务、走访各行各业等,培养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这样的家校社“合作”,让教育同行的团队越来越大,支持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的资源越来越多……新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就是需要全体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作为校长,我要以身作则,不断学习、不断创业、不断合作,努力做新时代从容不迫的“大先生”,继续带领所有同行者一起成长。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