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健康,诺未来丨大咖齐聚2025心肾科学日CV事件链板块,共探心血管疾病全程管理新方向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1 03:12 6

摘要:“心血管事件链”的概念逐渐渗透至疾病管理和防治的方方面面。基于这一背景,由中国医学论坛报社携手诺华公司举办的“AI健康,诺未来丨2025心肾科学日”于2025年3月15日在上海顺利举行。本次活动汇聚了国内心肾领域的顶尖专家,聚焦心血管事件链管理、靶器官保护理念

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因之一,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随着对心血管疾病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

“心血管事件链”的概念逐渐渗透至疾病管理和防治的方方面面。基于这一背景,由中国医学论坛报社携手诺华公司举办的“AI健康,诺未来丨2025心肾科学日”于2025年3月15日在上海顺利举行。本次活动汇聚了国内心肾领域的顶尖专家,聚焦心血管事件链管理、靶器官保护理念,分享血压、血脂管理等热点话题,旨在推动心肾疾病防治理念的创新与实践。本文邀您一同回顾活动的精彩内容,共享学术盛宴。

开场致辞

活动首先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赵水平教授致辞。两位教授对参与活动的全体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指出,控制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等事件的发生风险,是延长生命的关键。作为医务工作者,更应从自身做起,践行健康行为,控制危险因素,如戒烟、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等,为广大患者群体作示范。本次活动云集了全国的知名专家学者,聚焦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控制等方面进行知识交流,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王继光教授致辞·

·赵水平教授致辞·

第一篇章

共探先锋理念

聚焦心血管事件链新热点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吴平生教授从危险因素管理到综合干预,盘点了心血管事件链的全程管理策略。1991年“心血管事件链”的概念被首次提出,随后成为现代心血管疾病发生和防治的重要理论基础[1]。心血管事件链,即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开始,引发血管和心脏的变化,如左室肥厚、心肌缺血,进而发展到心梗,最后可能导致心衰及死亡。高血压作为事件链的触发因素/源头,防治关口前移是全程管理的关键[1]。从病理生理的角度来看,RAAS、交感神经系统和利钠肽系统共同调节心血管平衡[2]。当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激活时,可导致血压升高和器质性损伤。而利钠肽可作用于多靶点,在降压的同时还可实现靶器官保护[3]。因此,RAAS、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和利钠肽保护贯穿心血管事件链全程[4-5]。早期强化降压、控制靶器官损害进展,是延缓心血管事件链进入终末阶段的关键举措。

·吴平生教授主题汇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桢玥教授基于心血管事件链视角下的亮点与最新进展,总结了2024年心血管领域的年度精粹。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是心血管事件链的主要始动因素之一,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6-7]。2024年国内外发布多部指南,强调了强化降压、改善和逆转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强化降脂和血脂长期达标等理念,表明了对心血管疾病管理方面的前瞻性思考,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8-13]。在机制方面,发现了涵盖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相关的治疗新靶点,如炎症、累积LDL-C暴露及Lp(a)等,为心血管疾病的管理提供了全新的视角[14-17]。在治疗方面,英克司兰、沙库巴曲缬沙坦、Zilebesiran、ANGPTL3单克隆抗体等药物在延缓心血管事件链进展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且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心血管事件链始动因素,采取强化降压、强化降脂策略,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住院和死亡风险,对延缓心血管事件链进展至关重要[18-20]。

·陈桢玥教授主题分享·

王继光教授的主持下,吴平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凤如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牟建军教授围绕“心血管事件链管理理念”这一话题展开了学术讨论。

01 心血管事件链视角下,不同阶段的疾病关注要点和诊疗策略

牟建军教授

在文献复习、科学研究以及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绝大多数心血管疾病遵循“心血管事件链”的过程。临床研究显示,血压水平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心血管事件链的发展就越严重,因此,控制血压是关键,强化降压、平稳达标是减轻乃至逆转心血管事件链的重要手段。此外,高血压常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除强化降压外,还需综合控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才能更有效地延缓心血管事件链进程。

张凤如教授

目前,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大危险因素的控制效果并不理想。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最后战场,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人数的不断攀升,加之常常错失早期预防时机,多数患者就医时已发展为心衰。心力衰竭治疗需个体化,同时要严格控制危险因素。当前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仍不乐观,需各位同道共同努力改善治疗现状。

吴平生教授

在判断高血压导致的靶器官损害时,左心房增大未被列入靶器官,但左房容积指数作为国际认可的指标,其增高与死亡率直接相关。我国高血压患者中左心房增大常见,且是心脏靶器官的早期改变,早于左室肥厚。重视并治疗左心房增大,或可减少房颤及卒中,意义重大。

分享心血管领域指南的更新要点,展望未来治疗领域发展方向

吴平生教授

在血脂管理方面,可以看到指南的降脂目标值渐低,同时达标能力也渐强。此外,借鉴内分泌科经验,糖化血红蛋白比单次血糖测量更准确,同样,LDL-C暴露量比单一时间点的测量值更重要,因为它反映的是“面”而非“点”的情况。胆固醇变异也与心血管事件相关,这在动物实验中已得到验证,这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应得到重视。

牟建军教授

目前中国高血压控制率低,与发达国家差距大,因此中国高血压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控制血压。未来,需通过各种方法提高血压控制率和达标率。202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出多维度的分类管理方法,包括分级、分期和分型,以最大化治疗获益。在药物研发方面,近年来进展显著,如强化降压药、小干扰RNA类药物等为患者提供了更有效、更持续的危险因素控制手段。

张凤如教授

心力衰竭治疗基于新证据每年更新,去年指南有诸多变化。首先,强调心血管事件链干预前移,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其次,药物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至关重要,因病因复杂、个体差异大、年龄跨度广,规范化治疗十分重要,同时需强调个体化治疗。现有治疗手段如沙库巴曲缬沙坦等,需明确不同患者的用药时机与剂量。心力衰竭治疗还包括非药物手段,如起搏器和人工心脏等,近年来的进展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专家讨论·

第二篇章

共话心声

聚力危险因素管理新方向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宇清教授介绍了靶器官保护理念下的降压之道。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高,但控制率低,而长期高血压会导致靶器官损伤,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21-22]。以靶器官保护为指导的降压治疗新策略逐渐受到重视,最新的国内外指南均建议高血压治疗应在强化降压的同时兼顾靶器官保护,同时需基于分级、分期、分型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为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23]。在药物的迭代上,高血压治疗药物也已从单纯降压到兼顾靶器官保护。已有多项研究证实,以沙库巴曲缬沙坦为代表的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类降压药物,具有对利钠肽系统和RAAS系统的多重作用机制,在强化降压的同时具有广泛的心肾和血管保护作用[24-39]。因此,202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在传统降压药物的基础上,新增ARNI为新一类常用降压药[9]。

·张宇清教授主题汇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史旭波教授从胆固醇理论出发,分享了LDL-C长期平稳达标的重要性。随着LDL-C与心血管风险的因果关系取决于LDL-C累积暴露逐渐得到证实,将LDL-C作为调脂治疗的主要靶标也得到了明确[40]。同时,LDL-C变异性也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每增加1个标准差,冠状动脉事件风险显著增加16%,因此LDL-C降低不仅强调“更低更好”,也要“更平稳更好”[41-42]。在“Lower for Longer”的血脂管理新理念背景下,小干扰RNA药物作为从mRNA水平调控角度研发的新型药物,实现了从化药时代向基因药物时代的转变,且具有独特的优势。以英克司兰为例,ORION-8研究显示,其可强效持久地(最长治疗超过6年)降低LDL-C约50%,约80%的患者LDL-C达标[43]。同时,单次注射后,英克司兰的作用周期长,可减少因频繁注射导致的血药浓度波动[44-46]。多项临床研究证实英克司兰可维持6个月的超长药效,一年两针*即可助力ASCVD患者LDL-C更低更持久地达标[47-53]。

·史旭波教授主题汇报·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吴旻教授从临床实践出发,分享了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综合管理的经验。案例一为ACS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混合型高脂血症。ACS患者既是已损患者,又是易损患者,短期和长期都面临高心血管事件复发风险,因此国内外指南推荐的降脂目标更为严格,需要早期强化干预LDL-C,并实现长期平稳达标[54-56]。该患者接受了PCI术,术后接受了沙库巴曲缬沙坦降压治疗、英克司兰强化降脂等综合药物治疗,血压和血脂均控制平稳、达标。案例二为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肾功能不全患者,经沙库巴曲缬沙坦降压、抗心衰等综合治疗后,心功能显著改善,血压控制良好。她指出,沙库巴曲缬沙坦在特殊人群中有一定的降压优势,包括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左心室肥厚、慢性肾脏疾病、老年高血压及难治性高血压,这在本次分享的案例中也得到了证明[9]。

·吴旻教授主题汇报·

赵水平教授的主持下,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余静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新军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蒋学俊教授围绕“心血管危险因素综合管理策略”这一话题进行了学术讨论。

01 高血压治疗需关注疗效及靶器官保护作用,如何看待ARNI等降压药物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地位?

余静教授

202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ARNI作为第六类降压药。研究发现ARNI在降低中心动脉压、改善脉搏波传导指数、改善左室肥厚等方面有积极作用。此外,ARNI在高血压治疗中显示出剂量依赖性的血压达标和器官保护作用。在强调降压达标兼顾靶器官保护的血压管理理念下,ARNI类药物的作用尤为重要。

张新军教授

ARNI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独特,使其在降压的同时,能有效保护靶器官,这也得到了充分的循证证据支持。ARNI类药物不仅可用于心功能不全者,还可应用于高血压患者。2024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其列为第六大类降压药物,体现了其在高血压治疗策略中的重要地位。

蒋学俊教授

高血压药物剂量选择需基于循证依据,既往研究建议以200 mg作为标准剂量。但降压达标仅是治疗起点,核心目标应聚焦心血管事件减少及靶器官保护。ACEI类药物的使用经验提示高剂量药物可增强器官保护作用,最新研究也显示400 mg剂量的沙库巴曲缬沙坦在肾脏等器官保护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在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剂量优化来实现更强的器官保护,对改善患者长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血脂管理理念不断革新,如何平衡从单一时间点达标,到长期平稳达标的治疗需求,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蒋学俊教授

无论是快速达标,还是长期达标,都很重要,医生需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此,医生需理清不同降脂药物的作用机制,以便为患者提供合适的方案。其中,小干扰RNA精准作用于靶点,在血脂的长期、平稳达标方面有显著优势。

张新军教授

动脉粥样硬化受LDL水平和作用时间的影响,因此治疗应以降低LDL水平为目标。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短期内达标后自行停药会导致血脂反弹和疾病复发。因此,需强调长期坚持治疗和监测的重要性。实现长期维持达标可借助多种降胆固醇药物,如小干扰RNA药物英克司兰,一年两针*即可长期维持LDL-C在较低水平,具有独特优势。

余静教授

早期、强化、长期稳定降低LDL-C是治疗的关键。临床中需根据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分层设定LDL-C目标值,单一药物不达标时需联合用药。在临床实践中,联合使用PCSK9抑制剂较常见。此外,英克司兰因长效降脂作用,在长期管理中优势显著,备受关注。未来有望开发出更多长效降脂药物,并通过更多的临床试验和观察积累证据。

·专家讨论·

总结

随着活动进入尾声,王继光教授赵水平教授

对当天的精彩内容进行了总结。二位专家指出,防治心血管疾病,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对此,生活方式的干预不可替代,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自律。随着新药研发的不断推进,其帮助人们克服自我控制的不足,为延长生命带来了希望。未来,我们要不断寻求更有效、安全的药物,引领创新药物研发浪潮,共筑健康中国蓝图!

* 首针后三个月注射加强针,此后仅需一年两针维持治疗

参考文献:

1. Dzau V, Braunwald E, and Participants.. Am Heart J. 1991;121:1244-1263.

2. Volpe M, et al. Eur Heart J. 2014 Feb;35(7):419-25.

3. N Engl J Med 1998; 339:321-328

4.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24, 42:1505–1515.

5. Pop D, et al. Biomedicines. 2024 Jul 17;12(7):1582.

6. Fortini F, et al. 2021 Aug 11;9(8):997.

7.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24, 42:1505–1515

8. McEvoy JW, et al. Eur Heart J. 2024 Aug 30:ehae178.

9.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等. 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2024,32(7):603-700.

10.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等.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2024年)[J].中国循环杂志,2024,39(4):313-321.

11. Vrints C, et al. 2024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s. Eur Heart J. 2024 Aug 30:ehae177.

1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 52(6): 589-614.

1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52(06):615-646.

14. Zhang J, et al. Ageing Res Rev. 2024 Aug;99:102352.

15. Piya Srichanokjareonrung. ACC.24. The Effect Of LDL Exposure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16. Muhammad Haisum Maqsood, et al. ACC 2024. Variation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Across Spectrum Of Increasing Lp(a) Using Quantitative CCTA Plaque Analysis: Miami Heart Study At Baptist Health South Florida

17. Sizhuang Huang ,et al. ACC 2024.The Long-term Prognostic Value Of Apob/A1 Ratio In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pob/A1

18. Comparison Of An “Inclisiran First” Strategy With Usual Care In Patients With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esults From The VICTORION-INITIATE Randomized Tria. Presented at ACC2024.

19. Atsushi Tanaka et al. Early in-hospital initiation of angiotensin-neprilysin inhibition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acute heart failure: the investigator-initiated multicenter randomized PREMIER study. presented at ESC Congress 2024.

20. Effect of Sacubitril/Valsartan in Patients with Concomitant 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and End-Stage Renal Disease on Hemodialysis. Presented at 2024 AHA congress.

2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等. 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2024,32(07):603-700.

22.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0; 31: 883–891.

2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等. 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2024,32(07):603-700.

24. Huo Y, et al. 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 2019 Jan;21(1):67-76.

25. Ge JB, et al. Presented at ACC 2021.

26. Picca M, et al. Adv Ther. 2004; 21(2)76-86.

27. Schmieder RE, et al. Eur Heart J. 2017 Nov 21;38(44):3308-3317.

28. Korshunov VA, et al. Br J Pharmacol. 2019 Aug;176(15):2795-2807.

29. Pfeffer et al. N Engl J Med 2003 349 1893–906.

30. N Engl J Med. 2021 Nov 11;385(20):1845-1855.

31. McMurray JJ, et al. N Engl J Med. 2014 Sep 11;371(11)993-1004.

32. Sanjiv J. Shah, et al.. ESC Virtual Congress 2020 – Clinical Trials Hotline Session.

33. Haynes R, et al. Circulation. 2018 Oct 9;138(15):1505-1514.

34. Ito S, et al. Hypertens Res. 2015 Apr;38(4):269-75.

35. Chen X,Rev Cardiovasc Med. 2020 Mar 30;21(1):113-118.

36. Chang HY, J Cardiol. 2019 Oct;74(4):372-380.

37. Intern Med. 2024 Oct 18. doi: 10.2169/internalmedicine.4041-24. Online ahead of print.

38. Williams B, et al. Hypertension. 2017 Mar;69(3):411-420.

39. JAMA. 2019 Sep 17;322(11):1077-1084.

40. Ference BA,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18; 72:1141-1156.

41. Bangalore S,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15; 65(15):1539-48.

42. Manemann SM, et al. J Am Heart Assoc. 2023; 12(5):e027639.

43. Wright RS, et al. ORION-8: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wice-yearly inclisiran in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 patients. Late-breaking science on pharmacology. ESC Congress 2023.

44. Guohua An. J Clin Pharmacol . 2024 Jan;64(1):45-57.

45. Inclisiran FDA Review (2021). 2022. Accessed June 2, 2023. https://www.accessdata.fda.gov/drugsatfda_docs/nda/2022/ 214012Orig1s000ClinPharmR.pdf

46. Chen Wang, et al. BrJ Clin Pharmacol. 2019 Jan;85(1):114-125

47. Khvorova A. N Engl J Med. 2017 Jan 5:376(1):4-7.

48. Lancellotti P, et al. N Engl J Med. 2017 May 4;376(18):e38.

49. Do RQ,et al. Curr Cardiol Rep. 2013 Mar;15(3):345.

50. Weng Y, et al. Biotechnol Adv 2019, 37 (5), 801-825.

51. Brown, C. R., Evidence for an Intracellular Depot that Contributes to the Extended Duration of Activity of GalNAc-siRNA Conjugates. 2020.

52. Dyrbuś K, et al. J Clin Lipidol. 2020 Jan-Feb;14(1):16-27

53. Fitzgerald K, et al. N Engl J Med. 2017 Jan 5;376(1): 41-51.

54.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3): 221-255.

55. Byrne RA, Rossello X, Coughlan JJ, et al. 2023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3 Aug 25]. Eur Heart J. 2023;ehad191.

56. Vrints C, et al. 2024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s. Eur Heart J. 2024 Aug 30: ehae177. doi: 10.1093/eurheartj/ehae177. Epub ahead of print.

来源:壹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