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汎舟之役”,秦穆公的阳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2 16:41 2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顶级阳谋,当数以德“服”人!因此孔子才有“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的教导。而“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谋略,要体现的还是“以德服人”,故而诸葛亮才会把这一方针引入到七擒孟获的战争之中。

在中国历史上,顶级阳谋,当数以德“服”人!因此孔子才有“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的教导。而“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谋略,要体现的还是“以德服人”,故而诸葛亮才会把这一方针引入到七擒孟获的战争之中。

但是,具体如何做到以德服人,其实是非常困难的!有时还是痛苦的!比如秦穆公就是一位这样的古代君主。因为他面对晋惠公时,不光是在以德服人,而是要以德报怨!

按照记载,鲁僖公十三年,也是秦穆公十三年,这年的《左传》说:“冬,晋荐饥”。这就是说,晋国发生了饥荒!晋国的饥荒到底有多严重呢?这就涉及到“荐”字的古代含义。据古人注释:“谷不成熟曰饥,连岁不熟曰荐。”由此可见,晋国至少连续两年出现了五谷不熟的灾情,老百姓的基本口粮肯定是不够了!因此晋惠公才会“使乞籴于秦”。

晋国乞求秦国卖给晋国粮食一事,这至少说明两点:其一是,晋国从其他的国家已经买不到足够的粮食了,比如郑国、卫国、鲁国,甚至齐国。这是因为,以当时晋惠公与秦穆公之间的关系,但凡能从其他国家能买来粮食,晋国何至于去乞求秦国。其二说明,在鲁僖公十一年的和鲁僖公十三年,《春秋》中分别记载的“大雩”,确实应该理解为鲁国遇到了罕见的灾害性天气,一场波及面很广的“大旱”!从鲁国、晋国的情况可以看出,干旱天气至少西到山西,东到山东,范围很广!

面对晋惠公的低声下气,秦穆公自然是要思量一番的。为此,秦穆公找来了三位秦国大夫商量。第一位是子桑,即公孙枝。第二位是百里,应该就是百里奚。第三位是丕豹,即那位逃到秦国的晋大夫丕郑之子。

从这三位秦国大夫的表态来看,公孙枝提出的对策,归纳起来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属于谋略的范畴。因为在公孙枝看来,秦国援粮晋国,应着眼于战略层面,即在未来打败晋国。而不是趁人之危,提出眼下的回报要求。所以从方法上看,应该做到“重施而不报”,彻底把秦国的“仁义”写在每个晋国人的心中。

百里奚的对策,不,这应该属于建议,体现的是一种彻底的王道精神,即要毫无保留的援助晋国,而不存在任何的私心杂念。因为在他看来:“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百里奚的人道主义,至今令人肃然起敬!

丕豹的对策当然很简单,趁着晋国的饥荒,要赶紧讨伐!对此,秦穆公并不以为然,说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就这点来看,秦穆公的精神境界比起晋惠公,那真是高了不知多少倍!

在笔者看来,《左传》之所以会记载三位秦国大夫的对白,核心就在于要体现秦穆公的雄才大略!虽然秦穆公的内心世界,也许与公孙枝的想法并无不同,但通过秦穆公否决丕豹建议的那句话,就立刻显出了作为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的确不同凡响!

从此,一场震撼人心的人道主义救援写进了中国的历史上,这就是著名的“汎舟之役”!据《左传》记载:“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

短短十四个汉字,刻画的却是感人至深的场面:秦国人援助晋国的粮食,从陕西宝鸡直达山西绛县,舟、车相继,绵延不绝。这该是多么令人感动的场面!

要知道,这段路程,即使从今天的角度,全程也超过了400多公里,而且还要经过渭河、黄河、汾河等众多山川险阻。即使以今天的人力,要组织如此规模的人道主义援助,也是很不容易的!

来源:左传今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