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绛县:探寻百年古井,揭开麒麟影壁之谜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1 10:46 4

摘要:近日,我闲来无事,在村里转悠,无意间走到绛县大交村吕布寨北巷,看到一口被盖住井口的水井,旁边还有一通石碑,走近一看,原来是此井的“凿井碑记”,石碑正面上部镌刻“流长”二字,碑文约略可辨,凿井承首人有景维义、景日枢、董仁作、杨忠跃等人。最后一行字是“乾隆四十二年

王维强/山西

近日,我闲来无事,在村里转悠,无意间走到绛县大交村吕布寨北巷,看到一口被盖住井口的水井,旁边还有一通石碑,走近一看,原来是此井的“凿井碑记”,石碑正面上部镌刻“流长”二字,碑文约略可辨,凿井承首人有景维义、景日枢、董仁作、杨忠跃等人。最后一行字是“乾隆四十二年岁次丁酉十二月立”,仔细推算,此井已有253年的历史了。石碑还记载有清朝乾隆年间的气候状况以及村民是如何踊跃捐资修井的实况。

这还真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石碑背面是捐款名单,上部镌刻“永传”二字,第一行是“施财姓名开列于后”。据碑文显示的捐款名单,当年凿井时捐款的共有64户,其中还有一家名为“人合當”的当铺,一个叫杨玠的秀才,一个叫杨翠的监生,也凿井捐了款。石碑是由一个叫王世阴的人捐献。整通石碑,如一位年高德勋的老者,默默地伫立在这里,见证着时代变迁。

古井位于大交村吕布寨北巷正中,古井深10米,井水距井口有6米左右。井壁全为灰砖,已长满青苔。石碑在古井井口1米5开外。

古井原来建有前后通透的遮雨凉棚,凉棚支柱上部分已不存在,下截尚存1米多高,历历在目,露出墙面。现在村里都装上了自来水,此井已经弃之不用,井口盖有一块磨盘圆石,没有井绳的辘轳孤零零地悬在井口上。因原来的遮雨凉棚不复存在,附近的人们出于对此古井的深厚感情,不忍看到古井颓败,就在古井原来的基础上盖了一座简易房,保存了古井的原貌。

一董姓后人告诉我:这眼古井井水冬暖夏凉,入口甘甜,用这口井水做豆腐,豆腐洁白如玉、入口软绵;食之甘之如饴、余味无穷。若用这口井水酿酒,那酿出的美酒绝对是纯净透明、味道醇厚,可与琼浆玉液媲美,常饮不伤身,还能壮骨筋。

几百年来,不仅附近所有村民一直饮用此井水,就连距离这里较远的一些豆腐坊、酒坊、醋坊也到这里取水。

2005年,村里都装上了自来水,从此以后,此井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附近的居民生怕小孩玩耍掉进井里,便将井口用石磨盘封了起来。井房顶部塌陷露水,他家便买了几块油毡,把房顶几处损坏的地方遮盖起来,以免雨水对古井造成损坏。

附近几个老年人也告诉我说,这眼古井对天气的变化十分敏感,每当有浓浓的白色水雾从井内冒出,笼罩在周围不散时,第二天必定会下大雨或大雪。大家都认为这是井龙王传递天气信息,让人们对突然出现的状况有所准备,以免受其伤害。

2018年8月26日,这口神奇的水井被绛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遗迹,并委派专人负责看管。

离开古井,我又转身走向西边的仁义巷,走着走着,路过一董家门口,不经意间扭头往里一看,觉得又是一个惊喜。发现大门内有一面砖雕“麒麟影壁”,影壁上的麒麟,脚踏海涛,头顶云天;疾步回首,双目圆睁;鬓毛飞扬,动感十足;仰望一轮环绕着火焰的太阳,构成一幅栩栩如生“ 麒麟望日”图。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不是所有的祠堂、院落的影壁都可以绘制麒麟,只有品级较高的官员才可以在门前或大厅前修建麒麟影壁,麒麟恰好是明清一品武官官服图案。

古代在祠堂前,虽然影壁上的麒麟形态各异,但是麒麟脚的站跪姿势,必须按该族人的最大官阶品位来定。一般是一品跪三脚,二品跪二脚,三至五品跪一脚,六品以下麒麟不跪,不可越制违规。

我虽然看不懂这面麒麟照壁是怎样的形制,只能看出麒麟右前腿、后腿均呈站跪姿态,董家有如此麒麟影壁,可见董家祖上出过二品官员。站在麒麟影壁之前,遥想当年董家曾是权高位重、声势烜赫的名门望族,如今董家后人却也和普通人一样,过着安居乐业、平平淡淡的生活。此情此景,不由得令人唏嘘,感叹世事无常。

作者简介:

王维强,1951年生,山西省绛县大交镇大交村人。1967年南樊中学毕业;1970年起任民办教师工作13年,期间参加山西广播函授大学进修;后从事冶炼业,考取山西省乡镇企业机械制造工程师证书,自行设计、建造300立方以下高炉70多座,经手设计的高炉产量高、煤耗低、效益好,足迹遍布全国16个省、市,还为青岛恒顺集团在印尼建造了30座镍铁高炉。晚年赋闲在家,参加《大交村志》编写,分担文字编纂、摄影、绘图、打字等工作,完成了大交村第一部历史典籍。

来源:晋南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