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 红黑榜也被打假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18 21:55 5

摘要:每年的 315,都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节点,央视 315 晚会更是备受瞩目,其曝光的黑幕往往能引发广泛关注与整治行动。然而,今年 315 过后,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 ——315 红黑榜竟然也被打假了。

每年的 315,都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节点,央视 315 晚会更是备受瞩目,其曝光的黑幕往往能引发广泛关注与整治行动。然而,今年 315 过后,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 ——315 红黑榜竟然也被打假了。

在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上,大量以 “3・15 红黑榜”“3・15 黑榜避雷” 为标题的帖子涌现。乍一看,这些榜单似乎是热心网友在为大家整理消费避雷指南,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其中漏洞百出。很多入榜企业根本不是央视 315 晚会的曝光对象,却被硬生生冠上 “央视曝光” 的名号。还有一些信息,来源不过是部分自媒体曝光且难辨真假,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榜单里。甚至有些企业多年前曾被媒体曝光,之后早已整改并通过监管部门检查,在近年来也没有任何违法违规行为,却因为过去的 “历史污点”,被纳入所谓的 “今年 3・15 黑榜”。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企业在积极改正后,不应一直被旧事重提,这种做法并非真正的监督,而是恶意抹黑。

与黑榜的乱象相比,红榜更是离谱。要知道,历届央视 3・15 晚会从未发布过 “红榜” 或 “推荐名单”,其他主流媒体也没有类似榜单。但部分自媒体却以 “3・15 打假公布红名单”“2025 年良心国货” 等噱头,编造红榜。例如,今年央视 315 晚会曝光了卫生用品翻新乱象,并未提及任何可靠品牌,可在一些红榜中,却出现了多个卫生用品品牌,还被毫无根据地夸赞 “口碑稳定”“质量不错”。不难推测,这些红榜大概率是营销号为获取利益,与上榜企业勾结炮制出来的,目的就是利用消费者在 315 期间对消费信息的关注,误导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

这些虚假红黑榜的出现,反映出两大深层问题。一方面,平台的信息甄别机制缺失。平台算法偏好 “标题党” 和情绪化内容,使得这些真假混杂的信息得以广泛传播。一些账号打着提醒消费者 “避坑” 的幌子,实则是为推广有利益关系的品牌,甚至可能利用黑榜敲诈勒索企业。另一方面,这些以个人名义发布的 “总结帖”,信息模糊,法律追责难度大。账号发布者常用 “网传榜单”“网友整理” 等措辞规避责任,即便伤害了企业合法权益、误导了消费者,也很难被追究责任。

面对这种情况,多方需要协同治理。平台应优化算法,不能盲目推广这类虚假信息;消费者也不能轻信所谓的 “经验帖”“总结帖”,避免落入营销号的陷阱;监管部门则需明确 “旧闻新炒” 的边界,保护合规企业免受恶意攻击。只有这样,才能让 315 回归其维护消费者权益、推动行业整改的初衷,而不是成为营销号收割流量、造假牟利的工具。

来源:真实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