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所载内容源自佛经记载及传统典籍文献,目的在于进行人文历史科普,增进文化认知,不宣扬或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恳请读者朋友以理性开放的态度阅读,取其精华,存其理性。
声明:本文所载内容源自佛经记载及传统典籍文献,目的在于进行人文历史科普,增进文化认知,不宣扬或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恳请读者朋友以理性开放的态度阅读,取其精华,存其理性。
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圆寂前留下三句话,世人皆知他"面壁九年"、"一花开五叶"的典故,却鲜有人知这三句话的玄机。
这三句话,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佛理,也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咒语,而是直指人心的修行精要。
相传在达摩祖师圆寂前夕,他对弟子慧可说:"我在中土传法多年,见多少人在修行路上走偏了。
有的整日诵经念佛,以为这就是修行;有的广建寺庙,供养三宝,以为这就能得到功德;还有的苦修禁欲,以为这样就能解脱。
我今将三句话传你,参透之后,不须打坐诵经,自能超脱生死轮回。"
这三句话到底是什么?
为何能有如此殊胜的功德?
话说建中元年,少林寺内一片肃穆。
达摩祖师已在西僧房面壁九年,感化无数求法之人。
这日,天色将晚,西僧房内檀香袅袅,达摩祖师正在蒲团上闭目养神。
"师父。"慧可大师轻声唤道。
作为达摩祖师的首徒,他早已习惯了师父的沉默。
但今天,他感觉师父有些不同。
达摩祖师睁开眼睛,目光如电:"慧可,你可知我为何要在少林面壁九年?"
慧可大师双手合十:"弟子愚钝,请师父开示。"
达摩祖师站起身来,走到窗前。
夕阳的余晖洒在他消瘦的身影上,在地上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
"我初到中土时,见梁武帝广建寺庙,供养三宝,自以为功德无量。
我问他这些作为有什么功德,他说'无量'。
我说'无功德'。
你知道为什么吗?"
慧可大师低头思索片刻:"是因为执着于形相?"
"不错。"达摩祖师点点头,"修行本是明心见性之事,不在外相。
可惜世人不解,整日忙于打坐诵经,却不知这些都是枝节。
就像一个人整日数他人珠宝,自己却一贫如洗。"
慧可大师若有所思:"那真正的修行之道是什么?"
达摩祖师转过身来,目光炯炯:"你跟随我多年,可曾看我打坐诵经?"
慧可大师一愣:"师父虽不常打坐诵经,但面壁九年,岂不是最严格的修行?"
达摩祖师微微一笑:"面壁不是修行,是明心。
九年面壁,不是在修什么,而是在放下一切。
外人以为我在苦修,实则我什么都没做。"
"什么都没做?"慧可大师更加困惑。
"对,什么都没做。
因为修行的关键,不在做什么,而在放下什么。"达摩祖师的声音变得庄严,"我即将西归,今日要传你三句话。
这三句话,胜过千经万卷。"
院子里的菩提树沙沙作响,仿佛也在侧耳倾听。
达摩祖师缓缓说出第一句:"心若无住,何须禅定?"
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让慧可大师浑身一震。
他一直以为禅定是修行的根本,但师父这句话却颠覆了他的认知。
原来,当心真正做到无住时,本身就是最高的禅定,何必再刻意追求禅定境界?"你明白了多少?"达摩祖师问道。
慧可大师深深叹息:"弟子似有所悟,却又觉得迷雾重重。""那就听第二句。"达摩祖师接着说,"法本无相,何须持戒?"
慧可大师正要细细体会这第二句话的玄机,却见达摩祖师突然停下,嘴角露出神秘的笑容。
"师父,第三句是什么?"慧可大师急切地问道。
达摩祖师却摇摇头:"第三句话,等你真正明白前两句的含义时,自然就会知晓。
因为这第三句,是修行的真正关键,是超脱生死轮回的终极密钥。"
"法本无相,何须持戒?"这第二句话,道出了佛法的精髓。
世人执着于戒律的表相,以为持戒就是修行,却不知戒律的真义。
就像一个真正的君子,他的言行自然合乎礼法,不是因为要遵守礼法才刻意做作。
同样,真正的持戒,应该是从内心自然流露的善念和慈悲,而不是对外在规则的机械遵守。
当一个人真正明白了法的无相本质,他的言行举止自然符合戒律,不是因为要守戒,而是因为内心已经转化。
这就是"法本无相,何须持戒"的深意。
慧可大师经过多年的修行和思考,终于领悟了前两句话的真谛。
在一个月圆之夜,他正在禅定中,突然想起师父临别前的那个神秘笑容。
刹那间,他仿佛听到了第三句话在耳边响起:"念起即觉,何须修行?"
这第三句话,如同破晓的晨钟,让慧可大师豁然开悟。
原来,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当下的觉知。
当念头生起时,能够立即觉察,不被念头所转,这就是最高的修行境界。
这三句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心若无住,何须禅定"指出了心的本质。
心本无住,不需刻意追求禅定。
"法本无相,何须持戒"揭示了法的本质。
法本无相,不应执着于戒相。
"念起即觉,何须修行"点明了修行的本质。
保持觉知,本身就是修行。
每一句都直指人心,每一句都是修行的关键。
这三句话告诉我们:修行的根本不在外在形式,而在内心觉醒;不在苦行禁欲,而在智慧开显;不在积累功德,而在放下执着。
这三句话也揭示了禅宗的核心思想:
不立文字:经典固然重要,但不能执着于文字表相。
直指人心:修行要直接观照自心,不假外求。
见性成佛:明白自己的本性,就是成佛之道。
达摩祖师用这三句话,为我们指出了一条直达解脱的道路。
这条路不需要繁复的仪式,不需要严苛的苦行,只需要我们时时保持觉知,处处观照自心。
当一个人能够做到:
这三句话流传千年,影响了无数后世的修行者。
他们或在深山古刹,或在闹市人间,都在印证这三句话的真理。
慧可大师将这三句话的真谛传给了三祖僧璨,僧璨传给道信,道信传给弘忍,弘忍传给惠能。
到了惠能大师时,更是发展出了"顿悟"的法门,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正是达摩祖师这三句话的最好诠释。
这三句话的精神,也启发了后世无数的禅师。
他们或示现神通,或棒喝顿悟,但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真理:修行的根本在于明心见性,在于时时觉察。
在现代社会,这三句话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要保持心的不住,面对各种规则,我们要把握法的无相,
面对妄念烦恼,我们要保持念起即觉。
修行不是要我们放弃现实生活,而是要在现实生活中修行。
工作也好,生活也好,都可以是修行的道场。
关键是要保持觉察,不被境界所转,不执着于形式。
达摩祖师的这三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禅宗的精髓。
它告诉我们,修行的关键不在外在形式,而在内心觉察。
当我们能够做到心无住、不执相、念起即觉,自然就能超脱生死轮回。
这就是达摩祖师所说:"不须打坐诵经,若能领悟这三语,即可超脱生死轮回。"因为真正的修行,不在形式,而在觉悟;不在积累,而在放下;不在外求,而在内证。
来源:柳烟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