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者派掀起的“人学转向”思潮还未结束,原子论者已将目光投向世界的微观构成。从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到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再到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创立并完善的原子论,这一系列思想的演进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哲学与科学的发展走向。
智者派掀起的“人学转向”思潮还未结束,原子论者已将目光投向世界的微观构成。从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到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再到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创立并完善的原子论,这一系列思想的演进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哲学与科学的发展走向。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正处于社会思想剧烈变革的时期,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恩培多克勒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四根说”。他认为,世界万物皆由水、火、土、气这四种基本元素构成,这些元素永恒存在,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无故消灭。在“爱”与“恨”两种神秘力量的作用下,元素之间相互吸引或排斥,进而形成了世间万物的千变万化。
“爱”如同和谐的引力,促使元素相互吸引、融合,构建出世间万物的有序状态;“恨”则似冲突的斥力,使元素彼此排斥、离散,引发事物的变化与消亡。例如,在生命的孕育过程中,“爱”的力量占据主导,水、火、土、气相互交融,生命得以诞生和成长;而当“恨”的力量增强,生命就会走向衰败,元素重新分离。“四根说”打破了以往单一元素本原论的局限,引入了力量和变化的概念,为解释世界的多样性和动态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同时,恩培多克勒还提出“流射说”解释人类的认知过程。他认为世间万物都不断发射出“流射物”,人体感官中存在与之对应的“孔道”,当“流射物”与“孔道”相互契合时,人们便能感知到事物。就像眼睛中特定的孔道与物体发出的光的流射物相互匹配,让我们得以看见周围的世界。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机制,凸显了外界事物与人体感官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后续的认知哲学研究提供了早期的思考方向。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在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爱利亚学派的“一”在自然哲学中分化为“多”,但又在“多”中保持着某种内在的统一性。这一思想转变推动了哲学和自然科学从对单一本原的探寻,转向对自然万物的生成、变化及相互关系的解释与构建。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克服了早期自然哲学用“一”解释“多”(万物)的局限性,将唯一的存在一分为四来说明万物的构成。而阿那克萨戈拉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他的“种子说”把存在细分为无限多来解释万物。
阿那克萨戈拉既不认同一种本原生成万物的观点,也不赞同几种元素构成万物的说法。阿那克萨戈拉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本原,这些本原是无数极其微小的“同类的部分”,即“种子”。例如,骨头由骨头的种子构成,毛发由毛发的种子构成,水、火、土、气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基本元素同样由各自的种子组成。种子的种类和数量无限多,体积无限小,性质相对稳定但各不相同,具有独特的性状、颜色与气味。需要注意的是,万物并非简单地包含所有种子,而是每一个事物中都包含多种种子,哪一类种子在数量或影响力上占据优势,该事物就呈现出相应的性质。
阿那克萨戈拉在《论自然》的残篇中描绘了宇宙的演化过程:宇宙最初处于混沌状态,所有种子相互混杂。随着旋涡运动的产生,种子开始分离,同类的种子逐渐聚集,形成了如今丰富多彩的世界。由于种子的分离并不完全纯粹,事物的性状便会发生改变。比如,白雪融化后变成黑水,人食用面包后能长出毛发和骨骼,皆是因为其中包含的某些种子在特定条件下得到了增长。
阿那克萨戈拉还提出了“心灵”(努斯)的概念,这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他认为“心灵”是一种无限、自主、独立的力量,能够对“种子”的混合与分离进行有序的安排和推动,使世界呈现出有条不紊的秩序。这是西方哲学首次明确地将精神和物质区分开来,赋予精神能动性和独立性,将物质视为被动的一方,“心灵”成为安排宇宙秩序的第一推动力。
阿那克萨戈拉的思想在哲学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与同时期其他哲学思想相比,他对世界本原的细分和对精神力量的强调独树一帜。以往的哲学家大多专注于探寻构成世界的本原,恩培多克勒开始关注促使元素构成自然的力量,而阿那克萨戈拉则使这种力量更加纯粹化、精神化。然而,把“心灵”视为万物终极动力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目的论”的思考,即“心灵”推动世界发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阿那克萨戈拉认为宇宙的心灵和人的心灵相通,从而将主观目的注入客观世界。这一观点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久之后,柏拉图的“善”理论将世界的形式、动力和目的集于一体,最终通过新柏拉图主义转化为基督教神学中的“上帝”。
留基波的生平事迹比较模糊,他是德谟克利特的老师,原子论的思想最初由他提出,后经德谟克利特发扬光大。
留基波在汲取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论的雏形。他认为,世界万物由原子和虚空构成。原子是极其微小、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它们在虚空中不停地运动。虚空为原子的运动提供了空间,这一观点巧妙解决了爱利亚学派关于“存在”和“非存在”的争论。与之前的“四根说”和“种子说”相比,原子论更加简洁、抽象,摆脱了对具体元素性质的依赖,从更本质的层面去解释世界的构成。
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相比,原子论的创新性在于它摒弃了传统元素观念中对元素性质的具象描述,将世界的构成简化为原子和虚空这两个基本要素,这种高度抽象的思维方式为哲学和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德谟克利特继承并系统地发展了留基波的原子论,成为这一思想体系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宇宙由原子和虚空共同构成,“原子”在希腊语中意为“不可分割”,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
德谟克利特深入研究原子的特性,发现原子不仅在形状、大小上存在差异,在重量、排列和位置上也各不相同,这些差异决定了物质的不同性质。例如,火原子光滑、圆润,所以具有流动性和燃烧性;铁原子紧密排列,使得铁质地坚硬。他运用原子的运动和组合来解释世间万象,无论是天体的运行、生物的繁衍,还是人类的思想和情感,都能在原子的世界里找到合理的解释。
原子与“四根”、“种子”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原子具有能动性。德谟克利特坚信运动是原子的固有属性,原子不受其他外在力量的支配。他甚至认为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人死后,构成灵魂的原子便会消散,不存在“不死的灵魂”或“永恒的神”。基于此,德谟克利特否认了“精神”“心灵”的独立性,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
然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也存在一定的理论缺陷。他否定了外在的精神动力,导致目的因在其理论体系中缺失,原子的运动成为一种必然的机械决定论。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导致了原子的“绝对运动”?是必然还是偶然?这一缺陷为后人用神来作为“第一因”留下了理论空间。
在认知领域,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影像说”。他认为,外界物体不断发射出与自身相似的原子影像,这些影像通过空气传播,进入人的感官和心灵,从而使人产生感觉和思想。“影像说”进一步完善了原子论在认知领域的应用,使原子论成为一个更为完整、系统的思想体系。在德谟克利特看来,影像对感官的刺激是人们通过理性认识原子和虚空的必要媒介,缺乏感性认识作为基础,理性就如同无源之水,人无法认识感性经验之外的事物。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代表了希腊自然哲学的巅峰成就,它较为完备地解决了一与多、存在与非存在、本原与运动、理性和感觉等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使古希腊的结构自然观发展到了完备的形态。这一理论首次摆脱了对神或精神等神秘力量的依赖,转而以纯粹的物质和自然规律来解释自然界,对现代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同时代其他哲学思想相比,原子论在解释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物质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等方面具有更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为后世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从恩培多克勒到德谟克利特,这几位哲学家的思想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发展。他们对世界微观构成的探索,在哲学和科学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哲学层面,原子论为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原则,以理性的思维解读世界的本质,推动了唯物主义哲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科学领域,尽管当时的原子论缺乏现代科学实验的验证,但它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源泉和理论框架。
来源:科学小桃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