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近期,全国多地医院呼吸科门诊迎来一波新的就诊高峰。患者普遍出现持续高烧、极度乏力,却几乎不咳嗽,而检测结果显示——甲型流感病毒(H1N1)再度活跃。
这不仅颠覆了大众对流感的传统认知,也使不少老年患者因延误就医而病情加重。
为何这次甲流表现异常?哪些症状暗示病情严重?如何防范?这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深入解析。
甲流的变异与特殊表现
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A)是最易发生变异的一类流感病毒。
此次流行的H1N1毒株,部分患者并未表现出典型的咳嗽、咽痛,而是以高热、头痛、肌肉酸痛、极度乏力为主,部分老年人甚至仅有食欲下降、精神萎靡或轻微腹泻等症状。
由于症状不典型,很多人误以为只是普通感冒或身体疲劳,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甚至诱发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
老年人为何更易中招?
1.免疫力下降: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系统功能衰退,T细胞活性降低,使得老年人对病毒的抵抗力远不及年轻人。
即便感染甲流,症状可能较轻,但病毒仍在体内复制,增加并发症风险。
2.慢性病影响: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等基础疾病,使老年人的免疫应答受损,甲流病毒更容易在体内迅速扩散,进而引发呼吸衰竭或心血管并发症。
3.症状不典型:相比年轻患者,老年人感染甲流后可能不会出现剧烈咳嗽,而是以食欲下降、头晕乏力、嗜睡、意识模糊等表现为主,容易被忽视,直至病情严重才发现。
中西医结合解析甲流的危害与防治
西医角度:病毒复制与并发症
甲型流感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侵入人体后,会迅速在上呼吸道黏膜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破坏,引发炎症反应。
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实际上是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激烈反应。
部分患者因免疫系统过度激活,还可能出现“细胞因子风暴”,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甚至危及生命。
中医角度:邪毒犯肺,正气不足
在中医理论中,流感属于“外感温病”,甲流尤以“风热疫毒”为主,易伤肺卫之气,导致高热、口干、身痛等症状。
老年患者因“正气不足”,邪气入侵后更难驱散,导致病情迁延不愈,甚至累及脏腑,伤及心肺。
治疗方向:中西合璧,优势互补
抗病毒治疗(西医):奥司他韦、帕拉米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但需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
中药干预(中医):清热解毒、宣肺透邪的中药,如连花清瘟、银翘散、桑菊饮等,对缓解症状、缩短病程有较好效果。
对于高热不退者,可配合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以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对症支持治疗:高热患者需及时物理降温或应用退热药,但老年人慎用布洛芬,避免加重胃肠负担。
预防并发症:合并慢性病的患者,需密切监测血糖、血压、心肺功能,一旦出现胸闷、呼吸困难、意识模糊,须立即就医。
日常预防:如何降低感染风险?
1.接种流感疫苗: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尤其推荐老年人每年接种。
虽然疫苗不能100%避免感染,但可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2.佩戴口罩:在人流密集场所,佩戴N95或医用外科口罩,可有效减少病毒传播风险。
3.保持手卫生:甲流病毒可通过接触传播,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是降低感染率的重要措施。
4.增强免疫力: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日常可通过饮食调理(如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适量运动、充足睡眠,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5.关注早期症状:尤其是老年人,一旦出现持续高热、极度乏力、食欲下降、精神恍惚,应尽早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总结:警惕不典型甲流,早发现早治疗
此次甲流的特殊之处在于,部分患者可能不咳嗽、不流鼻涕,仅表现为高热、乏力、头痛,甚至只是轻度胃肠道症状。
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尤其要警惕,避免轻忽大意,以免延误病情。
面对甲流,科学预防、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在抗病毒、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方面各有所长,应综合应用,以获取最佳疗效。
希望每位读者都能提高防范意识,保护自己和家人,安然度过这一轮流感高峰。
1.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WHO《全球流感监测和应对报告》–世界卫生组织
3. 《甲型流感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进展》–《中华医学杂志》
4. 《中医药防治流感的临床研究》–《中国中医药杂志》
5. 《2023年流感病毒变异趋势及防控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通过科学认知、合理防护,我们可以有效降低甲流带来的健康威胁。关注身体异常变化,及时就医,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科普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