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初中毕业就务农养家,母亲至今跟着我生活。这样的父亲,实在让人爱不起来!”法庭上,小儿子孙合乘哽咽控诉。16年前,父亲孙成法抛下妻儿人间蒸发;16年后,他带着一纸诉状要求三个儿子支付赡养费。这场跨越两代人的亲情官司,揭开了中国式家庭最痛的伤疤。
“我初中毕业就务农养家,母亲至今跟着我生活。这样的父亲,实在让人爱不起来!”法庭上,小儿子孙合乘哽咽控诉。16年前,父亲孙成法抛下妻儿人间蒸发;16年后,他带着一纸诉状要求三个儿子支付赡养费。这场跨越两代人的亲情官司,揭开了中国式家庭最痛的伤疤。
图片源于网络
消失的16年:一个家庭的破碎与重生
1995年,广西融安县的孙成法突然离家打工,从此音讯全无。妻子钱尧瑶独自务农,拉扯三个儿子长大。最艰难时,她靠借米度日,甚至多次托人寻夫未果。16年间,孙成法不仅没寄回一分钱,连儿子们的成长也从未参与。大儿子回忆:“母亲总说父亲会回来,但我们早当他死了。”
图片源于网络
反转!消失父亲突然起诉:我要赡养费!
2011年,孙成法突然回乡,第一件事竟是起诉三个儿子索要生活费。法院调解后,双方达成协议:儿子们每月各给250元、20公斤大米,孙成法则需“检点生活作风”。然而,他转头就与另一女子同居,甚至新建房屋,彻底激化矛盾。
图片源于网络
更离谱的是,2023年,75岁的他再度起诉,要求小儿子单独加钱,理由是“其他儿子都多给了”。法庭上,他理直气壮:“亲儿子就该养我!”
图片源于网络
儿子的反击:亲情不是“按需索取”
面对父亲的指控,小儿子孙合乘当庭甩出证据:父亲每月有641元收入(含养老金和长子赡养费),远超当地农民生活标准。他含泪质问:“你抛弃我们时,可想过今天?”
大儿子和二儿子虽履行了协议,但也难掩失望:“他连一句道歉都没有,只会要钱。”而村民们更直言:“这种爹,法院判了也是白判!”
图片源于网络
法院判决:法律不纵容“甩手掌柜”
融安县法院最终驳回孙成法的诉求。法官指出:他年轻时逃避家庭责任,年老后未改过自新,甚至违背调解承诺。即便法律要求子女赡养父母,也不能无视其失职行为。
云曦认为,这份判决传递了一个信号:亲情不是单方面的“道德绑架”,父母的付出与子女的回馈需要双向奔赴。
图片源于网络
网友炸锅:这样的爹配要赡养费吗?
案件曝光后,话题#失职父母该被赡养吗#冲上热搜。有人愤慨:“生而不养,凭什么老来享福?”也有人无奈:“法律是冷的,但人心是热的,儿子终究狠不下心。”
更有律师科普:若父母严重遗弃子女,子女可主张减免赡养义务。但现实中,多数人碍于情面,选择默默承受。
图片源于网络
相似案件频发:亲情与法律的博弈
这并非孤例。2025年,郑州一男子因“错认亲爹16年”起诉养父;这些极端案例背后,暴露出家庭责任缺失的深层危机。
专家指出,传统“孝道”观念与现代法理常存在冲突。法律保障赡养权利,但道德层面的亏欠,往往成为亲情裂痕的导火索。
图片源于网络
反思:我们该如何定义“父母的责任”?
孙成法的故事,让无数人重新审视家庭关系。一位网友的留言戳中泪点:“父母是孩子前半生的观众,孩子却是父母后半生的观众。若连陪伴都做不到,又如何指望谢幕时的掌声?”
或许,这起案件最大的价值,是提醒所有人:血缘只是亲情的起点,而非索取的工具。父母之爱,本应如播种,唯有用心浇灌,方能收获反哺。
图片源于网络
结语:
这场跨越16年的亲情官司,没有赢家。但法院的判决,为无数相似家庭划下了一道底线:责任与权利,从不对等缺席。正如云曦在评论区写道:“父母子女一场,不是债主与欠债人的关系,而是用爱写就的契约。”
来源:云曦音乐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