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H·见东方 | 佳作如云,张晓辉教授团队3篇oral、8篇poster奏响血液学研究的东方强音

360影视 2024-12-01 18:44 4

摘要: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定于2024年12月7日-10日在美国圣迭戈召开。作为血液学研究的顶尖交流平台,ASH年会每年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者与专家,共同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血液学领域的未来趋势。在这一场学术盛宴中,

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定于2024年12月7日-10日在美国圣迭戈召开。作为血液学研究的顶尖交流平台,ASH年会每年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者与专家,共同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血液学领域的未来趋势。在这一场学术盛宴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辉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再次成为了焦点,团队共有3篇研究入选oral部分,8篇研究入选poster部分,其中,臧梦桐、郭秋雨、李梦琳、沈可心、汪露露获得Abstract Achievement Award摘要成就奖。为了让更多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并领略这场学术盛宴中的中国风采,医脉通小编整理了这11篇研究成果,与广大读者共同分享张晓辉教授团队的智慧结晶。让我们一同期待,在ASH年会上见证中国血液学研究的璀璨未来。

Poster

摘要号 2938

研究背景

KMT2A重排(KMT2A-r)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在成人群体中占5-10%,在诊断时被划为中危和高危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似乎是唯一可能的治愈性治疗选择。然而,在成人群体中,移植前分子KMT2A重排基因的可测残留病(MRD)状态的预后价值很少被评估。

研究方法

纳入205例成年KMT2A-r AML患者(≥18岁),这些患者在2015年1月至2023年1月之间达到完全缓解并随后接受了allo-HSCT。使用TaqMan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骨髓样本中的KMT2A融合基因、EVI1及其他基因。同步测量融合和内参(ABL1)转录本水平,定量结果以融合基因和ABL1转录本水平的百分比表示。对于KMT2A-PTD,我们定义KMT2A-PTD/ABL1≥0.08%为MRD阳性,KMT2A-PTD/ABL1

研究结果

在205例纳入患者中,108例(53%)为女性,接受HSCT时的中位年龄为37岁(范围18-67岁)。在91例(44%)患者中检测到KMT2A-r MRD阳性,114例(56%)为KMT2A-r MRD阴性。KMT2A-r MRD患者的3年OS率(57.7% vs 82.1%;Ppositive/MFCpositiveHR=1.27 [P=0.70];KMT2Apositive/MFCnegativeHR=2.95 [Ppositive/MFCpositiveHR=3.05 [P=0.003],以KMT2Anegative/MFCnegative为参考),LFS(KMT2Anegative/MFCpositiveHR=1.38 [P=0.57];KMT2Apositive/MFCnegativeHR=3.05 [Ppositive/MFCpositiveHR=3.14 [P=0.001],以KMT2Anegative/MFCnegative为参考)和CIR(KMT2Anegative/MFCpositiveHR=2.09 [P=0.17];KMT2Apositive/MFCnegativeHR=3.02 [Ppositive/MFCpositiveHR=4.30 [Pnegative/MFCnegative为参考)划分了四个风险组,这表明HSCT前基于流式细胞术的MRD检测结果为分子MRD提供了更精细的预后信息。

研究结论

移植前残留分子学KMT2A-r基因独立预测移植后生存和复发风险,对这部分病人,应考虑供体淋巴细胞输注或移植后维持治疗。

Poster

摘要号 2187

英文标题:Comparison of Outcomes between Haploidentical and Matched Related Donors for 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 A Multicenter Real-World Study

中文标题:CMML患者半相合及全相合移植预后比较:一项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

第一作者:吴利新

研究背景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是一种异质性髓系肿瘤,具有骨髓增生性肿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重叠特征,发病率约为每年1~4/100000。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CMML的唯一治愈策略。许多研究报告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这些患者的益处,特别是依据风险适应的CMML特异性预后评分系统(CPSS)。然而,接受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CMML患者的结局的相关报道却很少。

研究方法

为了比较接受半相合供者(HID)和全相和亲缘供者(MRD)移植物的CMML患者HSCT的结局,并探索可能受益于HID的特定亚组,我们设计了一项来自中国28个中心的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一共招募了117例符合条件的HID(北京方案)CMML患者和75例MRD CMML患者。主要终点是无事件生存期(EFS)。次要终点包括OS、CIR和NRM。单因素分析中P

研究结果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无显著差异(年龄、性别、细胞遗传学、诊断时和HSCT前血细胞计数和骨髓原始细胞、FAB和WHO分类等,P>0.05)。所有患者在移植28天内中性粒细胞植入,HID组的植入时间更早(中位数,MRD vs.HID,15 d vs.13 d,P=0.003)。

92.3%的患者在移植后60天内血小板(PLT)植入。MRD组血小板植入率略高于HID组(95.7% vs. 90.1%,P=0.173),两组血小板植入时间相似(中位数,14d vs.15d,P=0.496)。MRD组和HID组在移植后100内III-IV级aGVH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6.8%和9.4%(P=0.520)。cGVHD的发生率也相当(MRD vs. HID, 48.7% vs. 41.0%, P =0.308)。HID和MRD组在EFS(MRD vs. HID, 45.6% vs. 58.1%, P =0.263),OS (61.8% vs. 70.2%, P =0.503), CIR (32.8% vs. 19.1%, P =0.114) 和NRM (21.6% vs. 22.8%, P =0.794)无显著差异。有趣的是,HID组中在2020年后(2020~2022年)招募的患者的EFS有所改善(53.0% vs. 75.7%, P =0.028)。自2020年以来,因新冠疫情,外周血(PB)成为移植物来源的主导,这在一定程度上与MRD组不良的预后相关(PB vs. PB+BM, EFS, 43.0% vs. 55.3%, P =0.082; OS, 50.6% vs. 86.6%, P =0.012),但HID组则没有差异(PB vs. PB+BM,EFS, 53.0% vs. 59.6%, P =0.590; OS, 66.1% vs. 73.1%, P =0.663)。

对于HSCT前白血病疾病负担较高的患者,HID具有更强的抗白血病作用,从而降低了复发率,改善了外周血原始细胞升高患者的EFS(≥1%; 23.1% vs. 67.5%, P =0.028)和脾大患者的EFS(42.8% vs. 62.6%, P =0.034)。此外,CMML特异性预后评分系统(CPSS)中较低风险患者从HID获益更多,EFS更高(15.5% vs. 77.8%, P =0.013)。多因素分析表明,高龄(P=0.002)、诊断时贫血(P=0.018)、供者关系(父母供子女,P=0.006)、移植前血小板计数较低(P=0.035)和无cGVHD(P=0.006)与HID组更差的EFS独立相关。

研究结论

我们的数据表明,CMML患者接受半相合移植的结局与全相合移植相当,这说明HID是无MRD的CMML患者的有效替代方案。在某些条件下,如外周血移植或CPSS低风险的情况下,HID更加占优。更高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血小板计数和更年轻的供者可能会增强这种益处。总之,我们的研究为CMML患者的移植提供了新的了解。

Poster

摘要号 1486

英文标题: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tic nomogram for therapy-related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中文标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治疗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列线图

第一作者:李梦琳

研究背景

治疗相关急性髓系白血病(t-AML)占新诊断AML病例的10%-30%,对传统细胞毒性疗法更具耐药性,与新发AML相比复发率更高、预后更差。研究表明,allo-HSCT是治疗t-AML的有效治疗方法。然而,传统移植前评分系统在t-AML患者中的适用性仍然不确定且缺乏特异性。为了填补这一空白并验证经典评分系统在t-AML患者中的实用性,本研究回顾性地检查了接受allo-HSCT的t-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建立了预后列线图。我们进行这项研究是为了开发一个专门针对接受allo-HSCT的t-AML患者的预后列线图,以评估生存结果并做出治疗决策。

研究方法

这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01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0日期间接受allo-HSCT的t-AML患者。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用于检验协变量对生存的影响。单因素分析中p

研究结果

共154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t-AML患者被纳入以建立和验证预后列线图,所有患者均为开发队列。诊断t-AML和allo-HSCT的中位年龄分别为42岁和43岁(范围 18-73岁;18-75岁)。AML诊断时骨髓(BM)原始细胞的中位百分比为45%(范围 19-95%)。最常见的既往疾病是乳腺癌(24.7%)、淋巴瘤(16.9%)和急性白血病/MDS(13.6%)。从细胞毒性治疗或放疗到AML诊断的中位时间间隔为3.5年。1年和3年OS率分别为85.5%和69.3%。两个队列的临床基线特征没有显著差异。在OS分析中,AML诊断时的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高危细胞遗传学;移植前的遗传学异常和MRD阳性;HSCT前BM或外周血原始细胞数;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移植前血红蛋白水平;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天数;间期;原发疾病年龄;AHD-AML;原发疾病复发,被确定为潜在的预后因素。根据多因素Cox分析,AML诊断时的白细胞计数≥7×109/L(p=0.016)、移植前的遗传学异常(p

研究结论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为接受allo-HSCT后的t-AML患者制定了预后列线图。该列线图能有效提高t-AML患者接受allo-HSCT后的生存率和预后,并促进对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

(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Poster

摘要号 2128

英文标题:Comparison of Engraftment Syndrome after 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between Patients with ALL and AML

中文标题:ALL和AML患者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综合征风险因素的比较

第一作者:包昱成,蔡璇

研究背景

植入综合征(ES),以非感染性发热、皮疹、非心源性肺水肿、肝功能障碍和体重增加为特征,是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常见并发症。尽管既往许多文献已经报道了ES,但对于ES的风险因素、结果和治疗仍然没有达成共识,因为不仅各项研究的描述缺乏一致性,并且研究之间的证据也相互矛盾。一项meta分析发现,ES患者患aGVHD的几率明显高于非ES患者。然而目前尚无识别aGVHD高危的ES患者的策略,尽管这对于早期预防aGVHD和改善患者预后很重要。在本研究中,我们回顾性分析了大样本的半相合HSCT后ES患者,并描述ES患者II-IV aGVHD的危险因素、结局并建立模型。

研究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纳入了2013年至2022年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384例半相合HSCT后ES患者。我们首先进行了一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以确定ES的风险因素,并根据移植时间和随访时间为每个病例随机选择了三个对照。ES患者队列进一步分为包含258例患者的开发队列和包含126例患者的验证队列。我们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以确定半相合HSCT后ES患者II-IV aGVHD的危险因素和预后因素。通过评估区分度(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校准图)和净效益(决策曲线分析[DCA])来评估预后模型的性能。

研究结果

在384例在半相合HSCT后诊断为ES的患者中,ES的中位诊断时间为移植后11天,接近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其中252例(65.6%)发生aGVHD,123例(32.0%)发生II-IV型aGVHD。发生II-IV aGVHD的ES患者的3年死亡率为17.1%(21/123),而没有II-IV aGVHD的ES患者为4.3%(11/252)(p8)(p=0.003; OR, 4.39; 95% CI, 1.70-12.41)和在预处理期间输注较多血小板(≥2u)(p=0.007;OR,4.04;95%CI,1.51-11.73)。根据回归系数,肥胖得2分,其余危险因素1分,我们建立了一个II-IV aGVHD的预后模型TOPMAP(诊断到移植的时间,肥胖,既往妊娠史,高MNC回输,年龄和大量血小板输注)。患者被分为3个风险组:低风险组(0-2)、中风险组(3-4)和高风险组(5-7),低风险组II-IV aGVHD的发生率为15.9%,中等风险组为39.2%,高风险组为83.3%(P

研究结论

在本研究中,我们报告了半相合HSCT后ES的最大规模研究,并研究了ES发病的危险因素。我们开发了第一个直接的评分模型(称为TOPMAP),该模型结合了临床和实验室风险因素,用于预测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S患者发生II-IV aGVHD的高危人群。该模型可以有效地帮助临床医生早期识别ES患者,根据II-IV aGVHD的风险来划分,进而预防aGVHD,改善患者预后。

(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Oral

摘要号 300

英文标题:Effects of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on Pregnancy Outcomes in Protein S Deficiency: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Phase II Clinical Trial

中文标题:低分子量肝素对蛋白S缺乏症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II期临床研究

第一作者:臧梦桐

研究背景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每1000例孕妇中就有1-2例发生VTE。遗传性易栓症(如抗凝血酶、蛋白C和蛋白S缺陷症)孕妇在妊娠期发生VTE的风险大约5%-7%。然而,遗传性易栓症(尤其是蛋白S缺陷症)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以及此类患者妊娠期是否需要进行血栓预防性治疗,目前仍没有达成共识。因此,亟待解决蛋白S缺陷症孕妇妊娠期间是否需要预防性抗凝治疗以及抗凝治疗能否改善其妊娠结局这一临床难题。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预防剂量低分子量肝素对蛋白S缺陷症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研究方法

将蛋白S缺陷症孕妇(蛋白S活性在第2个三个月和第3个三个月分别低于30%和24%,或有PROS1基因突变)按1:1:1随机分为三组:联合组每日皮下注射0.4 ml依诺肝素联合75mg阿司匹林口服、阿司匹林组仅口服75mg阿司匹林、常规护理组不进行抗凝治疗,联合组及阿司匹林组给药均每日一次。根据出血和血栓等事件调整药物剂量。主要终点是活产;次要终点为流产、妊娠相关血栓/血栓栓塞、胎盘功能不全(如子痫前期、胎儿生长受限、胎盘早剥等)以及新生儿结局(体重、身高、Apgar评分和并发症)。

研究结果

所有符合条件的蛋白S缺乏症患者均以1:1:1比例随机分为联合组(N=24)、阿司匹林组(N=17)或常规护理组(N=19)。三组患者的分娩年龄分别为34.71±3.44岁、32.64±3.78岁、31.68±3.53岁。联合组孕妇均活产(24/24,100%,P=0.0002),阿司匹林组中16例(16/17,94.12,P=0.0084)孕妇活产,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10/19,52.63%)。联合组活产率较阿司匹林组没有显著差异,但早产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1/23 vs 7/9,P=0.0037)。联合组和常规护理组分别有3例患者产前出现VTE。三组中分别有3、3、1例孕妇发生子痫前期。三组均未出现胎盘早剥。三组活产新生儿Apar 1min、5min、10min中位评分均为10分,但联合组、阿司匹林组分别有2例及1例新生儿出现新生儿窒息。联合组和阿司匹林组活产新生儿中各有3例新生儿出现胎儿生长受限。三组其他不良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均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GTH(2020年)共识提出,蛋白S低于40%的孕妇妊娠期VTE风险增高,因此,我们纳入了仅妊娠期蛋白S活性在30-40%之间的孕妇,共计108例,并随机1:1分为低分子量肝素组(N=40)及常规护理组(N=68),以探究此类孕妇妊娠期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预防性抗凝对其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组在活产、早产、胎儿生长受限等不良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窘迫等新生儿结局中无显著差异(P>0.05)。

研究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可提高蛋白S缺陷症孕妇活产率并降低早产率,但对于仅妊娠期蛋白S活性降至30-40%的女性,低分子量肝素对不良妊娠结局没有显著影响。

Poster

摘要号 3703

英文标题:Outcome for Mothers and Neonates Among Pregnant Women with Von Willebrand Disease: A Prospective Nationwide Multicenter Study

中文标题:血管性血友病患者妊娠母儿结局:一项全国多中心研究

第一作者:皇秋莎

研究背景

血管性血友病(VW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特征是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缺陷。患有VWD的女性具有更高的出血风险,这可能会影响妊娠期、分娩及产后的母儿健康。鉴于该疾病表型和潜在生理机制的广泛异质性,VWD患者的妊娠和分娩是一个重大的临床挑战。既往VWD患者妊娠及分娩的母儿结局的数据有限。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旨在报告患有VWD的妇女的母儿结局,并将其与未患有VWD的产妇进行比较。

研究方法

这是一项前瞻性的全国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23年12月,来自中国18个三级医院的210例患有VWD的孕妇(302例孕妇)被招募入组。每个VWD患者入院时随机匹配3个对照孕产妇(即对照组和VWD患者几乎同时住院)。最后,这项前瞻性观察研究纳入了302例VWD孕妇和906例非VWD孕妇。我们比较了两组母亲和新生儿的结局。我们还研究了两组的产科并发症。Logistic回归用于计算95%置信区间的比值比。

研究结果

共有210例患者的302次妊娠被评估(VWD 1型n=143,2A型n=18,2B型n=6,2M型n=5,2N型n=7,3型n=1,分型不明n=30)。患者分娩时的中位年龄为28岁,诊断为VWD的中位年龄为20(16-30)岁。82例(39.0%)患者有妊娠早期流产史。患者妊娠前ISTH出血评分中位数为2(0-11)。分娩时的中位孕周为38(35-40)周。

302例妊娠中共314个胎儿(12对双胞胎),其中301例为活产,13例为宫内死亡,这些死亡被认为与VWD无关。在301例新生儿中,24例早产,277例足月出生。VWD患者和非VWD患者的早产率没有显著差异(P=0.287)。10分钟时Apgar评分中位数为10.0。本研究中未观察到新生儿死亡。无新生儿颅内出血病例。在这些病例中,56例为剖宫产,233例为阴道分娩。VWD患者接受剖宫产的比例更高(P=0.016)。

与对照组相比,VWD患者发生产后出血的概率更高(22.3% vs.3.2%,P

VWD患者需要更多的输血;具体而言,302次妊娠中有75次(24.8%)在妊娠或分娩期间需要输血。与未患VWD孕产妇相比,VWD患者需要输血的OR为5.2(95%CI: 3.1-8.5)。两组在胎盘早剥、宫内胎儿生长受限、子痫前期、子痫、妊娠期糖尿病或妊娠期高血压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与未患VWD孕产妇相比,VWD患者分娩时住院天数更多(5.2 vs. 2.1,P

在血栓事件上,2次(0.7%)妊娠出现了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没有患者出现肺栓塞。没有患者出现脑梗死或心肌梗死。VWD患者妊娠期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增高(OR 1.1, 95% CI 0.61-2.35)。

研究结论

患有VWD的孕妇产前及产后出血风险增加。本研究中无新生儿严重出血事件发生。个体化的恢复止凝血功能的治疗可能有利于母亲和新生儿的结局。

Oral

摘要号 712

英文标题:Biomarker MSC-C5b-9-guided all-trans retinoic acid treatment for resistant/recurrent ITP: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open-label, phase 3 clinical trial

中文标题:分子标记MSC-C5b-9指导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耐药/复发ITP——多中心、随机、开放III期临床研究

第一作者:李梦琳

研究背景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免疫失耐受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加和血小板生成减少导致的孤立性血小板减少。激素作为一线治疗并不能提供长期缓解。我们之前的临床试验首次证实了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IT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显示MSC-C5b-9可能是评估ATRA疗效的分层标志物(Lancet Haematol,2021; Blood,2022)。本研究旨在基于MSC-C5b-9开发一种新的治疗耐药/复发ITP的方法。

研究方法

我们进行了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以评估基于MSC-C5b-9的全反式维甲酸联合艾曲波帕治疗激素耐药/复发ITP的疗效和安全性。入组后,根据MSC-C5b-9的阴性或阳性结果,以1:1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配到艾曲波帕组或艾曲波帕加全反式维甲酸组。艾曲波帕的初始剂量为每日50mg,剂量根据血小板水平进行调整。对于ATRA组的患者,ATRA的剂量为10mg,每日两次。定期监测外周血细胞计数、出血事件、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和不良事件(AE)。主要终点是随机分组后18个月的持续缓解(SR),次要终点包括完全缓解(CR)、缓解、复发、早期缓解(ER)、初始缓解(IR)和不良事件。所有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值

研究结果

2022年至2023年间,共96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包括29例MSC-C5b-9阳性患者。所有患者在入组当天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艾曲波帕联合全反式维甲酸(n=48)或艾曲波帕单药治疗。ATRA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中位年龄分别为39.5岁和38岁,中位诊断至入组时间分别为30.5个月和15个月。ATRA组的中位基线血小板计数为13.0×109/L,对照组为18.0×109g/L。

入组18个月后,ATRA组的所有患者中64.5%达到SR,对照组的所有患者中33.3%达到了SR(p=0.015)。在MSC-C5b-9阴性患者中,ATRA组72%的患者达到SR,而对照组23.8%的患者达到了SR(p=0.003)。两组完全缓解率和缓解率无显著差异(p>0.05)。值得注意的是,在MSC-C5b-9阴性患者中,ATRA组相比对照组具有更高的CR率和更好的疗效(p=0.008,p=0.038)。进一步的分析显示,MSC-C5b-9阴性的患者具有更高的CR率(p=0.017),ATRA组中MSC-C5b-9阳性和阴性患者的CR率存在显著差异(p=0.002)。MSCs-C5b-9的分层分析显示,在所有患者和ATRA组中,MSC-C5b-9阴性患者获得的疗效优于MSC-C5b-2阳性患者(p=0.013,p=0.006)。在随访期间,对照组的复发率更高(p=0.037),MSC-C5b-9阴性患者的复发率差异尤为显著(p=0.004)。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复发时间(疗效持续时间),发现与对照组相比,ATRA组MSC-C5b-9阴性患者的复发时间更晚(p=0.024,p=0.004)。与基线相比,两组在18个月时的出血评分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都有所改善。

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为1-2级。两组之间的不良事件没有显著差异(p>0.05)。

研究结论

ATRA治疗激素耐药/复发ITP可以提高缓解率、降低出血率、改善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并延长治疗效果的持续时间。我们的研究证实了MSC-C5b-9是激素耐药/复发ITP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指导治疗。

Oral

摘要号 425

英文标题:β2-Adrenergic Receptor Agonist Terbutaline Regulates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Via

HMGB1 in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中文标题: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特布他林通过HMGB1调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巨噬细胞极化

第一作者:郭秋雨

研究背景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血小板计数减少和出血风险增加为特征。脾脏中自身抗体介导的巨噬细胞过度清除血小板是ITP的重要机制。巨噬细胞是具有功能高度可塑性的异质细胞,可极化为对抗原呈递至关重要的M1型和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M2型。M1/M2极化失衡与ITP的发病机制有关。核蛋白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调节巨噬细胞极化和功能。我们之前的研究表明,特布他林是一种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R)激动剂,可恢复ITP患者的Tregs百分比。然而,特布他林能否调节ITP中M1/M2极化尚不清楚。

研究方法

从ITP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分离CD14+单核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从ITP模型小鼠和WT小鼠中分离脾脏来源巨噬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M1和M2巨噬细胞的百分比、巨噬细胞标志物表达和体外吞噬血小板的能力,并进行巨噬细胞非靶向和靶向代谢组学定量分析。ELISA用于测量血浆和上清液中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水平。使用特布他林处理的ITP-CD14单核细胞和ITP小鼠模型探索其对巨噬细胞极化和功能的影响。

研究结果

ITP患者外周血中CD14+单核细胞来源巨噬细胞M1/M2极化失衡,这与以前的报道一致。流式细胞术显示,特布他林加入ITP患者巨噬细胞中,抑制了M1标志物表达,促进了M2标志物CD163表达。ELISA提示特布他林处理的ITP患者来源巨噬细胞,体外培养上清液中的IL-10水平增加,TNF-α水平降低。此外,代谢组学揭示了ITP组中添加特布他林后精氨酸含量改变。

与WT小鼠相比,ITP模型小鼠脾脏交感神经纤维数量较少,M1/M2比值较大,对血小板的吞噬能力较强,血小板计数较低。WT小鼠经6-羟基多巴胺进行化学交感神经切除术后,血小板计数减少,脾脏巨噬细胞向M1表型极化增加,表明交感神经丧失与异常巨噬细胞极化有关。此外,ITP模型小鼠脾脏巨噬细胞中HMGB1表达高于WT小鼠。

对于体外实验,提取并培养ITP模型小鼠脾脏巨噬细胞。与对照组相比,HMGB1 siRNA组表现出巨噬细胞M1极化减少,吞噬血小板降低,氨基酸代谢物改变,这表明HMGB1可能调节ITP中巨噬细胞极化和吞噬作用。在体外,特布他林抑制ITP小鼠模型脾脏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并改变氨基酸代谢途径,这可以被重组HMGB1逆转。

在体内,特布他林改善了ITP鼠模型的血小板减少症。与体外结果一致,特布他林治疗的ITP小鼠表现出M1/M2比率降低和血小板计数增加,7天死亡率无差异。

此外,我们的初步数据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接受特布他林治疗的8例ITP患者具有更高的总体缓解率和持续缓解率,这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本研究,本研究按照赫尔辛基宣言的规定进行。

研究结论

特布他林可通过HMGB1调节巨噬细胞异常极化,抑制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吞噬作用。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个表明特布他林可以通过HMGB1调节巨噬细胞极化来有效改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

英文标题:Genetic Associations and Platelet Count Trajectories in 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 and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during Pregnancy

中文标题: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遗传关联及血小板计数变化

第一作者:沈可心

研究背景

血小板减少症被定义为血小板计数低于150×109/L,影响5%到12%的妊娠期女性。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约占这些病例的70%,通常表现为轻度至中度血小板计数下降,常出现在妊娠中晚期,且在产后通常会自行恢复。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占比约为3%,也表现为轻度至中度血小板减少。由于两者临床表现重叠且缺乏特异性标志,单靠血小板计数难以区分GT与ITP。在GT中,血小板计数通常维持在70×109/L以上,出血风险较小,而ITP则可能涉及严重的出血,尤其是在严重病例中血小板计数更低。这种临床重叠现象需要更先进的诊断方法。

研究方法

本研究包括了2000年至2024年期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血小板减少症的2135例妊娠期女性患者,其中1556例为GT,50例为ITP。通过高通量测序从外周血样本中提取基因组DNA并进行基因分型。质量控制排除了呼叫率低于95%、次要等位基因频率低于1%以及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的SNP。统计分析比较了GT、ITP和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轨迹及遗传关联。血小板计数轨迹通过线性混合模型评估,模型包括医院地点、母亲年龄和妊娠周数的固定效应,以及重复测量的随机效应。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确定了与血小板计数以及GT和ITP发生相关的基因位点。主成分分析(PCA)校正了人群分层的影响。荟萃分析结合了不同妊娠期的结果。内部重复实验将队列按确诊年份(2000-2012和2013-2024)分组,重复GWAS分析。在两组中方向一致且达到Bonferroni校正显著水平的变异被认为具有重复性。外部验证则将显著位点与日本生物银行项目(BioBank Japan Project)的GWAS结果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

GT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在妊娠期间逐渐下降,至分娩时达到最低点,并在产后4到8周内自行恢复,无需干预。具体而言,GT患者的平均血小板计数从第一孕期的150×1099/L。相较之下,ITP患者通常需要在第三孕期开始治疗,并在治疗后较早出现血小板恢复,且在治疗开始一周内血小板计数显著上升。联合治疗的平均反应时间为4.39±2.54天,强的松单药治疗为7.29±5.01天(p-10)。该变异影响血小板生成和形态,提示其可能作为ITP的遗传标记。

研究结论

本研究阐明了妊娠期GT和ITP在血小板计数轨迹及遗传关联上的差异。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GT患者在妊娠期间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至分娩时达到最低,而ITP患者在治疗后较早出现血小板恢复。PEAR1变异与GT显著相关,导致妊娠期血小板计数迅速下降。相反,TUBB1变异与ITP的高风险显著相关,影响血小板生成及形态。这些基因变异可用于区分GT与ITP。

来源:灵科超声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