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张翠、章岿然、陈建军、张家朋出任主编的这部《锦州文化解码》,将四个单元分别定为:“地脉福泽、文脉绵长、 语脉清扬、艺脉斑斓”,可以说,是从简史的视角,呈现了这一次扫描的锦州文化风貌,显示了编者新的编选思路和体例结构。为了给一代读者呈现新的文化体验,经过历史的
由张翠、章岿然、陈建军、张家朋出任主编的这部《锦州文化解码》,将四个单元分别定为:“地脉福泽、文脉绵长、 语脉清扬、艺脉斑斓”,可以说,是从简史的视角,呈现了这一次扫描的锦州文化风貌,显示了编者新的编选思路和体例结构。为了给一代读者呈现新的文化体验,经过历史的爬梳,不但找到了锦州从远古走来的来龙去脉,更为这座城市勾勒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文经脉和城市美学气质,或者称为一座千年历史名城独具一格的文化原乡的品质。
文化原乡,本是文化地理学核心概念,这里指的是锦州作为文化根源地的独特属性,其中既包括地域空间承载的集体记忆,也内涵文化基因的历时性传承。锦州地处辽西走廊咽喉,其"傍海走廊”与"辽西故道"构成双重地理基质,塑造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界面,形成"辽金—中原—红色"三重文化叠加的走廊文化的原乡特质。通过谱系重构与理论深掘,可激活其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样本”价值,为辽西区域文化复兴提供学理支撑与实践蓝本。
从本书里,或可发现,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锦州始终以多元文化交汇地的姿态书写着文化记忆,将红山文化、燕辽文化、明清文化的碎片重新拼合,将红色基因的脉络持续激活,更在新时代的语境中不断解码出新的文化价值。这座辽西走廊上的历史名城,不仅是地理的枢纽,更是文明的熔炉,正是通过这次艰难的知识考古发现、学术研究和创新传播被重新定义,让锦州的文化原乡属性愈发鲜明,展现出历史纵深与时代价值的双重共振。
通过这次组织众多人力,倾情于对锦州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不禁令人想到,习总书记两年前的来锦考察,特意给定锦州以“英雄城市”的崇高命名,并且明确提出,锦州也是一座具有独特文化气质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我们要深刻理解和认真解析习总书记关于对锦州城市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挖掘英雄城市、独特文化气质、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度内涵。而深厚历史底蕴、独特文化气质和英雄城市的红色文化、在我看来,应该是重构锦州文化原乡可持续发展的地域符号和精神根系。
在这历史的褶皱中,这片土地不仅承载着汉燕北魏文化积淀,并有重新发掘的辽金文化融合的基因密码,更为显著的是铭刻着红色文化的鲜明特质。
一、 历史纵深:辽金明清文化的重新发现
作为辽金时期军事与商贸重镇,锦州的文化土壤中尘封着未被完全揭示的文学密码。尽管现存史料中直接提及辽金文学的具体内容有限,但锦州近年通过历史文本的深入整理开掘,逐渐勾勒出这一时期的文学图景。
本书中,新近被再发现的耶律楚材、贺钦、邢具瞻、李经、田锡等古代文人的文化考古,都有学术突破性的成果展现。在具体诗作的阐释中,编者着意申发几代文人在隐逸山水田园的书写背后的家国之思、怨悱之旨和黍离之叹。例如“白云堆里得安身,江山秀丽诗怀壮”的贺钦,在归隐闾山中,返璞归真,顿忘宦情,修德慎独,筑室灌园的高洁人格。再如“夕阳万里眼,人立秋黄中”的金朝诗人李经,以冷峭禅意的意象,“喜出奇语,不蹈袭前人”追求奇绝险怪,打破宋诗范式,形成“自成一家”的文学自觉,推动金代诗风由浮艳转向奇崛,促成多元化发展,影响了元好问等后世诗人。又如写作《锦州城南》“初夏小苗犹待雨,前朝折戟尚沈沙。”的清代诗人金朝觐,本是清代东北代表性诗人,其作品填补了边外文学空白,尤其对东北自然景观与民俗的描写具有文献价值,更具有对地域文学的创新性贡献。金歌创作植根于清代中期的文化土壤,既有传统文人的雅正风骨,又包含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察。在艺术表现上追求“清新刻露”的个性风格,在内容上涵盖咏史、山水、民生等多重维度,为研究清代东北地区文学发展及满汉文化交融提供了重要文本。
这些地域文学范本,经过编者的努力打捞,均成为重构地域文学史的关键线索。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东北地区文学史的空白,更揭示了锦州作为多民族文化交汇点的独特价值。
二、红色基因:原乡记忆到精神图谱
锦州的红色文化早已超越单纯的历史记忆,升华为一种精神原乡的象征。作为‘辽宁党建策源地’‘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 红色四地,正在被打造为城市精神图腾和活态教材。而锦州人民在战争中的牺牲与奉献,更被提炼为“英雄城市”的精神内核,赋予文化原乡以厚重的伦理底色。
战争叙事的空间转义。辽沈战役纪念馆通过"场景复原+数字投影"技术实现历史事件的空间叙事转向,牤牛屯的前沿指挥部的还原性再建,配水池战斗遗址的"创伤地景"被重构为党性教育场域,体现"记忆之场"理论中物质载体向精神符号的升华过程。
应该提到,由锦州本土作家和演播家联袂推出评书《辽沈战役》,以融媒体的宏大叙事视角,重构历史记忆,通过艺术化表达揭示了锦州作为“英雄之城”的文化内核,构建从地方叙事到国家话语的书写范式。
锦州红色文化原乡的特质解码,作为辽沈战役的核心战场,其“咽喉锁钥”的地理属性(北宁线战略地位)被转化为文化符号。评书中对配水池战斗、塔山阻击战的细节还原,强化了地理空间与精神空间的同构性。
评书《辽沈战役》,突破了传统革命历史题材的文献化表述,通过多声部叙事策略与人性化视角,重构了辽沈战役的历史记忆。作品以锦州战役为核心场景,揭示了锦州作为“红色文化原乡”的深层特质——既是地理意义上的战略要地,更是精神层面的革命战争符号。
这部评书的创新实践表明,红色文化传承需实现三重突破:从政治话语向文艺话语转向、从地域记忆向国家象征升华、从历史陈述向价值追问深入。锦州作为红色原乡的个案研究,为革命历史资源的当代转化提供了方法论范式。
三、原乡重构:主流历史题材的强大生命力
锦州通过辽金文化遗产的考古发掘、红色精神的代际传递、文旅融合的产业实践,构建了“历史—记忆—未来”的文化原乡范式。其经验表明,原乡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在于与时代需求的深度共鸣,而原乡重构的本质是文化基因的创造性延续。
个人以为,本书的题目锦州文化解码,本质上是一场对“何谓原乡”的追问。从辽金明清文学的考古发现到红色精神的当代表达,从技术赋能的创新传播到跨域联动的文明互鉴,这座古城始终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以新发现、新阐释、新表达,重塑着文化原乡的内涵。它证明:真正的文化原乡,并非凝固的故纸堆,而是不断生长的精神根系,既深扎于历史土壤,又向未来绽放鲜花般的绚丽。这种原乡特质,既需要学术的深耕与保护,也呼唤创造性转化和再生——让历史照见未来,让文化滋养时代。
2025年3月19日写于雪生书屋
来源:锦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