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0日下午,百度召开信息安全沟通会,针对事件的调查过程及结果进行现场说明,并展示经三方公证的“(2025)京精诚内经证字第1642号”公证书。
3月20日
百度公开“开盒”事件调查详情
称“任何人无权触碰用户数据”
“开盒”数据是从哪里来的?
受害者的哪些隐私信息会被公布?
未成年人违法“开盒”
责任谁来承担?
一文了解
百度披露详细调查结果
3月20日下午,百度召开信息安全沟通会,针对事件的调查过程及结果进行现场说明,并展示经三方公证的“(2025)京精诚内经证字第1642号”公证书。
百度安全负责人陈洋表示,百度任何职级的员工及高管均无权限触碰用户数据。
沟通会现场,陈洋详细披露了事件调查结果:
事件发生以来,百度对当事员工的“历史数据申请记录”、“权限记录”、“数据查询”等多项权限和操作日志进行了调查与审计,确认其没有百度用户个人身份信息的数据权限,也未登录任何百度数据库与服务器。
经核实,确认开盒信息并非从百度泄露。该过程,全程经过三方现场公证。
针对“开盒事件”发生后网上流传的“当事人承认家长给她数据库”截图,经核实发现,该截图的信息内容不实,事实为博主收到家人红包后,在平台晒出红包截图,博主回复“我家长给的”,本意是想说明红包的来源,与“开盒”无关,事件发生后的大量传播信息均为不实。
同时,陈洋详细讲解了百度针对数据安全的多项防护措施:
用户注册账号阶段,即实施假名化处理,降低数据泄露风险,提高数据合规性;
对数据实施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严格隔离,并依托数据安全管理平台,实现数据管理、权限控制及安全审计的统一管控;
遵循国际公认的风险控制理念,建立“基础防守”、“制度&能力&风险专项”、“稽查&内部审计”三道安全防线。
“开盒挂人”有多可怕
“开盒挂人”是一种新式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进行网络搜索、挖掘,搜集个人隐私信息,包括姓名、个人照片、身份证号、家庭住址、手机号码、社交账号等,将这些内容在网络公开发布。
被“开盒”人往往会遭遇网民的侮辱谩骂、造谣诋毁,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遭到骚扰,如电话、短信等遭陌生人轮番“轰炸”。
相比过去的网络曝光个人信息行为,这种“开盒”危害更大。“开盒挂人”行为不仅给受害者带来巨大痛苦,也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网络秩序,无视道德底线,更触犯法律法规。
几百块钱就可以开一个“盒”
为什么这些人要在网上散布别人的信息、隐私,甚至进行攻击、威胁呢?
有的“开盒者”,仅仅只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把曝光别人隐私当成释放压力或者取乐的手段。有的“开盒者”则是为了吸引眼球、获取流量和更多粉丝。
据悉,这类为赚取流量而“开盒”别人的“开盒者”,通常有自己专门的小圈子。平时,他们会在各类社交平台上找寻“猎物”,还互相分享信息。对于他们来说,被“开盒”的人越有名,越能提升自己在网络上的热度。也有人把“开盒”做成生意,提供付费的“开盒”服务。
“开盒”乱象的背后,其实已经有了一条链条很长的黑灰产业链,形成了一套商业模式,前端成本也不高,有些情况下,可能几百块钱就可以开一个“盒”。
未成年人违法“开盒”
责任可能由监护人承担
从个人信息侵害的角度来看,我国法律制度里规定了相关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严重的情况下还会有刑事责任,也就是会构成犯罪。
在刑事责任方面,根据《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规定,组织“人肉搜索”,违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布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253条之一规定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
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涉及未成年人违法“开盒”,如果未成年人的年龄小,即使不用去承担刑事责任,相应的民事责任也将由监护人来承担。
“开盒”背后是饭圈文化、
数据黑产等诸多问题
“开盒”称得上是一场全民参与的“隐私屠杀”。
当每个人的数字信息成为可以交易的商品,任何人随时可能成为下一个被钉在屏幕上的猎物。
更令人忧虑的是,在这场升级版的“网暴”里,不只有隐私保护,更有饭圈文化、数据黑产等诸多问题需要警惕。
少数未成年人在虚拟世界里寻找认同、站队、归属,极容易在算法推荐和网络信息中迷失道德底线,动辄“举报”“挂人”“控评”“出征”,网络暴力由此滋生。
而“开盒”的精准打击,依赖的更是黑色产业链的加持——从“社工库”到“暗网交易”,个人信息被明目张胆地贴上了价签。
这背后是法律执行的困境和家庭教育的失守。成年人散布他人隐私可予以处罚,但对未成年人却只能批评教育——获得民事赔偿往往更是难上加难,维权成本高、违法成本低,让网暴屡禁难止。一些父母们有钱给孩子购买最新款的手机,却不懂得教会子女遵守网络言行的边界。
数字时代,个人信息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隐私保护不能依靠一次次“开盒”引发舆论沸腾,进行间接性治理,而需要建立长效、稳定的治理体系。法律、平台、家庭、社会都要负起自己的那一份责任。否则,今天的“幸存者”,可能就是明天的受害者。
来源:南阳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