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间文化的扩散与吸收,不仅体现了文化的传播与认同,也揭示了两地的联系与互动,对理解城市间的文化互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缺乏能够表征这一现象的代理数据及分析扩散-吸收模式的方法,其背后的规律尚未得到充分揭示。
城市间文化的扩散与吸收,不仅体现了文化的传播与认同,也揭示了两地的联系与互动,对理解城市间的文化互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缺乏能够表征这一现象的代理数据及分析扩散-吸收模式的方法,其背后的规律尚未得到充分揭示。
为填补这一空白,本文提出以地名符号表征城市文化,并通过城市间符号渗透(文化“串门儿”)量化文化扩散与吸收的强度,并引入两个新指标:符号多样性(文化互动的多样性)和符号离散度(文化互动的离散度)。以中国大陆城市为样区,有效量化了城际文化扩散与吸收的空间结构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际文化扩散与吸收均呈现出相似的核心—边缘结构。然而,文化扩散的核心区域较文化吸收的核心更偏向东南,表明南方城市在文化扩散方面更为突出。本文提出的方法为量化分析文化扩散与吸收的双向空间结构提供了统一的研究框架。
这一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城市研究顶级学术期刊 Cities 上,由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多位学者共同完成。
引文信息
Shangjing Jiang, Haiping Zhang, Haoran Wang, Zitong Li, Chuantang Ren, Mingguang Wu*, 2025. Measuring intercity symbol permeation to reveal the spatial structures of cultural diffusion and absorption among cities.Cities161, 105839.
DOI Link:https://doi.org/10.1016/j.cities.2025.105839.
1
问题与思路
主要问题:城际文化扩散与吸收是两个基本且相互关联的文化互动过程,对理解城市文化的动态演变至关重要。揭示城市间文化扩散与吸收的空间结构,有助于深入理解其空间特征及区域差异。然而,由于文化的隐含性和复杂性,直接追踪文化传播路径并进行定量分析极具挑战。具体而言,如何感知文化特征并表征和分析文化的跨城市传播与渗透,目前还缺少有效的方法。
研究思路:城市空间充满着本土和外来地名。地名的“串门儿”现象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使得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互动得以被识别和分析。例如:德州市出现的北京烤鸭和北京出现的德州扒鸡;南京路出现在上海,这些都可视为文化的跨城市传播与渗透现象。
2
研究方法
2.1
相关定义
文化扩散是指文化元素(如观念、习俗、技术、符号)从一个地区向其他地区传播的过程。
文化吸收则是指某一地区接纳外来的文化元素,并逐渐将其融入本地文化的过程。
符号渗透具体指文化符号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传播与渗入,体现为符号在城市或地区间的流动,可以反映文化传播的强度与空间影响范围,是衡量文化扩散与文化吸收的重要表征。
文化扩散与文化吸收共同构成了区域之间的文化互动,符号渗透则能直观地表征这种双向互动过程:当符号由本地区向外传播(符号扩散),体现的是文化扩散;而当地区主动吸纳外来的符号(符号吸收),则体现了文化吸收。
符号流是指两个城市之间由于文化符号从一个城市扩散到另一个城市或从一个地方被吸收到另一个地方而形成的文化关联。
2.2
符号流——城际文化渗透建模的新方法
城市是多元文化汇聚、交流的重要空间,随着城际互动的日益频繁,各种文化符号不断在城市间相互渗透。城市间的符号渗透对于揭示文化扩散与吸收的空间结构至关重要。我们引入了城市间符号渗透的概念(符号流)来刻画城市文化在不同城市之间的流动、融合和传播。符号流是指两个城市之间由于文化符号从一个城市扩散到另一个城市或从一个地方被吸收到另一个地方而形成的文化关联。
图1POI信息中隐含的地名符号渗透
符号流属性包括符号数量、长度和方位角(图2)。符号数表示符号渗透的强度,反映城市符号从始发地传播到目的城市的频率。长度是指从始发地到目的城市的空间距离,采用特定的度量标准,如欧几里得距离、曼哈顿距离、成本距离等。方位角表示从始发地到目的城市之间的相对位置,即从始发地到目的城市的方向。
图2表征文化交互的符号流的属性示意图
POI数据几乎覆盖了各城市内的所有地名,使我们能够从中提取大量的地名符号作为城市文化的代理。符号流的强度通过符号数量与长度的加权计算,统计出从起点城市到目的地城市的符号渗透数量,并结合两座城市的地理坐标,进一步计算符号流的属性,如长度、方位角等。完成这些属性计算后,即可构建符号流,从而量化城市间文化扩散与吸收的空间特征。
2.3
测度城际符号渗透的空间特征
本研究引入符号多样性和符号离散度两个指标,以量化每座城市在符号扩散与吸收过程中的空间特征。符号多样性指数衡量城市符号渗透的多样性,分别考察扩散符号多样性(城市向外传播的文化符号多样性)和吸收符号多样性(城市从外部吸收的文化符号多样性)。
图3计算城市文化扩散(吸收)的符号多样性指数示意图
符号离散度定义为风玫瑰图重心与原点之间的距离,反映符号流在不同方向上的分布情况。风玫瑰图用于描述符号流的方向性特征,并涵盖扩散符号离散度(衡量城市文化扩散的空间离散程度)与吸收符号离散度(衡量城市文化吸收的空间离散程度)两个方面。
图4计算城市文化扩散(吸收)的符号离散度指数示意图
3
研究样区与数据资料
选择中国大陆作为研究城市间文化扩散和吸收的研究区域,并以高德地图提供的全国POI数据集(来源:https://doi.org/10.18170/DVN/WSXCNM)拥有超过6530万条记录,涵盖了POI的名称、类别、地址、地理坐标(经纬度)以及每个POI所在省、市、区的名称和代码等重要详细信息。
4
分析结果
我们绘制了所有城市的扩散和吸收符号多样性,并将城市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图5)。城市间文化扩散和文化吸收的空间结构在符号多样性特征上高度相似,均呈现核心—边缘结构,其中高符号多样性城市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内陆腹地和东部沿海地区,而低符号多样性城市则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此外,在高值和低值区域之间存在过渡带,表现为符号多样性中等的城市,这些城市在符号扩散与吸收方面呈现一定差异性。
值得注意的是,河南(HA)、山东(SD)、安徽(AH)、河北(HE)和山西(SX)的城市在文化扩散和吸收方面始终保持较高的符号多样性。这些地区统称为中原,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中国的发源地和文化核心。然而,除了中原地区,许多在扩散与吸收方面表现出较高符号多样性的城市分布于中原以南。这一现象表明南方城市的文化影响力正在崛起,并在文化扩散与吸收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图5研究区内城际符号扩散与吸收的符号多样性空间分布:(a) 扩散符号多样性;(b) 吸收符号多样性
这里利用Jenk自然断点分类法将符号离散度的计算结果分为三类,并选取符号离散度最高的城市,根据其符号多样性程度进行绘制,同时区分符号扩散和符号吸收模式。在符号多样性级别相同的城市中,符号离散度高的城市表现最优。通过计算标准差椭圆(涵盖68%的数据),以识别文化扩散和吸收的核心区域(图6和7)。文化吸收椭圆的长轴和短轴均比文化扩散椭圆长,呈现更大的扁平率和面积。这表明文化吸收核心城市的分布方向性更强,离散程度略高于文化扩散核心城市,且其核心区的空间影响范围更广。
此外,我们发现文化扩散核心区的重心比文化吸收核心区更偏东南。文化扩散椭圆中心位于南方,而文化吸收椭圆中心大致位于秦岭—淮河线,这一地理界线常被用于区分中国南北地区。这一现象表明,南方城市在文化扩散方面的多样性高于北方城市,而在文化吸收方面,两者表现相当。
图6文化扩散核心区及扩散符号离散度高的城市
在文化扩散符号多样性较高的四个城市——临夏、北京、上海和重庆中,后三者均为直辖市,而临夏则是一个非省会的小型城市。临夏在文化扩散中展现出较高的符号多样性,这可能部分归因于其历史地位——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齐家文化的核心区域,而齐家文化在中国西北地区有着广泛的传播影响。
在符号多样性较低的城市中,符号扩散离散度较高的城市多为非省会的小城市,如双鸭山、佳木斯、攀枝花、阜新等;而符号吸收离散度较高的城市则主要为省会城市,如乌鲁木齐(新疆)、哈尔滨(黑龙江)、海口(海南),且这些城市的地理位置具有一定相似性。这表明,符号扩散离散度较高的非省会小城市往往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促使其向外传播文化符号。而对于地处相对偏远的省会城市,由于其地缘重要性以及较强的经济社会联系,它们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导致符号吸收离散度较高。
图7文化吸收核心区及吸收符号离散度高的城市
5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城际文化扩散与吸收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结构:从中心向边缘,城市的文化扩散与吸收的多样性逐渐降低。这一发现与文化扩散的同心圆模型相吻合,该模型认为文化通常由核心城市向周边地区传播,并逐步扩展至边缘区域。
此外,我们的研究进一步印证了中国文化重心的南移。历史上,中原地区长期被视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然而,我们对文化扩散与吸收的深入分析表明,当前文化重心正逐渐向南转移,越来越多的南方城市在文化互动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一趋势在文化扩散过程中尤为显著,表明南方城市的文化影响力正不断提升。
本文还挑战了传统观点,即地理位置偏远的城市受文化扩散的影响较小。尽管某些城市地处边缘,但部分省会城市仍受到大量外部文化的渗透。这一现象表明,地理距离在文化扩散中的限制作用正在减弱,而城市在更广泛网络中的地位正日益主导文化互动模式。这一发现凸显了从城际网络分析视角研究文化互动的必要性。
THE
作者简介
蒋尚婧(第一作者)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与地图可视化。
张海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地理过程建模与模拟,地理分区与区域分析。
王浩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生,研究方向为地理分区与区域分析,空间复杂网络建模,地理过程分析与计算
李子桐南京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与地图可视化。
任传堂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创新地理与区域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吴明光(通讯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地理信息可视化,主要从事时空大数据可视化、地图认知、地图AI与风格迁移、声音地图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图文 | 蒋尚婧
排版 | 蒋尚婧
审核 | 张海平
思天地之自然,览世间之人文,GIS之技,赋能地理新学人。
来源:科学衍生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