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知道“文化体力”吗?这指的是人们在日常工作之外,为了满足对文化和艺术的兴趣和需求而储备的能量或精力状态。在短视频盛行的当下,快节奏、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越来越多人读不进纸质书籍、看不进电影长片,“文化体力”宣告不足。青年学子有感而发,纷纷为恢复“文化体力
青年观点
主办:广青融媒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者按:你知道“文化体力”吗?这指的是人们在日常工作之外,为了满足对文化和艺术的兴趣和需求而储备的能量或精力状态。在短视频盛行的当下,快节奏、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越来越多人读不进纸质书籍、看不进电影长片,“文化体力”宣告不足。青年学子有感而发,纷纷为恢复“文化体力”出谋划策,期待从深度文化中汲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指导老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冯梦瑶 喻仁贵 周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刘泽华
“慢”修文化体力
科技革新让信息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革:经典电影被压缩成十分钟速览,名著阅读让位于快餐文学……信息获取虽更迅捷、容量更庞大,却难掩质量滑坡之虞。当快节奏、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成为主流,年轻人的深度文化实践能力悄然褪色。
文化体力匮乏会导致阅读力衰退、表达力枯竭、创造力流失,乃至信息过载下的感知钝化,这亦证明了文化体力的衰减是双向的。这系列问题正来源于无止境追求的“快”——我们时常恐惧于成为“内卷”时代的落伍者,焦虑于自身的认知空白与他人的才识渊博,对于“慢生活”避之不及。然而要恢复文化体力,恰恰离不开“慢”的滋养。唯有“慢”,才能在文化实践中洞察事物的本质,在成年累月的沉淀中融汇思考与感悟,在内心深处的“回音壁”得到反响。
当我们放慢节奏、深耕兴趣,精神便逐渐丰盈;适时断网、沉浸诗书,能提升自我;领略艺术场馆、自然风光,唤醒对美的体悟……“慢下来”并非与时代脱节,而是在喧嚣中寻生活真味,于风雨里觅心灵归处。
华南师范大学 冯欣瑶
在信息冲刷下守护精神世界
在快节奏、高强度的现代社会中,随着短视频等碎片化信息传播方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叹自己的“文化体力”不足,精神文化世界陷入“罢工”状态。
信息茧房消解了深度思考的能力。当大脑习惯了短时间内的被动刺激,便会对需要持续专注的阅读等活动产生本能排斥,这种认知惰性如同肌肉萎缩,使文化体力在信息洪流中四散而开。增强文化体力需要我们主动打破信息舒适区。正如马拉松选手需要科学训练,文化体力的培养也需要系统规划:每日深度阅读、定期参与艺术展览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当我们主动打破碎片化娱乐的桎梏,沉下心来体会文化和艺术的魅力时,文化体力便得以蓬勃。
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并非文化末日,而是文明进化的契机。青年学生需要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脚手架,就像古罗马人在斗兽场的喧嚣中依然保持对哲学的沉思,当代青年也应在数字浪潮中守护文化精神的澄明,为自己点亮一盏深度思考的明灯。
华南师范大学 翁雅楠
数字时代锻铸文化筋骨
数字时代,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浏览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却对深度文化越来越“可望而不可即”。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技术异化对人类深度思考能力的侵蚀。
年轻人对文化的渴望从未消失:从非遗夜校的火爆到“阅读马拉松”的兴起,从打卡博物馆到热衷于知识付费课程,青年一直试图寻找精神栖居地,如同植物在干涸的土地中伸展根系,证明着文化生命力的本能。然而,当《命运交响曲》沦为短视频背景音、当《百年孤独》被拆解为三分钟速读,文化体验的本质已从心灵共鸣退化为社交表演。更严峻的是,这种浅层参与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是依赖“电子榨菜”,文化体力越被透支,最终连欣赏一场音乐会的专注力都成奢望。
重构文化体力需双管齐下:个体应通过纸质阅读、聆听音乐等沉浸体验重建文化专注力;社会需破除“符号消费”陷阱,让博物馆、读书节回归精神滋养本质,在虚实交融中构建深度文化生态。锚定精神坐标,方能让数字时代的信息洪流转化为滋养心灵的智慧盛宴。
华南师范大学 刘舒蕊
在碎片化浪潮中重塑文化体魄
当年轻人自嘲“文化体力不足”时,背后折射出的是数字时代的精神困境。短视频构筑的即时快感与深度思考的延迟满足形成对冲,重塑健康的文化体魄成为必修课。
强壮体魄是根基。生理疲倦是“文化体力”耗尽的因素之一。忙碌一天后的大脑难以集中精力处理长篇、深度内容。因此,增强“体力”是首要任务。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才能为文化探索提供体能支撑。
重塑大脑耐受力。短视频凭借鲜艳画面、动感音乐及易懂内容,轻松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带来即时愉悦。相比之下,阅读会更需要深度思考与想象。长此以往,大脑愈发依赖“即时满足”,抵触深度思考与知识积累。青年应适当“逼迫”自己阅读长篇、逻辑性强的作品,逐步提升专注力与思考耐力,让大脑告别“懒惰”。
培育深度思考自觉性。多思考才能强壮“文化体力”,增强对长篇作品的理解力与阅读耐力。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观点,引导自身关注现实,避免陷入虚拟世界的碎片化信息中。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刘子欣
数字洪流下现代青年的“突围”
当碎片化娱乐占据空闲时间,自我思考和精神丰盈的时间减少,即时满足的多巴胺褪去,人总会感到空虚。“文化体力”的丧失体现在对外界探索欲望的降低,因此重拾探索精力是关键。数字时代,触手可及的信息使青年求知欲大打折扣。在社会压力和自我麻痹下,青年也会更容易陷入浅层思考的漩涡。
作为现代青年,我们如何找回探寻的渴望?一是要认清自身“文化体力”不足的来源,精神上的空虚、焦虑是在为我们敲响警钟,而不是让我们逃避现实;二是要多给自己时间和空间,快节奏生活榨干人的精力,感到力不从心是当代青年常态,要学会放慢脚步、放平心态、放松自我;三是要勇于直面内心需求,带着对世界的好奇心驱动自身去做感兴趣的事情,用行动减缓焦虑。
青年还应该保持主动的心态和坚持的恒心,锻炼“文化体力”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把培养探求精神作为日常习惯。主动拥抱世界,去发现、去创造、去冒险,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文化体力”的锻炼永不停歇,精神世界的构建愈发丰富多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黄子涵
以“松弛感”滋养文化体力
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人们逐渐沉浸于即时满足的“快食”信息,在面对需要长期专注的文化活动时“体力不支”。想要强壮“文化体力”,就需要我们以更“松弛”的姿态去接纳信息。
文化积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恢复文化体力,“松弛感”是关键——允许自己在读晦涩书籍时看不懂、允许自己在欣赏艺术品时一头雾水、允许自己在学习一项新技术时总是遗忘……不必苛责自己,让轻松的氛围滋养自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慢慢接纳高深的文化,才能保有继续探索的动力。随着时间推移,松弛的姿态会让你在越来越深的探索中逐渐爱上文化,在一次次重温中,强化出源源不断的文化体力。
青年调侃自己“文化体力不足”的背后其实藏着对于强壮文化体力的渴望。与其畏惧焦虑于无法读懂晦涩的书或看完一部电影,不如以松弛的心态迈出第一步。哪怕每次只读懂一点、看懂一点,只要坚持,文化养分就会慢慢浸润心灵,“文化体力”自然也就在渐进式的积累和日复一日的滋养中悄然强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纪婕
来源:广州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