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年了,写过一些关于陈行甲的文章,但从来没有完整系统地回顾一下与他的关联,十年之际,决心写下此文,与诸君一起回顾一下那段往事。
是褚朝新包装捧红并利用舆论影响力帮陈行甲获得了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政治荣誉……
近两年,网上出现了这类胡说八道的言论,让人哭笑不得。
十年了,写过一些关于陈行甲的文章,但从来没有完整系统地回顾一下与他的关联,十年之际,决心写下此文,与诸君一起回顾一下那段往事。
2015年6月上旬,至于具体是哪一天我已经记不清了,当时还在成都商报当记者的老友王毅用微信发给我一个官员的讲话稿,提醒我关注。他说,这个官员的讲话很有意思。
是的,王毅发给我的那个讲话稿,正是后来被我以《县委书记陈行甲的激情与愤怒》为题发布到微信公号并引爆舆论的那一篇。
2015年6月10日,那是一个星期三,下午17:33,我在公众号上发布了《县委书记陈行甲的激情与愤怒》一文。
文章迅速被广泛传播,我也找恩施官场的朋友打听到了陈行甲的手机号码,加了微信。
6月11日深夜23:30,我登陆后台发现,文章的阅读量已经10万+。陈行甲当时还没睡,我告诉他后台数据后,他表示惊讶。
6月12日,党建网自主全文转载,没联系我,但在文末注明了来源是“褚朝新微信号”,监制署名何定金。
随后,《人民日报》的微信公号编辑找到我,提出想转载。讲话稿的版权不在我,我征询陈行甲的意见,他表示没问题。
6月14日,《人民日报》微信公号以《一位县委书记的愤怒》为题转发了陈行甲的讲话,开头就交代了该文来源是我。
舆论再次被引爆,各大机构媒体纷纷转载转发。
后来,很多人胡说八道,说是我幕后操纵利用舆论影响包装陈行甲并把他推到了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位置上。
如果真的是想研究这件事,不妨去看看中组部是什么时候发布2015年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表彰人选公示名单的时间。
这个名单,是2015年6月10日上午由中组部公开发布的。
我们倒推,内部遴选、层层审核考察直到公示名单,起码是几个月、半年甚至大半年的时间,而我是在公示名单发布当日下午才转发陈行甲的讲话稿的。至于人民日报公众号发布《一位县委书记的愤怒》,更是在公示名单公布四天后,怎么可能是我把他推上了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位置?
陈行甲的讲话稿经我率先公布到社交媒体后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陈行甲本人成为一个社会热点。于是,我将陈行甲作为一个新闻选题向我当时工作的南方周末编辑部报了题,编辑部在每周四举行的例会上讨论后一致觉得陈行甲有关注和报道的价值,于是批准我前往恩施和巴东采访报道此人。
2015年的6月16日,我赶到了巴东,过程有点曲折。
因为陈行甲并不太愿意接受采访,我只好先买好了去巴东的高铁票。上车后,我微信联系了他,告诉他我已经上车,即将去巴东找他。
他立即打电话给我,告诉我巴东站远在巴东县的野三关镇,距离县城很远,开车还得几个小时。
最后,我在宜昌下了高铁,坐汽车直接去了陈行甲当日调研的乡镇。该乡镇,正好与宜昌接壤,从高铁站过去仅一个多小时。
见陈行甲的第一面,就是在那个乡镇的会议室,陈行甲正在很严肃地开会。我坐在后排,听他在会场批评乡镇官员。
我当时的微信朋友圈尚有记录,2015年6月16日晚,我随陈行甲回到巴东县城。当晚,夜宿长江边。
当时还在恩施州中级人民法院当办公室主任的倾城兄当晚给我留言:巴东。替我敬下素未谋面的陈。我之批X赞陈,都是一个道理,巴东积弱陈腐太久了。
采访从巴东一直延伸到了恩施州,6月23日晚,我开始写稿子,稿子写得很顺,一夜成稿,编辑李梁老师看后觉得没问题,同意我撤离恩施。6月24日,我离开了恩施,整个采访历时9天。
2015年的6月25日,正好是周四,南方周末每周四出版,按理稿子应该是在6月25日刊发,但采访中恩施州的主要官员和陈行甲都提出,目前陈行甲正在公示期间,此时若发稿很敏感,容易出问题。我觉得有理,于是向编辑部报告并得到了编辑部的支持,稿子缓发,静待时局更为明朗。
当时,我给报道拟的标题是《“优秀县委书记”陈行甲的内忧外患》,想直接告诉读者陈行甲在巴东主政的艰难与不易。编辑部收到稿子后,将标题改为了《官当到多大算大?——优秀县委书记陈行甲炼成记》。
陈行甲这句“官当到多大算大”,后来被反腐影视剧《人民的名义》引用,广为流传。
2015年7月1日,陈行甲在北京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7月2日,《官当到多大算大?——优秀县委书记陈行甲炼成记》正式发表,刊登于当日出版的南方周末“时局版”。
报道未能上报纸头版,我当时觉得有点遗憾。
上述大部分文章发布的关键时间节点,都很容易能在网上查到并进行核实。
稍微有点脑子的人稍微认真比对一下时间就会发现,当年不论是我的微信公号文章还是正式的新闻报道,都在官方信息之后,公众号文章是在官方公示陈行甲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候选人之后发布的,正式的新闻报道是官方已经认定陈行甲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并公开表彰之后,所谓的是我包装陈行甲并在幕后利用舆论力量将其推到了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位置上,纯属胡说八道,说严重点是别有用心,恶意给我和陈行甲泼脏水,抹黑我们之间纯洁的关系。
当年,某个同批获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官员事后在当地官场散布谣言说:褚朝新和陈行甲是同学,他们一起策划炒作陈行甲。
这也是胡说八道,我用公众号转发陈行甲的讲话稿之前,根本不认识他,更没见过,也不知道他本科毕业于湖北大学数学系,采访中才知道此细节。他1971年出生,我1979年出生,他在湖北大学读的是数学系,我在湖北大学读的是新闻系,他毕业几年后我才考入湖北大学,他是理科我是文科,也是完全不相干。
我当年如果稍有炒作官员替人谋私的想法,早就财务自由或者是被抓进去踩缝纫机了。
大家再回头看看我当时的新闻稿,结尾处早就给陈行甲可能会辞职离开官场留下了伏笔:
对于陈行甲的仕途,恩施官场有两种说法:到此为止,或平步青云。黄光辉说,“得罪这么多人,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干满这一届就算了。”
“我能当个县委书记已是祖坟冒青烟,官当到多大算是大?以我这点底子,能当这么大的‘官’,太够了。”陈行甲说。
黄光辉是谁?
黄光辉当时是巴东的县委常委、纪委书记,也是陈行甲在巴东反腐时最得力的帮手。
这些白纸黑字,读者朋友们可以去查。
可惜,这篇耗时近10天采写的报道虽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重大的影响,但上述在结尾处预告着后来所有事的一百多字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说是被大家忽视了。
报道刊发当日,《人民日报》公号再次找到我,提出转载报道,我答应了。
2015年7月2日,《人民日报》公号以《被贪腐气哭的贫困县县委书记》为题转载了我的报道,交代的文章来源是我和我的两位实习生,却没有注明文章是南方周末刊发的。
他们转载后,报社给了我一个口头警告处分,原因是我未经报社批准擅自同意《人民日报》转载我们的报道。
新闻稿刊发后,陈行甲告诉我,黄光辉当时以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的身份告诉我他已做好了“干满这一届就算了”的准备,受到了上级有关方面的严厉批评。
在我这个当时的时政记者看来,黄光辉作为纪委书记,也是陈行甲在当地反腐的搭档,他这句话绝非随口一说,意味深长,值得写进报道里。
在陈行甲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第二天,我和当时工作的报纸敢把这句话写进报道里并发表出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采访陈行甲时,他亲口说:我的人生将以45岁为界,45岁是上半场,45岁是下半场。
我一算,2016年他满45岁。
我问他,有什么打算?
他笑而未答,只说“以后你就知道了”。
所以,早在2015年6月,时任巴东县委常委、纪委书记黄光辉就预告了陈行甲将会辞职的事,而我不动声色将这个预告写进了新闻稿里,于2015年7月2日公之于了众。
201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才一年多的陈行甲辞职。
2025年3月20日
来源:褚朝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