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的地理位置和国土的面积都很不错,所以在最初的时候,其实美国也是以农业为主的,所以在耕地面积上的把控一直都比较重视。
其实不管是美国还是俄罗斯,在农业上的重视程度都和中国不相上下,历史上也是经历了不少的沧桑变化。
到了现在,美国的耕地面积已经达到了大概18.8亿亩,而俄罗斯也达到了18.26亿亩,数量都挺多的。
那作为农业大国的我们,耕地面积又是多少亩呢?
«——【·地大物博的农业巨擘·】——»
美国的地理位置和国土的面积都很不错,所以在最初的时候,其实美国也是以农业为主的,所以在耕地面积上的把控一直都比较重视。
估计很少人知道,美国刚开始的时候也是走的“农业兴国”的战略,也就是在1776年刚建国的时候,美国就确定说要通过农业来作为强国的重点,甚至还通过政府手段进行控制。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就像那句话说的“民以食为天”,所以用农业为开头是很不错的选择,而且现在事实证明,这样的选择是非常的正确的。
如今,美国的耕地面积高达 18.8 亿亩,位居世界前列 。其拥有广袤的平原,特别是中部大平原,总面积达 153 万平方公里,占美国本土面积的五分之一。
这片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富含多种矿物质和有机质,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同时,美国本土大部分处于温带和亚热带,气候适宜,热量充足,降水充沛,且雨热同期,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美国农业发展历程悠久,早期,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生产效率较低。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美国农业逐渐走上了机械化道路,从 19 世纪开始,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发明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到 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已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如今,美国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要经营模式,农场规模庞大,平均每个农场土地面积广阔。
规模化经营使得美国农业能够充分利用大型农业机械,实现标准化作业,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例如,在播种、灌溉、施肥、收割等环节,都可使用大型机械,减少了人力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
凭借大量的耕地和先进的农业技术,美国成为全球粮食出口的 “超级引擎”。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粮食出口国,每年出口的粮食在国际市场上占比达 10% 。
2021 年,美国出口粮食创汇收入达 1490 亿美元,主要出口产品包括大米、小麦、大豆和肉类等。
美国在全球粮食市场上不仅产量惊人,还拥有大豆、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的定价权,全球前三大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均位于美国境内。
美国的农产品通过发达的物流体系,运往世界各地,在满足全球粮食需求的同时,也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俄罗斯崛起的农业大国·】——»
俄罗斯,作为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幅员辽阔,横跨欧亚大陆,其国土面积达 1709.82 万平方千米 ,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约八分之一。
然而,看似广袤无垠的土地,却面临着耕地发展的困境。
从地理位置上看,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处于高纬度地带,靠近北极,气候十分寒冷。
西伯利亚地区,大片土地被冻土覆盖,很多地区每年有长达 6 个月的积雪期,农作物生长周期短,热量不足,导致这里大部分土地无法用于耕种粮食作物。
尽管俄罗斯国土面积巨大,但可用于耕种的土地却相对较少,耕地面积约为 126 万平方千米,仅占国土总面积的约 7.4% ,甚至连 10% 都没有。
在苏联时期,国家战略过分偏重重工业发展,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导致农业部门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这一政策导向不仅使农业技术发展停滞,还造成了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当时的苏联不得不大量进口粮食以满足国内需求,这一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苏联时期实行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两种公有制形式,生产和经营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系中进行,未能充分利用市场规律,压抑了劳动者的生产经营积极性,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苏联解体后,新生的俄罗斯联邦逐渐认识到农业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大力推动农业改革。
1991 年,叶利钦出台法令,开启了激进的农业改革,核心是全盘私有化,方向是家庭农场化。
但由于改革过于理想化,与俄罗斯实际情况脱节,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2000 年普京执政后,将农业视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指出 “没有俄罗斯农业的复兴,就不可能有俄罗斯经济的复兴” 。
此后,俄罗斯逐步调整农业政策,深化土地私有化改革,强化市场对土地流通、使用环节的调节导向作用,整合私人农场,推动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同时,不断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提高农业补贴金额,从 2005 年到 2013 年,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增长了 230% 。
如今,俄罗斯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粮食出口大国。
2023 年,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俄罗斯粮食产量仍达到约 1.42 亿吨 。
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以及大麦、荞麦、燕麦、裸麦的最大生产国,葵花籽的第二大生产国 。其农产品出口额不断增长,在国际粮食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耕地养活众多人口·】——»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 14 亿多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 。
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对粮食的需求极为巨大。
然而,中国的耕地资源却相对紧张,耕地面积约为 19.18 亿亩 ,人均耕地面积仅约 1.36 亩,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耕地被用于城市建设、工业开发等,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据统计,每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年均约 480 万亩 ,这使得守住 18 亿亩耕地红线的压力越来越大。
同时,耕地质量下降问题也日益凸显,如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进一步影响了粮食产量。
此外,水资源分布不均,北方地区缺水严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 0.2 ,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这些都给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带来了巨大挑战。
建国初期,中国农业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产量极低,难以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但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等,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0 年 6 月 30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实施,广大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
从 1982 年到 1986 年,中央连续出台了 5 个 “一号文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正式确立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粮食产量大幅增长。
1984 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实现第三次飞跃,突破了 8000 亿斤 。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24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 14130 亿斤,首次跨越 “1.4 万亿斤” 的历史性门槛,比上年增加 221.8 亿斤,增长 1.6% 。
尽管中国农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农业科技领域仍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在种子研发方面,虽然中国在杂交水稻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在一些高端蔬菜、花卉种子等方面,仍依赖进口,种子的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高。
在农业机械化方面,虽然整体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在一些山区和偏远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农业机械化程度仍然较低,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未来,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在种子研发、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等关键领域,突破技术瓶颈,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才能更快的实现农田丰收。
来源:栖川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