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稻早播早育是指在传统的双季早稻大批量播种前,提早播种早稻、培育壮秧的生产行为,是在早春气候变暖和水稻规模化生产双重背景下出现的新现象。早稻早播早育气象服务,是指针对每年春季早稻大批量播种前、抢农时提早播种早稻的生产行为提供气象指导的专项气象服务。相对于传统播
早稻早播早育是指在传统的双季早稻大批量播种前,提早播种早稻、培育壮秧的生产行为,是在早春气候变暖和水稻规模化生产双重背景下出现的新现象。早稻早播早育气象服务,是指针对每年春季早稻大批量播种前、抢农时提早播种早稻的生产行为提供气象指导的专项气象服务。相对于传统播种时间,根据气象预报合理早播可以延长双季稻生产季、提高热量资源利用率,挖掘粮食增产气候潜力,但过度抢早播种会增加低温灾害风险。因此,科学地利用气象信息指导早稻早播早育生产,培育早稻壮秧,能充分发挥早播优势服务全省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
1
早稻早播早育技术优势
延长双季稻生产季,提高热量资源利用率
据统计,1961—2019年江西早春(3月1日-4月10日)期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上升速率约0.3℃/10年;10℃以上活动积温平均457℃·d,呈显著增加趋势,上升速率约21℃·d /10年。尤其是在2000—2019年,双季早稻气候安全播种期较1980—1999年平均提前了12.7天。适当提早播种双季早稻,可以更加充分利用热量资源,延长双季稻生长季,扩大中、迟熟品种的种植比例,优化品种熟性搭配,提高全年粮食增产潜力。
降低晚稻寒露风风险,促双季稻增产增效
在“早稻+晚稻”双季种植模式下,第二季晚稻的产量更高、米质更好,是双季稻生产中的重点。两季稻接茬播种,早稻主动,则全年主动;通过提早播种,可提前为二晚腾茬,使二晚抽穗扬花期由9月中下旬提前至9月上中旬,降低“寒露风”灾害风险,保障全年水稻生产稳产高产。
2
早播早稻生产技术要点
早播时间安排
早播时间需要根据历史气候资料和当年天气情况动态确定。
首先,确定早播安全播种起始期。要求遭遇重度低温灾害的概率低于20%。根据早稻不同播种方式对气温的要求,结合江西历年气候数据统计,以县为单位计算了保温和直播两种方式下早稻早播安全播种起始期的参考日期(详见附表)。
其次,确定早播适宜播种时段。在早稻早播安全播种起始期之后,满足以下天气条件时,可以开展早稻早播。
保温方式播种:未来连续5天及以上日平均气温≥10℃,且播种当日的日照时数≥2小时或日雨量<1mm。
直播方式播种:未来连续5天及以上日平均气温≥12℃,其中有任意3天日照时数≥1小时;且播种当日的日雨量<1mm、未来连续5天日雨量<10mm。或参考天气预报,预计未来5天最低气温10℃以上,有3天以上晴或多云天气,且播种当日无雨、播后5天以内无中雨以上降雨。
不具备以上天气条件时,按照常规播种时间,在3月中下旬采用保温方式、4月上旬采用直播方式,选择晴好天气播种。
合理控制早播比例
天气预测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早播需要分批次开展,以分散分险。我省春季冷空气过程对某一地区的影响时间一般为3-5天,因此在第一批播种后,可间隔3-5天、选择适宜的天气分批次播种,直播方式播种最晚不迟于4月上旬末,保温方式播种最晚不迟于3月底。每批次播种量按照种植规模和计划播种批次核算确定。
品种选择与搭配
在当地主导品种中,选择耐冷性强的品种进行早播;因早稻播种提前,晚稻季节相对充足,双季稻搭配可增加中迟熟品种比例。在满足早播天气要求的前提下,早稻3月上旬采用保温方式播种,“早稻+晚稻”可采用“迟熟+迟熟”搭配;3月中旬播种,可采用“中熟+迟熟”搭配;3月下旬播种可采用“早熟+迟熟”或“中熟+中熟”。
播前准备、种子处理
播种前需要对种子做晒种、选种、浸种、拌种、催芽等处理,其中催芽程度分芽谷种(芽长半粒谷)和破胸种(露白即可)两种。
晴天晒种。晴天太阳不大晒1-2天,太阳大晒3-5个小时,杀菌防病,提高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
清水选种。将适量种子浸入水中,水面高于种子面10厘米以上,充分搅动,将上浮的种子捞出。
拌种、浸种。选用有杀菌、壮秧等成分药剂进行浸种、拌种,常用咪鲜胺等药剂浸种,一般常规稻浸种48-72小时;杂交稻间歇浸种36-48小时;用精甲恶霉灵或甲霜灵咯菌腈等进行拌种,浸种剂拌种剂按说明使用,切勿加大剂量。
催芽备播。催芽温度控制在35℃左右,恒温催芽。根据试验研究,芽谷种的出苗速度快,但破胸谷种的耐冷性更高。当预报未来7天气温持续达10℃(保温方式)、12℃(直播方式)时,可采用芽谷种播种,即催芽至“芽长半粒谷、根长一粒谷”时,摊开常温下练芽3-6小时后播种促早出苗;否则宜采用破胸谷种播种,即催芽至“破胸露白”时,摊凉备播。注意切勿高温催芽,防止焖种或烧种。
育秧期“看天管苗”
防低温烂种烂秧。保温育秧主要通过密闭棚膜防御低温,遇6℃以下低温可在棚内增设加温设施。大田直播的秧苗主要通过灌水保温,并结合喷施生长调节剂,减轻低温影响。
防高温烧苗。当外界气温达20℃时,保温育秧膜内温度可达40℃,容易造成秧苗叶尖发黄或死苗;需在上午9点左右揭开膜的两头通风降温,下午4点左右再进行密闭保温。
适时通风炼苗。早播秧苗移栽期相对偏早,对秧苗的耐冷性要求更高。因此,两叶一心后,应当逐步揭开膜的两头进行通风炼苗。
防病虫害。早稻育秧时容易发生低温倒春寒气候现象,早稻秧苗容易发生绵腐病、立枯病、青枯病等苗期病害,造成早稻秧苗烂秧,同时注意恶苗病、苗瘟。要在一叶一心时喷施杀菌剂+芸苔素内酯+等进行预防,若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周边喷低浓度杀菌剂封锁。在移栽前2-3天,打好“送嫁药”,将防治螟虫、稻飞虱、稻瘟病的药进行混合喷施,例如喷施三环唑、阿维菌素、三氟苯嘧啶等进行混合喷施。
科学控制早播风险
播种越早,低温风险越大,但依据长序列气候统计结合当年气象预测,可有效降低早播风险,使早播生产利大于弊,具备推广价值。通过发布早播农用天气预报,指导农户合理早播,减少盲目过度早播、因低温风险畏惧早播的现象。
附表:各地早稻早播安全起始期参考日期
注:以上数据基于1991-2020年气象数据统计计算得出。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