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当他在门诊发现患者录像后,他给出了提示,要求患者终止录像,但是患者仍坚持,于是他让患者稍等,然后就出门回了病房。 在门诊部联系催促他时,他说明了原因,让门诊部去沟通确认还要不要录像,并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如患者坚持录像,他要好好准备一下,坚决
洞悉患者/家属心理 为什么在诊疗过程中录音、录像?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当他在门诊发现患者录像后,他给出了提示,要求患者终止录像,但是患者仍坚持,于是他让患者稍等,然后就出门回了病房。 在门诊部联系催促他时,他说明了原因,让门诊部去沟通确认还要不要录像,并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如患者坚持录像,他要好好准备一下,坚决按照医院的规定不私自接受采访,必须向宣传科报备,经院里批准后在宣传科人员的陪同下接受采访,内容也经由宣传科审核。因为患者难免会将视频在自媒体上发布,对医院造成不良影响,在院领导没有批示宣传科陪同前,他不方便露面。后来门诊部只能去说服患者。
在诊疗过程中,患者或家属偷偷录音、录像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动机和现实需求。通过分析这一案例,我们可以洞悉患者或家属的心理,并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心理分析:
1. 对医疗过程的不信任
心理动机:部分患者或家属对医生或医院的信任度较低,担心诊疗过程中存在疏漏或不公正行为。他们希望通过录音或录像来“保留证据”,以备后续可能出现的纠纷。现实需求:在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患者或家属可能认为录音或录像是保护自身权益的唯一手段。2. 对诊疗信息的焦虑
心理动机:患者或家属可能对疾病诊断、治疗方案或预后情况感到焦虑,担心自己无法完全理解或记住医生的解释。录音或录像可以帮助他们回顾诊疗内容,避免遗漏重要信息。现实需求:对于一些复杂疾病或治疗方案,患者或家属可能希望通过录音或录像与家人或其他医生进一步讨论。3. 对医疗结果的担忧
心理动机:部分患者或家属对医疗结果抱有较高的期望,担心治疗效果不理想或出现医疗事故。录音或录像可能是为了在出现问题时能够追溯责任。现实需求:在一些高风险手术或治疗中,患者或家属希望通过录音或录像来“监督”医疗过程,确保医生尽职尽责。4. 对医生权威的挑战
心理动机:部分患者或家属可能对医生的权威性持怀疑态度,认为医生可能存在隐瞒或误导行为。录音或录像可能是为了“制衡”医生的权力。现实需求:在一些医患矛盾较为突出的环境中,患者或家属可能希望通过录音或录像来增强自己的话语权。5. 对自媒体传播的期待
心理动机:部分患者或家属可能希望通过录音或录像获取“素材”,用于在自媒体平台(如抖音、微博等)上发布,吸引关注或引发舆论。现实需求:在一些特殊病例或争议性事件中,患者或家属可能希望通过自媒体曝光来获得社会支持或舆论压力。6. 对法律证据的保留
心理动机:部分患者或家属可能担心未来可能出现的医疗纠纷,希望通过录音或录像保留法律证据。现实需求:在一些医疗纠纷频发的背景下,患者或家属可能认为录音或录像是保护自身权益的必要手段。7. 对医疗知识的渴求
心理动机:部分患者或家属可能对医疗知识有较高的兴趣,希望通过录音或录像记录医生的讲解,以便后续学习或分享。现实需求:对于一些罕见病或复杂病例,患者或家属可能希望通过录音或录像与其他患者或医生交流经验。8. 对医生态度的不满
心理动机:部分患者或家属可能对医生态度不满,认为医生不够耐心或细致。录音或录像可能是为了“监督”医生的态度和行为。现实需求:在一些医患沟通不畅的情况下,患者或家属可能希望通过录音或录像来“证明”医生的不当行为。9. 对医疗费用的质疑
心理动机:部分患者或家属可能对医疗费用存在质疑,担心医生存在过度医疗或乱收费行为。录音或录像可能是为了“监督”费用合理性。现实需求:在一些高额医疗费用的背景下,患者或家属可能希望通过录音或录像来确保费用的透明性。10. 对隐私保护的误解
心理动机:部分患者或家属可能误认为录音或录像是自己的权利,忽视了这一行为可能侵犯医生或其他患者的隐私。现实需求:在一些法律意识较为淡薄的情况下,患者或家属可能没有意识到录音或录像的潜在法律风险。总结
患者或家属在诊疗过程中录音、录像的行为,往往是多种心理动机和现实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医务工作者在面对此类情况时,应保持冷静,理解患者或家属的心理,并通过合理的沟通和引导,化解他们的疑虑和不安。同时,医院也应加强医患沟通,提升诊疗透明度,减少患者或家属对录音、录像的依赖,从而构建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
来源:重症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