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保障休息休假权益。严格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将带薪年休假执行情况作为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内容。地方党委组织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加强对各单位休息休假制度执行情况的常态化监督,并将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作为重点监督内容。鼓励带薪年休假与小长假连休,实现弹性错峰
近日,《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印发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其中一项事关体制内干部带薪休假的要求令人关注——
要保障休息休假权益。严格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将带薪年休假执行情况作为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内容。地方党委组织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加强对各单位休息休假制度执行情况的常态化监督,并将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作为重点监督内容。鼓励带薪年休假与小长假连休,实现弹性错峰休假。
01组织部门牵头的“含金量”,有理由让我们收获休假信心
看到这一条,是不是许多体制内的朋友们又感觉到有盼头了?然而此前的现实情况是,在当下工作压力大、工作事务多的大环境下,能够完整且安心休完带薪休假的公职人员并不占据主流。
不过,这一政策的出台,似乎给予了体制内干部一定的休假底气和信心,毕竟由组织部门牵头抓的工作,往往需要产生示范效应和良好成果,这时候势必需要发挥干部监督科等科室作用,去督促带薪休假制度的常态落实。毕竟组织部门的“含金量”在这里的了,值得我们去期盼憧憬一番。
02体制内落实带薪休假难在何处?
之所以我们说值得盼望和憧憬,而不是说可以迅速行动,是因为对于政策的落实前景报以观望的态势。 然而,此件也不是没有文件提出过要求体制内带薪休假的规定要求,在实践中常常会变形走样。主要原因就是体制内 特别是基层干部常常会遭遇“休假困境”。
一方面,体制内的许多领导还存在“轻休假、重奉献”的思维惯性,更有甚者认为“不休假=爱岗敬业”,甚至将主动放弃休假视为“政治觉悟高”的表现,变相鼓励加班文化。这就导致干部担心申请休假会被贴上“不担当”“躺平”的标签,影响提拔晋升或评优。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还伴随着领导休假审批权的滥用,休假审批流程繁琐,休假天数越多,签字的涉及领导层级就越多,甚至存在领导主观否决现象,导致干部休假权利“名存实亡”。
另一方面,部分单位“人少事多”的矛盾突出,导致管理方式僵化,特别是基层单位普遍存在编制紧张、一人多岗现象,休假可能导致岗位空缺,工作难以交接,由此也对突发工作或临时任务缺乏弹性应对机制,导致休假计划常被临时取消,职工被迫“随叫随到”。同时,部分单位的人才培养和储备不足,特别是体现在关键岗位上,比如如财务、人事、业务核心岗,这些岗位的干部职工往往因专业性较强,难以找到替代人员,导致休假申请被拒。
再一方面,就是政策配套与监督缺位。部分单位未制定明确的休假细则,或规定过于笼统,导致执行中自由裁量空间过大。对“特殊情况”的定义宽泛,成为长期拒绝休假的借口。而且对于落实带薪休假情况,缺乏严格有力的监督与问责机制,上级部门对休假落实情况缺乏常态化检查,职工往往也秉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不去投诉和维权。最关键的是,领导也没说不批,就说研究研究,你也不能说别人违规和滥用审批权,这就让许多干部“吃上了哑巴亏”。
此外,对于干部来说,休假也会带来极大的工作压力。有的人可能会担心休假增加他人工作量,影响与同事关系,或被视为“不合群”。部分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因责任重、竞争压力大,主动放弃休假以表现“积极性”的工作态度。还有人往往担心休假后造成工作积压,返岗后需超负荷补工,让自己身心俱疲,还不如当下有规律的工作生活,导致员工“不敢休”。
03从公职人员的“口袋”中鼓励掏钱去盘活市场经济
然而,有细心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为何国家提振消费战略要同体制内的带薪休假联系起来?答案当然是与当下的大环境有关。直白来说,就是要让体制内这些工资收入相对稳定、有着良好消费预期和消费能力的群体,有时间去消费,从国家治理的“基本盘队伍”中的“口袋”里鼓励掏钱,去助力消费市场的盘活。
带薪休假为体制内群体提供稳定假期,可直接刺激文旅、餐饮、娱乐等服务消费。这类群体收入稳定、消费能力较强,假期集中释放可形成规模效应。
而且在当下的就业环境看,体制外的工作人员往往碍于失业压力,很难去主动要求带薪休假去休息和娱乐,这就导致当前消费过度依赖国庆、春节等节假日,导致资源挤兑与淡季空转。鼓励体制内带薪休假,本质上是希望利用错峰休假提升服务业全年产能利用率,拉动均衡增长。
除了拉动经济,体制内先行在带薪休假上破局,可以通过强化示范效应,倒逼民营企业跟进,在全社会倡树良好风气。
此次政策的发布,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决心和力度,我们有理由相信,体制内的职工们能够迎来休息调整和劳逸结合的春天,有助于改善自己疲惫的身心状态,适度回归家庭享受幸福时光,并同时为国家提振消费贡献力量。
不过要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组织部门和人社部门要切实落实文件要求,探索强化制度刚性约束,将带薪休假落实情况纳入单位绩效考核和领导干部评价体系,明确问责条款。可以尝试推行“强制休假”制度,要求单位制定年度休假计划并公示。用好监督举报平台,联合工开展专项督查,对长期未落实休假要求的单位予以惩处。
另一方面,各级各部门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管理模式,比如全面 建立AB岗互补机制,培养工作上的多面手,确保工作连续性。更要转变管理文化,倡导“张弛有度”的工作理念,科级以上的领导干部带头休假,消除职工顾虑。
再一方面,干部自身也要积极重视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身体力行的履行好休假要求。
总的来说,在基层减负的大背景下,只有打破“人治”惯性、健全制度保障,才能真正实现从“纸面权利”到“实际福利”的转变,才能通过盘活公职人员的消费意愿和行为,去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来源:关注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