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众长久以来的观念里,白酒就像健康的 “对立面”,尤其和癌症风险的攀升脱不了干系。但最近,一项号称 “颠覆性” 的研究如平地惊雷,宣称乙醇能让患癌率降低 30%。这消息一经传出,瞬间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大家都在议论纷纷:难道白酒要摘掉 “健康杀手” 的帽子
在大众长久以来的观念里,白酒就像健康的 “对立面”,尤其和癌症风险的攀升脱不了干系。但最近,一项号称 “颠覆性” 的研究如平地惊雷,宣称乙醇能让患癌率降低 30%。这消息一经传出,瞬间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大家都在议论纷纷:难道白酒要摘掉 “健康杀手” 的帽子,实现大 “洗白” 了?别急,在深入探究之前,咱们先来全方位认识一下白酒这个熟悉又陌生的 “老伙计”。
白酒,那可是咱中国传统蒸馏酒里的 “老资格”,历经千年岁月沉淀,酿造工艺独特又复杂。它主要以高粱、小麦、玉米等谷物为原料,这些谷物像是一群等待蜕变的 “小精灵”,在经过发酵、蒸馏等一道道精心工序后,华丽变身为香气扑鼻的白酒。白酒的 “内核” 主要是乙醇和水,可别小瞧了这看似简单的组合,其中还蕴含着酯类、醛类、酸类等多种微量成分,虽然这些成分含量不多,却像是白酒风味的 “密码”,赋予了它独特的口感与韵味。
适量抿上几口白酒,不少人会感觉身体里的血液仿佛被注入了活力,循环加快,身心也跟着放松下来,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畅。但老话说得好,“过犹不及”,白酒也是如此。一旦饮酒过量,或者养成长期酗酒的不良习惯,它就会露出 “狰狞” 的一面,对健康发起攻击。
过量饮酒对健康的多重危害
过量饮用白酒,肝脏往往首当其冲受到伤害。肝脏堪称人体的 “代谢大管家”,酒精进入人体后,大部分都要在肝脏这个 “加工厂” 里进行代谢。在代谢过程中,酒精会摇身一变成为乙醛,这乙醛可不是什么 “善茬”,它毒性很强,能直接对肝细胞发起 “攻击”,让肝细胞 “受伤”。要是长期大量饮酒,肝细胞就会反复遭受这种 “攻击”,进而引发酒精性肝病。一开始,可能只是肝脏里悄悄堆积了脂肪,变成酒精性脂肪肝;随着时间推移,情况逐渐恶化,演变成酒精性肝炎,再进一步发展,就成了肝硬化。而肝硬化可是肝癌的重要 “导火索”,一旦肝脏发展到肝硬化阶段,患肝癌的风险就会像坐火箭一样直线上升。
消化系统也难以在白酒的 “侵袭” 下独善其身。白酒的刺激性可不一般,喝下去后,会直接刺激食管黏膜,就像砂纸摩擦一样。长期经受这样的刺激,食管黏膜很容易发炎、糜烂,严重的甚至会引发食管癌。白酒对胃黏膜也不 “手下留情”,胃黏膜原本是守护胃壁的坚固 “盾牌”,但白酒一来,就把这 “盾牌” 给破坏了,胃酸得以长驱直入,侵蚀胃壁。这不仅会让人感到胃痛、胃胀,还会恶心、呕吐,身体难受极了。更糟糕的是,白酒还会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几率,而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发生紧密相关,一旦感染,患胃癌的风险就大大提高了。此外,白酒还会干扰肠道的正常功能,打破肠道菌群的平衡。肠道菌群对于肠道健康至关重要,一旦失衡,肠道免疫力就会下降,容易引发肠道炎症,长期的肠道炎症又可能增加肠癌的发病风险。
神经系统也会被白酒 “波及”。酒精就像中枢神经系统的 “抑制剂”,适量饮酒时,它能让人感到放松、愉悦,仿佛一天的疲惫都消散了。可要是过量饮用,它就开始 “捣乱”,抑制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先是让人头晕、头痛,反应变得迟钝,要是长期酗酒,对神经系统的伤害就会变成永久性的,记忆力减退、认知能力下降、周围神经病变等问题都会找上门来。生活中,我们可能见过一些长期酗酒的人,手会不自觉地颤抖,走路也摇摇晃晃,这就是神经系统受损的典型表现。
心脑血管系统同样逃不过白酒的 “影响”。过量饮用白酒,心脏就像被压上了沉重的负担,工作起来变得吃力,血压也随之升高。长期的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就像给血管内壁划上了一道道 “伤痕”,慢慢就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可是冠心病、脑卒中这些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 “病理基础”。一旦血管壁上的斑块破裂,就会形成血栓,像 “路障” 一样堵塞血管,引发心肌梗死、脑梗死等致命的心脑血管事件。另外,酒精还会干扰血脂代谢,让血脂升高,进一步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乙醇降癌率研究疑点重重
那么,这项宣称乙醇能降低 30%患癌率的研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得从科学的角度好好剖析一番。目前,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坚定地认为,酒精是实打实的致癌物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经明确把酒精列为 1 类致癌物,意思就是有充分的证据表明酒精和癌症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据统计,全球每年都有大量的癌症病例和饮酒 “脱不了干系”。在 2020 年,全球大概有 74 万新发癌症病例是因饮酒而起,占所有癌症病例的 4% 左右。在中国,这个比例也不容小觑,大约 6% 的新癌症病例和饮酒相关。
从酒精的代谢过程来看,它进入人体后,首先会被乙醇脱氢酶 “改造” 成乙醛,而乙醛就像个 “基因破坏者”,具有强烈的基因毒性,能直接和 DNA “搅和” 在一起,导致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就像是打乱了细胞生长和分化的 “指挥信号”,让细胞开始异常增殖,癌变的概率自然就增加了。接着,乙醛会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进一步转化为乙酸,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但问题来了,不同人的乙醛脱氢酶活性不一样,有些人因为基因缺陷,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饮酒后乙醛就会在体内长时间 “逗留”,对身体的危害也就更大。
对于这项颠覆性研究中乙醇降低 30%患癌率的说法,我们可得多留个心眼。可能存在不少原因,使得这个结果和主流认知大相径庭。比如说,研究样本可能存在问题。要是研究样本数量太少,或者样本的选取不具有广泛代表性,那得出的结论很可能不准确,存在偏差。实验环境也可能和现实生活有差距,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员可以把各种因素控制得很严格,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饮酒的方式、频率、量都各不相同,身体状况也千差万别。还有,对数据的解读也可能出问题,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处理方式等,都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当然,也有人提出,白酒里除了乙醇,还有一些其他成分,在特定条件下,这些成分可能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像白酒中的某些酚类物质,就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能帮身体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一些酯类物质也被发现有抗炎作用,能减轻炎症反应。不过,这些成分的含量通常都非常低,而且它们的作用能不能抵消乙醇的致癌作用,目前还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来支撑。
癌症的发生,那可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 “交织” 的过程。饮酒只是众多危险因素中的一个。遗传因素在癌症发生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某些基因突变会让个体更容易患上癌症。比如,携带 BRCA1 和 BRCA2 基因突变的女性,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就会显著升高。环境因素同样不容忽视,长期暴露在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等致癌物质中,患癌风险自然会增加。生活方式因素也和癌症发生紧密相连,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像高热量、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缺乏运动,长期熬夜等,都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力和代谢功能,进而增加癌症的发生风险。
虽说有研究提出乙醇能降低 30%患癌率这么个观点,但目前并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来支持它。咱们可不能因为这一项研究,就对白酒的危害放松警惕。为了身体的健康着想,饮酒还是得适量。要是本身有慢性疾病,像肝病、胃病、心脑血管疾病这些,那就更得严格控制饮酒量,甚至干脆戒酒。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这些对预防癌症和其他慢性疾病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来源:最寿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