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窠禅师的故事——历史上的名人与江阴(23)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1 06:31 4

摘要:在江阴秦望山的支脉芦岐山北麓,古时候有一座芦岐庵,因为唐朝一位著名的道林法师住锡芦岐庵而声名远播。这位道林法师姓潘名道林,是浙江富阳人氏,公元735年出生,公元834年圆寂,享年99岁。道林法师9岁就出家,一路拜师修道,一路云游修行,终成佛教高僧。

鸟窠禅师潘道林

在江阴秦望山的支脉芦岐山北麓,古时候有一座芦岐庵,因为唐朝一位著名的道林法师住锡芦岐庵而声名远播。这位道林法师姓潘名道林,是浙江富阳人氏,公元735年出生,公元834年圆寂,享年99岁。道林法师9岁就出家,一路拜师修道,一路云游修行,终成佛教高僧。

栖身松树的道林法师

晚年他云游到了山清水秀的江阴秦望山北麓,这里是江阴最具仙风道骨的绝佳山水胜地,潘道林看上了这里很是破旧的佛寺,并开始在这里隐居修行,住锡修禅。因为道林本就是唐代著名高僧,尤其在禅宗方面领悟颇深,那个年代,禅宗成为唐朝文人墨客和高官贵族争相修行的佛教门类,所以道林法师修行秦望山,一下子就传播出去,加上道林有一怪癖,平时喜欢到佛寺后山的松林里,爬上颤颤巍巍的松枝,在那里修禅,因而得名“鸟窠禅师”。

秦望山的高僧鸟窠禅师

公元825年,我国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到苏州担任刺史,晚年的诗人尤其迷恋禅宗,因而久闻鸟窠禅师大名,特地泛舟芙蓉湖的西湖秦望山麓拜师鸟窠禅师,因而成为当时禅宗和文坛一佳话,由于道林是浙江杭州人氏,白居易又担任过杭州刺史,加上鸟窠禅师住锡西湖边的秦望山,于是那个后来记录这一逸闻的人,把鸟窠禅师误以为是杭州西湖,才有了一个误会。幸亏有唐朝的江阴诗人魏璞与著名诗人皮日休、陆龟蒙三人关于鸟窠禅师的诗歌唱和,不经意间保留下来了这些诗篇,让人们可以证明鸟窠禅师在江阴秦望山的证据。

白居易秦望山拜师

其实鸟窠禅师在江阴住锡,古代江阴县志都有记载,民间更是流传了许多传说,其中在民间和佛教界有一则有名的“栖松驯鹊”故事:道林禅师云游路经秦望山北麓,看到一棵古松枝叶茂盛,盘根错节,犹如一把大伞,感觉非常地有禅意,就栖宿在上面修练佛法。过了不久,有两只喜鹊飞到了道林禅师栖息的松枝旁边,筑了个巢,竟然也安家筑巢繁育起后代来,于是出现了僧鸟同树,相安为邻的奇观。道林禅师是个有爱心的高僧,他主动与喜鹊亲近,进而驯化了它们,使它们懂得人语,具有人的灵性。这让附近村上的人与慕名前来烧香拜佛的香客大呼稀奇,于是有人立即把它编成了道林禅师“栖松驯鹊”的故事,很快就在社会上传播开来了。

鸟窠禅师“栖松驯鹊”

在今天秦望山北麓的芦岐村半山腰,有一处稀奇的水池,终年不干涸,想当年,这里就是鸟窠禅师的“放生池”,有一天鸟窠禅师去隔壁集市化缘,看见河滩边一群妇女洗菜洗衣,其中有一个在河里摸了螺蛳,剪了尾巴准备淘洗回家做饭,人们看见鸟窠禅师自然是敬仰无比,纷纷和他搭讪感激他,鸟窠禅师指着剪掉屁股的螺蛳对妇女说:“你这螺蛳能否化缘给我?”这自然得到肯定的回答。于是鸟窠禅师把这些剪了屁股的螺蛳放到了禅院门口的“放生池”里,稀奇的事发生了:这些螺蛳不仅没有死,而且形成了平底的螺蛳,更有趣的是,后面生出来的螺蛳也都变成了平底螺蛳,据说,白居易拜师以后,还亲笔在“放生池”旁边题写了“化螺”,人们制作了匾额悬挂在旁边,这“放生池”也更名为“化螺池”,直到今天依然留存着。

鸟窠禅师与放螺池

南闸芦岐村的“放螺池”

由于鸟窠禅师的名气越来越大,自此芦岐庵就正式更名为芦岐禅院。鸟窠禅师后来圆寂以后,这里依然是香客不绝,人们不会忘记这样一位得道高僧的善良和无私,用美好的传说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白居易拜师鸟窠禅师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