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光源选择:采用高稳定性、窄线宽(如单模)的激光二极管,确保光束能量集中、发散角小(典型值≤0.5mrad)。
1. 激光发射与调制
光源选择:采用高稳定性、窄线宽(如单模)的激光二极管,确保光束能量集中、发散角小(典型值≤0.5mrad)。
调制技术:通过高频信号(如数百MHz)对激光进行强度或相位调制,提高抗干扰能力,并降低环境光干扰。
2. 光学系统设计
准直与聚焦:通过精密光学透镜组对激光束进行准直(平行光)和聚焦,确保在目标表面形成微小光斑(直径≤1mm)。
回波接收:采用大口径接收透镜和高效光电探测器(如APD雪崩光电二极管),提高回波信号强度,优化信噪比。
3. 相位法测距原理
连续波相位法:
传感器发射连续调制激光,测量激光往返目标的时间差Δt。通过检测发射光与反射光的相位差φ,计算距离:
其中,c为光速,f为调制频率。相位差φ通过高频时钟采样解析,结合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如FFT)实现亚毫米级精度。
4. 高精度信号处理
多周期采样:对激光回波信号进行多周期采样(如1000次/秒),通过统计滤波和加权平均算法消除随机误差。
环境补偿:
温度补偿:内置温度传感器实时修正激光波长漂移(温度每变化1℃,波长变化约0.06nm)。
气压补偿:通过气压传感器修正光速变化(气压每变化1kPa,光速变化约0.03%)。
数字滤波:采用卡尔曼滤波或自适应滤波算法,抑制多路径干扰(如目标表面反射、粉尘散射)。
5. 防爆设计
本安型电路:
采用低功耗设计(功率≤28V/100mA),限制电路能量,防止火花产生。关键电路采用隔离技术(如光耦、磁耦),阻断危险能量传播。
隔爆型外壳:
采用不锈钢(如316L)或铝合金防爆外壳,通过气密结构(IP68)和厚壁设计(耐受内部爆炸压力),阻止火花或高温传播至外部环境。
6. 机械与结构稳定性
抗振动设计:内部光学组件通过减震材料(如硅凝胶)固定,减少外部振动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热稳定性:采用TEC(热电制冷)模块或热补偿算法,控制传感器工作温度(如25℃±1℃),避免热膨胀导致机械偏移。
7. 校准与验证
出厂校准:在恒温恒湿环境中,通过高精度基准仪器(如激光干涉仪)对传感器进行全量程校准,生成补偿曲线。
动态校准:支持用户通过软件触发自动校准(如反射板校准),补偿长期漂移或环境变化。
精度保障核心要素
来源:小雨科技每日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