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直播间宣称“半臂长”的湿巾,实测没有巴掌大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1 20:18 5

摘要:36%的消费者曾遭遇过“商品规格迷你化”的消费体验,同时,53.7%的消费者表示,虽然对这种情况感到不满,但由于涉及金额较小,不愿花精力去维权。

在直播间购物时

你是否遇到过

货不对板的情况?

日前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

现代农业专业办公室发布

其联合上海市金山区消保委开展的

直播商品“规格迷你化”消费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显示

36%的消费者曾遭遇过“商品规格迷你化”的消费体验,同时,53.7%的消费者表示,虽然对这种情况感到不满,但由于涉及金额较小,不愿花精力去维权。

这种将商品规格缩小

以低价吸引消费的行为

普遍给消费者带来了

不佳的消费体验

对此,金山区消保委在8家主流直播平台,下单75件商品实物,测量并记录商品尺寸、净含量等实际规格。

调查发现

部分商家在视频中利用特定拍摄技巧“放大”商品外观,使商品在画面中显得比实际体积更大;

还有商家在引流视频中使用与实物规格不符的图片进行宣传,给消费者营造出一种“物超所值”的错觉,导致消费者对商品规格产生误判。

视频里巨大的商品,实际那么小?

“爱肤佳福瑞通达专卖店”

该店的引流视频中,5包厨房清洁湿巾被展示得又大又高,长度看似有两肩宽,但实际收到商品后却发现尺寸明显“缩水”。

当体察员就此问题询问店铺客服时,商家仅简单回复:“是这样的”。

“糕博士工厂店”

直播镜头中,5块无蔗糖山药味沙琪玛看起来能装满满一盘。

然而,体察员收到商品后尝试用这5块沙琪玛装盘,却发现无法达到直播中的效果。

搜索得知,一般认为盘子最小的直径为6寸(约15.24厘米),低于该尺寸的通常被称为碟子。于是,体察员分别使用了一次性约15厘米直径的盘子和日常约18厘米直径的盘子进行分装对比,结果发现都无法复现直播中的“满盘效果”。

“良心乐旗舰店”

引流视频中,商家展示的麻辣肥蚝大罐装看起来肉质饱满个头大,无论是罐头的深度、颜色色泽,还是生蚝的大小,都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然而,体察员收到货后发现,罐头的直径仅有8.5厘米,高度4.2厘米,与视频中的展示大相径庭。开罐后,是七八个又小又黑又碎的生蚝,下面还铺着一层厚厚的粉丝。

商品宣传与实际严重不符

部分商家在商品页面中频繁使用“加大加厚”“半臂长”“加厚用一年”等夸张词汇来诱导消费者。例如,在商品宣传页面中,标注“加大加厚”“巨无霸”“半臂长”等形容词来描述厨房清洁湿巾。

然而,体察员收货后发现,湿巾的长度不足三分之一臂长,且展开后“薄如蝉翼”,长度和宽度仅与一手掌相当,与商家所描述的完全不符。

“植护日用百货旗舰店”

引流视频中宣称时光花语纸面巾“4提到手才9.9元”。体察员进入下单页面后,发现商品标注的“券前”价格为29.9元/4提,但店家会提供一张20元的大额优惠券。然而,体察员在其他平台发现,同款产品的4提价格为9.9元,无需使用任何优惠券。

“花田优选小店”

商家以“四大提可用5866次”作为核心卖点来销售厨房抹布。然而收到的实物为四大提共480抽。按照商家“可用5866次”的宣传,意味着每张抹布需要反复使用12次。体察员抽取单片抹布进行测量后发现,该压纹单层抹布的长仅为19.5厘米、宽为15厘米,大小不足普通A4纸的一半,因此反复使用12次的可能性非常小。

“未尚味零食店”

主播在直播视频中多次使用“箱”进行宣传,页面文字也采用了“箱”作为计量单位,此类宣传很容易让消费者忽略商品净含量后面的“g”(克)标注。

实际体察发现,所谓的“一箱”是一个仅略大于手掌的盒子。

“信捷日化专营店”

主播视频销售臻木悬挂式面巾纸时宣称每包产品含有“2025张”。

然而,体察员收到产品后发现,外包装上仅标注了产品规格为160毫米X175毫米,并未提及“2025张”等任何关于张数的描述。对此,体察员对实物的实际张数进行了确认,结果实际总量仅为480张,与主播的宣传存在明显差异。

“具体以实物为准”成商家借口

本次调查发现

规格迷你化现象主要集中

在日用品(如厨房用纸、生活用纸)和

食品(如罐装食品、盒装食品)

两类产品上

针对购买过程中出现的

规格迷你化问题

体察员咨询了商家售后客服

得到的回应五花八门

有的称“这是广告图片” 有的表示“具体以收到的实物为准” 还有的则称“有大有小,以克重为准”

金山区消保委表示

本次体察发现的各类乱象

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网购体验

亟须引起相关方面的高度关注

2025年全国消协组织消费维权年主题为“共筑满意消费”,要实现消费者对消费内容、消费过程、消费环境的更高满意度,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通过促进高品质消费、加强高质量维权、推动高水平共治,来营造一个更加公平、更具活力的消费市场。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刘浩

编辑/李晓雨

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 88315438

来源:智慧案件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