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着这样的结果美国也是气急败坏,于是除了自己之外,美国还想让别的国家和它一起针对中国,说:“卖芯片给中国的都是在出卖灵魂。”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自从2018年美国对中国启动芯片战开始,美国一直对中国的芯片进行严防死守。
虽然美国一直恶意打压,但中国在芯片领域的优势依旧越来越明显。
面对着这样的结果美国也是气急败坏,于是除了自己之外,美国还想让别的国家和它一起针对中国,说:“卖芯片给中国的都是在出卖灵魂。”
那么美国的阴谋诡计能否达成呢?
美国对中国芯片战争的开始可以追溯到特朗普的上一个任期,从2018年开始,特朗普就下令断供了华为的芯片,中美的芯片战也就此开始。
在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结束之后,拜登上台后在延续特朗普政策的同时,更加严格了对中国芯片的封锁,不但限制对中国出口芯片,连光刻机都要严重锁死。
但即使在这样的严格封锁和打压下,中国的芯片即使依旧在层层绞杀中杀出了一片血路,并且在如今的国际芯片领域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这一结果更加引起了特朗普政府的十分不满,于是在3月18日的美国商务部与安全局的一次会议上,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对卖芯片给中国的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
认为中国的DeepSeek是窃用了美国的芯片,认为把美国芯片卖给中国的国家和企业是在出卖灵魂。
除此之外,美国政府还打算强制把芯片管制纳入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协议中,强制要求其他国家站队美国还是中国。
但其实,美国商务部长的这个"灵魂论",也暴露出了华盛顿决策层的深层恐惧。
卢特尼克在工业与安全局会议上对芯片出口商的道德绑架,将技术管制上升至意识形态对抗,实则是美国技术优势消融的危机投射。
当中国人工智能企业DeepSeek的算力突破引发美方恐慌性指控,当台湾芯片产能被渲染为美国汽车工业的命脉,这种歇斯底里的技术洁癖折射出霸权衰落的集体焦虑。
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芯片消费市场的份额已连续五年超过35%,而美企在华销售额占其总营收的比例却从2018年的28%骤降至2023年的14%。
这种此消彼长的产业格局,使得美国的技术封锁愈发显现出战略被动的底色。
特朗普政府拟将出口管制纳入贸易协定的构想,标志着技术封锁已从单边制裁转向体系重构。
通过胁迫东京电子、阿斯麦等盟国企业中断对华设备维护,限制英伟达芯片的"灰色通道",美国试图在半导体领域复制冷战时期的巴统体系。
这种以"自由世界"为名的技术隔离,本质是建立排除中国的平行技术体系。
但当微软总裁史密斯警告此举将迫使盟友转向中国,当英伟达等巨头掀起游说风暴,这种逆全球化布局的脆弱性已昭然若揭。
荷兰ASML公司2023年财报显示,其在中国大陆的营收占比逆势增长至22%,而美国政府要求断供的DUV光刻机订单积压量却创下历史新高。
这种商业理性与政治胁迫的撕裂,正在瓦解美国精心构建的技术同盟。
美国的技术围堵正遭遇双重反噬,在太平洋两岸,中国半导体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2%的加速度,与美企因出口管制损失320亿美元市场的现实形成残酷对比。
拜登政府离任前紧急加码的AI芯片禁令,非但未能阻滞中国大模型发展,反而刺激出自主GPU的突破。
当DeepSeek等中国AI企业在算力竞赛中持续进位,华盛顿的管制清单愈发显得顾此失彼。
盟国体系的离心力更令美国如坐针毡,日本荷兰对设备维护限制的消极应对,欧盟在芯片法案中预留的对华合作空间,暴露出技术铁幕的千疮百孔。
美国商务部将DeepSeek列入政府设备禁用名单的防御性举措,恰似数字冷战时代的马奇诺防线——看似坚固却难抵技术渗透的洪流。
而中国与142个国家签署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协议,正在重构全球技术合作的地缘版图。
当美国在WTO框架下摆出磋商姿态,其贸易战工具箱已现枯竭征兆,从对华301关税到拟议的"对等关税",华盛顿试图用关税杠杆撬动技术封锁的困局。
但现实是,中国商品在美市场份额不降反升,美国消费者为加征关税多支付了780亿美元成本。贝森特所谓"关税数字"的谈判策略,实则是将贸易壁垒武器化的新包装。
这种将关税与出口管制捆绑的操作,暴露出美国经济工具箱的捉襟见肘——既要维持技术封锁的政治正确,又难以承受产业链重构的经济代价。
这场关税与技术交织的混合战争,正在颠覆传统贸易规则,美国试图通过WTO争端机制将中国反制措施污名化,却难掩其自身232条款、301条款与国际贸易准则的根本冲突。
当中国半导体进口多元化程度提升至67%,当RCEP区域内技术合作深化,美国单边主义工具箱的效力正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持续衰减。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汽车制造商为规避《通胀削减法案》的限制,不得不通过东南亚第三方转运中国汽车芯片,这种黑色产业链的野蛮生长,恰恰印证了技术管制的现实荒诞性。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韧性生长,勾勒出另类技术突围路径。
在长江存储突破232层3D NAND技术、中芯国际实现14纳米量产的同时,全国建成58个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从设计到封测的完整生态。
这种体系化创新正在消解ASML光刻机的"技术神话"——当上海微电子28纳米光刻机进入量产,美国的技术断供反而成为国产替代的催化剂。
全球技术治理的格局裂变已然开启,美国强推的"数字北约"遭遇新兴市场国家的集体疏离,而中国主导的"数字丝绸之路"已连接34个国家的算力网络。
当金砖国家启动半导体联合研发计划,当东盟数字部长会议通过技术自主宣言,单极技术霸权终将让位于多极创新生态。
在这场世纪博弈中,芯片早已超越物理器件的范畴,成为文明竞争的数字图腾。
美国政客的"灵魂论"终将湮没于技术民主化的浪潮,而中国半导体产业在封锁中淬炼的创新能力,正在重写全球科技权力的地理版图。
当历史的镜头拉远,当下喧嚣的技术禁令或许不过是霸权黄昏的残照,而真正决定未来的,将是开放创新与封闭遏制的终极较量。
美商务部长又演上了:卖给中国芯片的企业和国家,出卖灵魂_凤凰网
来源:董雯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