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航天近年来突飞猛进,嫦娥五号、神舟十二号、天和空间站等接连取得重大突破。
嫦娥五号已经圆满完成了无人采样返回,证明了中国已具备登月所需的关键技术。
那么,中国为什么不趁热打铁,尽早实现载人登月的梦想呢?
中国探月工程早在2004年就已经启动,雄心勃勃地计划分三个阶段完成载人登月的伟业。
第一阶段是无人月球探测,主要目的是摸清月球的“家底”,为后续任务奠定基础。
嫦娥一号到四号接连成功,完成了月球车巡视、月背着陆等任务,实现了月球探测从无到有的跨越。
2020年,嫦娥五号实现了月球采样返回,标志着无人探测阶段的圆满收官。
这个任务的意义非同寻常,它成功实现了“绕、落、回”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月面软着陆、月面起飞、月地高速再入返回。
可以说,嫦娥五号已经走完了载人登月所需的全部技术流程,只是把“samples”换成了“taikonauts”。
当然,把样品换成人,难度可不是一个量级的。
目前来看,我国运载能力最强的是长征五号,近地轨道运力大约是25吨,而阿波罗登月时的土星五号火箭近地轨道运力达到140吨,相差悬殊。
不过这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解决方案无非两种,要么研制出更强大的火箭,要么就把登月器拆分成多个部件,通过既有火箭分批送入轨道后再组装。
从我国“长征”系列火箭一路高歌猛进的势头来看,研制新一代超重型火箭指日可待。
分批运输组装的方案,更是早在嫦娥工程之初就有预案,技术上并无难点。
美国当年要登月,砸下巨资搞出土星五号,一箭三人直捣月球。
如今的中国,工业实力今非昔比,技术积累日益丰厚,登月方案也更加灵活多样,大可不必非得复刻土星五号的路子。
一句话,中国人要登月,无非就是财力物力的问题,技术上已经不存在任何障碍。
那为什么中国明明有实力,却要等到2030年才登月呢?难道真的只是钱的问题吗?其实都不是……
要知道,载人登月从来就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科技工程,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政治密不可分。
当年,美国之所以要不惜代价地登月,根本原因在于苏联。
上世纪50年代,美苏两国围绕太空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引发了西方世界的恐慌。
美国为了赶超苏联,不惜一切代价发起了阿波罗登月计划。
1969年,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美国因此扳回一局,但代价是高达250亿美元的巨额开支。
然而,好景不长。
苏联解体后,美国失去了太空竞赛的对手,登月也就失去了战略意义。
尼克松总统当即决定,取消后续登月计划,将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越战。
于是,阿波罗17号成为最后一次载人登月,此后半个世纪,再无人类的脚印踏上月球。
在那段风光的岁月里,美国人何曾想到,半个世纪后,他们要重返月球的最大对手,不是昔日的苏联,而是曾经满目疮痍、一穷二白的中国?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的航天事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神舟飞船、天宫空间站、嫦娥探测器、天问火星车……
中国航天的一次次壮举,无不刷新着世人的认知。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到2030年实现载人登月的宏伟目标。
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在全球引起轩然大波。
对于美国来说,中国的登月计划无疑是一记重磅炸弹。
因为这意味着,在人类重返月球的竞赛中,美国很可能将失去主导权。
想当年,阿波罗登月曾经是美国傲视世界的资本,如今,这个资本却面临着来自中国的巨大挑战。
更令美国难以接受的是,中国的登月计划绝非昙花一现,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构建月球基地、实现月球资源开发利用的长远布局。
这与当年美国登月的“点到为止”形成了鲜明对比。
事实上,早在探月工程之初,中国就明确了分步实施的“三步走”策略,先实现无人探测,再实现载人登月,最终建成月球基地。
目标明确,规划清晰,可谓运筹帷幄,谋定后动。
反观美国,重返月球的计划虽然雄心勃勃,但却缺乏长远的战略考量。
他们急于在2024年实现登月,更多是出于政治考量,希望借此彰显“美国优先”的霸权地位。
然而,在登月之后,美国并没有详细规划月球基地的建设,对月球资源的开发更是语焉不详。
种种迹象表明,美国重返月球更像是一场政治秀,缺乏实质内容。
随着中国载人登月的临近,美国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战略压力。
一方面,中国登月计划的步步为营,将对美国重返月球形成时间上的倒逼,迫使美国不得不加快进程,否则就有可能在新一轮太空竞赛中落于人后。
另一方面,中国登月所代表的“务实型”探月理念,也将对美国构成价值观上的冲击,迫使美国重新审视自身的探月逻辑,摒弃浮夸的政治作秀,转而追求科学实在的目标。
更令美国忧虑的是,一旦中国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实现月球资源的先期占领,那么美国在月球探索和开发上的话语权将大打折扣。
要知道,月球上储藏着丰富的氦-3、稀土等战略资源,谁能率先占领制高点,谁就能在新一轮太空竞逐中赢得先机。
事实上,美国对中国的登月计划早已充满戒备。
近年来,美国国会多次就阻止中国登月提出各种提案和法案,竭力抹黑中国的航天事业,大肆渲染所谓的“中国太空威胁”。
然而,这种冷战思维和霸权逻辑注定不得人心。
中国探月工程秉持的是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宗旨,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主张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建设人类太空命运共同体。
车到山前必有路。
面对中国探月工程的迅猛发展,美国重返月球计划必将越发力不从心……
近年来,美国重返月球的计划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表面上看,技术难题和预算超支是主要原因,但深层次的症结却在于美国航天工业的衰退和政治生态的恶化。
众所周知,阿波罗登月得益于美国雄厚的工业基础。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从芯片到材料,从加工到装配,无一不是领先全球。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美国产业大规模外迁,制造业日渐萎缩,工业基础遭到严重侵蚀。
航天工业首当其冲。
作为制造业的皇冠,航天产业对工业基础有着极高的依赖。
然而,由于成本压力和利润驱动,美国航天企业纷纷外包生产,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供应链安全频频告急。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国内的航天人才也出现了严重的断层。
上世纪参与阿波罗计划的工程师们如今大多已经退休或者离世,新一代的航天从业者却后继乏人。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报告显示,美国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的毕业生数量逐年下降,远远满足不了航天产业的需求。
人才的青黄不接,直接导致了关键技术的丢失和研发能力的下降。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美国重返月球的计划遭遇重挫就不足为奇了。
“猎户座”飞船屡屡延期,折射的正是美国航天供应链的脆弱。
登月火箭频频受阻,反映的正是美国重型运载能力的短板。
宇航服、月球车等关键装备迟迟难以定型,暴露的正是美国航天研发的乏力。
如果说工业基础的侵蚀是美国重返月球的“内伤”,那么政治生态的恶化则是“外患”。
长期以来,美国的两党政治陷入空前的对立和撕裂。
民主、共和两党为了政治利益,不惜以国家利益为代价,在各个领域展开你死我活的博弈,航天预算自然也成为党争的牺牲品。
奥巴马执政时期砍掉了“星座计划”,特朗普上台后又重启“阿耳忒弥斯”,拜登入主白宫后则对登月计划热情不高……
每一次政党轮替,都会给美国航天带来政策的大翻转、资金的大起伏,研发计划朝令夕改,严重影响了项目的连续性。
更令人不安的是,美国将航天产业的重任越来越多地托付给商业公司。
SpaceX、蓝色起源等民营企业虽然为美国航天注入了一定的活力,但过度依赖商业力量参与国家重大项目,显然是把双刃剑。
这些公司以利润为导向,注重短平快,很少考虑长远的战略布局。
一旦利益无法满足,它们随时可能退出合作,给NASA留下一地鸡毛。
更何况,商业公司参与载人航天,在安全和规范上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稍有闪失便会酿成大祸。
“猎户座”飞船的频繁延期,登月火箭的多次叫停,都充分暴露了这种模式的弊端。
与美国航天产业链日益外延、岌岌可危不同,中国航天始终立足国内,依托完备的工业体系,构建了一条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
从运载火箭到探测器,从关键材料到核心元器件,全部都是国产化、自主化。
这种全产业链的优势,是任何对手都无法比拟的。
结语2030年,当中国宇航员在月球表面高擎五星红旗时,当中国由探月迈向开发月球时,我们必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航天之林,谱写人类走向宇宙的新史诗。
中国探月,大有可为,星辰大海,未来可期。
信息来源:
南国早报——“重返月球”好艰难
光明网——我国载人登月任务,有新消息!
环球网——锚定2030!中国发布载人登月计划重磅进展
来源:ho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