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场上的“李鬼”就该“人人喊打”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1 09:14 3

摘要:账号上“冒名顶替”。一些自媒体在名称上恶意碰瓷权威媒体,再配上一个煞有介事的头像,轻松以假乱真。比如,“入民日报”“人民曰報网”“央广新闻TB”等仿冒新闻单位账号;“中国国际新闻网”“黑龙江在线网”等仿冒新闻网站;网易号“华夏早报”、西瓜视频号“信息新报”等仿

网络空间中,冒用主流媒体身份制作虚假新闻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混淆视听之害恰如《水浒传》中假扮李逵的“李鬼”——以伪乱真、祸乱秩序。

此前,就有文章打着“人民网”的旗号在网上恶炒,被网友误解。更有甚者,个别不法分子竟冒充“央视编导”,制作虚假视频,侵害了群众利益,危害了媒体形象。

“李鬼”媒体并非新事物,假冒正主、假冒权威是其主要伎俩。面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李鬼”媒体,我们应当怎样辨别,又该如何治理?

当下,大家已经习惯了从各类短视频平台、热搜榜单上获取新闻信息。一些自媒体账号为了操弄舆论、谋取利益等不可告人的目的,铤而走险假冒主流媒体“大做文章”。

账号上“冒名顶替”。一些自媒体在名称上恶意碰瓷权威媒体,再配上一个煞有介事的头像,轻松以假乱真。比如,“入民日报”“人民曰報网”“央广新闻TB”等仿冒新闻单位账号;“中国国际新闻网”“黑龙江在线网”等仿冒新闻网站;网易号“华夏早报”、西瓜视频号“信息新报”等仿冒假冒新闻机构。此类账号以“高仿”的形式编发虚假不实信息,误导社会公众。

假冒人民网发文

图源|“人民网评”微博截图

内容上“热点必蹭”。近年来,每逢热点事件,网上总会冒出一批“李鬼”账号蹭热度。比如此前,随着多地文旅“卷”上热搜,某地官方文旅账号就被“李鬼”盯上,发布了不少“辣眼睛”的内容;有的自媒体谎称采访到热点事件当事人、亲友或相关人员,爆料案事件线索细节、求救信息等内容,为了增加“可信度”,还仿冒新闻主播、伪造新闻演播室视频背景,以“专业形象”给自己披上“马甲”。

目的上“动歪心思”。一些“李鬼”媒体打着舆论监督的旗号,谋取不正当利益。比如,有的违规开展“采访报道”,发布涉企负面信息,并借机寻求“商业合作”甚至敲诈勒索;有的以“新闻编导”的假身份,借为商家做宣传的名义骗取酬劳;有的为维护畸形饭圈文化,伪造新闻网站,虚构权威媒体文章;还有的通过滥用AI虚拟主播等手段,炮制涉社会案事件的假新闻,挑动网民情绪。

细究这些仿冒账号,名称、样式误导性强,浑水摸鱼、招摇撞骗。不仅破坏了主流媒体的声誉和影响力,也污染了健康的舆论生态。

仿冒网站与原网站域名、主页高度相似

“李鬼”媒体为何层出不穷?说来说去,还是一个“利”字。网络时代,注意力是稀缺资源,热度就是流量和利益。有些碰瓷主流媒体的“李鬼”账号,仅凭几张图片、一段视频,很快就能“转载破万”。

由于新闻造假成本低、效率高,一些“李鬼”媒体就利用这一便利条件,无视法律的约束,在网上发布虚假新闻信息,甚至延伸出了一条灰黑色产业链,产生了诸多危害。

“照猫画虎”,消解媒体权威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媒体获得公众信任的基础。“李鬼”媒体冒用主流媒体名称、商标,侵犯了主流媒体的合法权益。同时,“李鬼”媒体或虚构事件,或通过夸大事实、断章取义等方式篡改信息、编造谣言、散布虚假内容。网民看到这些假新闻后,会对媒体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可信度产生怀疑。“李鬼”媒体的存在不仅破坏了信息传播的真实性,更干扰了正常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使舆论生态变得混乱。

民警查获假冒“央视编导”诈骗系列案件的涉案物品

“以假乱真”,损害媒体公信力。“李鬼”媒体通过炮制假新闻,操纵舆论、吸引流量,不仅侵犯了当事人的权益,还可能对其造成形象、声誉、心理等方面的伤害。当网民被敏感话题挑动情绪,甚至努力发声后,却发现这是一个假新闻,就会产生被欺骗的感觉,从而引发信任危机。此外,真实与虚假之间的界限被刻意模糊,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群体性事件等,对社会的稳定和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规范自媒体行业发展,近年来,相关部门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查处了数十万个冒牌账号。今年,国家层面积极推进实施“持证亮牌”工程,用红“V”标识进一步提升媒体的辨识度,清理处置了一批新闻信息服务领域的违法违规信息和网站、公众账号,着力规范网上新闻信息传播秩序。

红“V”标识图示

刹住假冒媒体的歪风,对“李鬼”媒体露头就打还不够,想要真正使其不敢露头,还应与时俱进、创新治理举措,形成多方共治的社会合力。

打好监管“持久战”。面对海量信息造成的执法难题,监管部门应健全、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始终对新闻乱象“出重拳”“亮利剑”,并及时研判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多管齐下、久久为功。

比如,严肃查处问题突出的网站平台、账号及MCN机构,及时公布典型案例查处情况和治理成效;构建政企联动机制,通过技术手段识别疑似虚假信息和深度合成信息,并及时对接相关网络平台进行处理;形成“网信-网站-网民”联防联控长效工作机制,加强社会监督,畅通举报渠道。

织密“源头管理”网。“入民日报”等一眼假的仿冒账号,为何能泰然通过注册关?未经审核的非官方账号,为何能扭曲、篡改官方内容?就现实来看,“李鬼”媒体反复出现,与一些网络平台没有严格履行审核责任,在注册与管理上出现漏洞有很大关系。

针尖大的窟窿也能透过斗大的风,平台既需守土有责,更需守土尽责。比如,加强对“李鬼”媒体的身份识别,对专业资质认证、信息内容审核等,实施常态长效管理,消除“李鬼”媒体潜在的迷惑性;积极配合执法监管,开设举报专区,对于被网民举报的违规账号,不能仅仅一封了之,更要明文警示、严格惩处。

提高公众辨别力。一些“李鬼”媒体乍一看是正规媒体,但仔细辨别不难发现“蛛丝马迹”。身处全媒体时代,每位网民都是重构媒介生态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网民要保持理性思考,在面对新闻报道时,要注意对事实的核查,进行多方印证,不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内容;始终保持独立思考,不被“标题党”、夸张报道、AI生成的内容所蒙蔽。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无可替代的,遇到重大新闻事件,要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扩大声量,让公众看到真实有分量的权威报道。

当“李鬼”媒体失去生存土壤,真正、真实的声音才能得到无障碍传播,从而记录时代风云,守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来源:鄄城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