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共绘“科技春耕图”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2 08:00 5

摘要:春耕是农业生产的“第一仗”,对稳定全年农业生产、确保粮食丰收至关重要。坊间有“闹春耕”的说法。一个“闹”字,既体现了勤奋耕耘的繁忙景象,也说明了春耕中的主角长期以来都是“人”。时移世易,今天,穿梭田间的不仅是普通农户,更有“把脉问诊”的农技专家,以及大显神通的

鲍南

春回日暖,农事正忙。京畿大地的广袤田野上,各种智能化农业机具密集“上岗”。一幅幅“科技春耕图”不仅承载着希望,也昭示着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春耕是农业生产的“第一仗”,对稳定全年农业生产、确保粮食丰收至关重要。坊间有“闹春耕”的说法。一个“闹”字,既体现了勤奋耕耘的繁忙景象,也说明了春耕中的主角长期以来都是“人”。时移世易,今天,穿梭田间的不仅是普通农户,更有“把脉问诊”的农技专家,以及大显神通的各项“黑科技”。装上北斗导航的播种机、大数据指挥的浇灌头、科技小院给出的土壤养分分布图……传统的农事经验与前沿的科学技术有机融合,让春耕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农业生产表面是春种秋收的循环,实则包含育种、种植、收粮、加工、储运、销售等诸多环节。做强这条产业链的关键在于科技赋能,也考验着协同发展水平。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农户大多是分散经营,生产形式以自给自足为主,导致农技推广应用相对滞后,农户的需求与实验室里的科研常常脱节。京津冀地区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专业人才,以及丰富的农业应用场景,在优势科技资源向农业需求转化方面潜力巨大。

着眼于此,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确立伊始,三地农科院就签订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农业科技合作协议》,之后又成立了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协同开展科技创新攻关与成果转化。通过这些农业科技协同平台,来自第一线的农业问题得以“登堂入室”,院所里的科研人员纷纷化身“泥土教授”,形成了“零费用、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的科技服务模式。围绕“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的要求,京津冀地区还应进一步发挥优长,加快实现田间有“耳目”、云端有“大脑”、地里有“医生”,推动农业生产向“智慧农业”稳步迈进。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是农业科技人员的理想,也是加快乡村全面振兴的法宝。无人农场、AI播种、垂直农业……在科技加持、创新协同下,京津冀的春耕故事,永远未完待续。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