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尚贤(1924.2~1985.4),1924年2月出生于山西省武乡县大陌村,1938 年,年仅14岁的他,怀着对祖国深沉的爱与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在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中,郑重地举起右手宣誓入党。从此将生命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紧紧相系。这位从煤矿走出的农
原中共林县第五(三井)分区委书记,中共南靖县委第一书记,中共密云县委书
革命生涯铸辉煌 赤胆忠心为人民——刘尚贤
烽火太行育赤胆忠心
刘尚贤(1924.2~1985.4),1924年2月出生于山西省武乡县大陌村,1938 年,年仅14岁的他,怀着对祖国深沉的爱与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在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中,郑重地举起右手宣誓入党。从此将生命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紧紧相系。这位从煤矿走出的农家子弟,用毕生践行着太行精神与长江支队"南下精神"的双重基因,在跨越半个中国的革命征程中书写了不朽篇章。
在民族革命中学(牺盟会),他如饥似渴地汲取进步思想的养分,为日后的革命征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随后,他深入八路军煤矿,积极组织工人运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火种播撒在根据地的每一个角落,与根据地建设实践紧密融合,让革命的星星之火在太行山麓渐成燎原之势。
1941 年 2 月,他来到武乡县安乐庄南效村小学担任教员,以教育为阵地,启迪民智,传播革命理念。1942 年 8 月,他担任本县二区区委委员,肩负起更重的革命责任。1943 年 10 月后,他先后在河南省林县临淇区、淇南区担任宣传委员,之后又担任淇南区、淇梧区、第五(三井)分区委书记等职。在这些岗位上,他不畏艰难险阻,深入群众,宣传党的政策,组织抗日力量,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间,他如同一颗闪耀的星星,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了革命的道路,激励着无数同胞奋勇前行。
挺进中原展担当作为
1946 年 7 月,刘尚贤参加太行区五地委党校学习,如海绵吸水般汲取知识与力量,为迎接新的革命任务秣马厉兵。1947 年 10 月,他担任汤阴县二区区委书记,在中原大地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继续书写着革命的壮丽篇章。他带领群众开展土地改革,打破封建剥削的枷锁,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他组织民兵队伍,保卫革命成果,与国民党反动势力展开殊死斗争。在中原的广袤田野上,他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优秀的领导才能,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与作为。
南下八闽开创新天地
1949 年 2 月,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刘尚贤作为长江支队五大队四中队骨干,肩负着党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担任长江支队第五大队四中队区委书记、党小组长,毅然踏上了跨越八省六千里的南下征程。这是一次充满艰辛与挑战的远征,他们一路风尘仆仆,跨越千山万水,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但始终坚定信念,向着福建这片八闽热土进发。
1949 年 8 月,他们胜利入闽,9 月进入福建漳州后,刘尚贤被任命为长泰县三区(岩溪)区委书记。面对全新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他毫不退缩,迅速投入到建立新生政权、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的工作中。他走村串户,了解民情民意,团结带领当地干部群众,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巩固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耕农政绘华彩乐章
1950 年 9 月,刘尚贤担任龙溪地委土改工作队队长,肩负起领导土地改革的重任。他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坚决贯彻党的土改政策,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1952 年 4 月起,他先后担任平和县委宣传部长、县委副书记、书记等职。在平和这片红色土地上,他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带领全县人民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他重视教育,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他推广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在他的领导下,平和县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1956 年 9 月,刘尚贤担任龙溪地委农工部副部长。1957 年 11 月起,他先后担任长泰县古农农场、漳浦县大南坂农场党委书记。在农场工作期间,他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带领干部职工大力发展农场经济,改善职工生活,使农场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
1960 年 8 月,他再次担任龙溪地委农工部副部长。1961 年 1 月起,他先后担任南靖县委第一书记、平和县委第一书记。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他心系人民,主动向组织要求重返平和工作,担任平和县委书记、第一书记。面对困难,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带领全县人民迎难而上,共克时艰。
在平和,他为发展山区经济,殚精竭虑,做了许多有益社会和人民的事业,被平和人民赞誉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其中,最受平和人民称道的是他带领平和人民兴修水利、开发山地、改造低产田等三件大事。他深入山区,实地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带领干部群众战天斗地,修建了一座座水库、一条条渠道,解决了山区人民的用水难题;他带领群众开垦荒山,种植果树,发展林果业,让荒山披上了绿装,成为造福百姓的 “金山银山”;他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改良土壤,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粮食产量,让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田。在他的带领下,平和的山区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1964 年 12 月,刘尚贤担任龙溪地委农工部部长,继续为龙溪地区的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京华岁月守初心使命
1966 年 8 月,刘尚贤调北京市工作,先后担任密云县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大兴县委副书记。在北京这片政治中心的土地上,他始终坚守初心使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全县干部群众,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重视工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他关注民生福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他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首都的发展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1985 年 4 月,这位从太行山走出的革命者,在北京走完了他 47 载春秋的人生旅程。他从八路军煤矿的星火到长江支队的洪流,从漳州平原的稻浪到密云水库的碧波,他始终保持着 “艰苦朴素、清正廉洁、一心为民、担当作为、忠诚于党” 的本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他的生命轨迹,恰如长江支队精神的最好注脚——跨越山河不改志,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河南省林县南下长江支队英名录》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辉煌历程中,有一支队伍承载着非凡的使命与崇高的荣耀,它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这支队伍的根基深深扎根于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太行与太岳两大革命圣地,由英勇的老红军、坚韧的老八路以及解放区内杰出的地方干部和军队与地方武装的精英骨干共同铸就,肩负着接管新解放区政权、开启新时代的重任。
在这支光荣的队伍中,涌现出了一批英勇无畏、身先士卒的领导者。中共林县县委书记马兴元,在1949年1月便率先垂范,主动报名南下,他的英勇行为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干部的积极参与热情。林县12个行政区积极响应,几乎每区都贡献了一半的干部,总数达到了114人。这些关键人物包括:马兴元(兼任长江支队第五大队组织部长)、蔡良承(组织部长)、郭丹(宣传部长)、杨保成(县委秘书)、郭景周(副县长)、董清晨(县委社会部部长),以及谷文昌、罗全贵、张全金、王虎、刘成水、袁万昌、王永邦等杰出干部。他们毅然踏上了南下的征途,被编入南下区党委第五地委。此外,还有11位巾帼英雄,如郑惠兰、王蓉香、赵锋、李月英、栗秀琴等,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与担当。
值得一提的是,随长江支队南下的还有林县籍在汤阴工作的杨廷英、郭有藩,在淇县工作的李宋保,以及长江支队警卫连的林州籍士兵张春山、李官全等34人。同时期,还有冀南三地委委员兼河北省成磁县县委书记万达、李富华等林县籍干部,他们则从河北省南下湖南,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长江支队五大队三中队南下行军大事记,记录了他们的英勇与艰辛:
长江支队的南下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历经9个月行军,艰苦跋涉6000里,途经8个省(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65个县,穿越了千山万水,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战胜了种种困难,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福建龙溪地区。
当时的南下干部绝大多数是二十刚出头的小伙子、大姑娘,当年风华正茂的优秀太行、太岳儿女,如今大多已离世,160多位林县籍南下队员将他们的青春和热血永远献给了福建人民。
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作为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全国胜利决定性阶段的历史见证,其组建与南下历程,不仅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这支队伍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璀璨星辰,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来源:谈经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