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是我国最早从事核聚变能源开发的专业研究院,其前身为1958年11月成立于哈尔滨市的“黑龙江原子核物理研究所”。1961年9月更名为“黑龙江技术物理研究所”,1963年2月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改名为“二机部503所”。1965年503所与二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是我国最早从事核聚变能源开发的专业研究院,其前身为1958年11月成立于哈尔滨市的“黑龙江原子核物理研究所”。1961年9月更名为“黑龙江技术物理研究所”,1963年2月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改名为“二机部503所”。1965年503所与二机部401所14室及水电部电力科学院热工二室合并成二机部585所,8月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决定搬迁三线,定点四川乐山县郊区肖坝;当时在肖坝建设的还有低能核物理研究的二机部586所,两所的对外名称为“西南化工机械研究所”(后两所合并),1967年3月实行军事管制。1976年经国务院批准,以“中国科学院西南物理研究所”的名义有限制地对外开放,以后随着体制名称的变化,又更名为“核工业部西南物理研究所”,1985年经国务院三线调整办公室批准在成都开辟新址,设立成都技术开发部,1988年12月改名为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创业时期
1965~1969年是艰难的创业时期。根据国家“靠山、分散、隐蔽”的战备要求,按照“远看是村庄,近看是民房”的模样,1965年10月二机部第二研究设计院同503所科技人员共同进行建筑方案设计,组成了503所基建规划小组,在从美国归来的李正武先生主持下,几次修改易稿,基本完成了设计任务。在基建规划设计工作进行的同时,四川乐山肖坝的建设工地上,各项施工准备工作也迅速开展起来。参加建设的科技人员、干部和工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千方百计排除万难完成了各项任务,没有食堂就自己建,没有饮水就到河里挑,没有住所就自己盖,没有工人就从地方招,没有道路就自己修。1966年基本建设施工正式开始,1967年一季度主工号工程基本竣工,4月503所开始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向四川省乐山县肖坝新址搬迁。为充实和加强科研力量,二机部决定将北京401所第十四研究室并入503所,1969年12月,该室全体人员到达肖坝现场。1969年12月,585所、586所两所合并共完成基建投资1358.39万元,新增固定资产84万元,建成9个工程项目和附属项目,建成了10幢宿舍和家属住宅,585所从此部分建成并初具规模。
建设中的“451”大楼
完善时期
1970年至1975年既是基建的完善时期,也是科研工程的起步时期。稳态超导磁镜(MM-1)是国家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科研实验装置,命名为“303工程”。1966年在全国第三次电工会议上审定通过物理方案,1968年二机部批准了技术方案,1969年国家计委批准列为国家重点基建项目,投入全面的研制阶段。1970年5月,303工程当时全国最大的受控核变聚装置工程开工建设。1975年,303工程被国家确定为国家建成投产的重点单项工程之一。303工程规模庞大、技术复杂、指标又高,其主机及附属配套装置不但国内从未搞过,就是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1977年至1978年,303装置取得了初步的工程调试结果,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为我国受控核聚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0年代建设中的乐山585所
发展时期
1976年至1985年是科研工程发展时期。“中国环流器一号”是国家第四个五年计划的第一个科研实验装置,命名为“451工程”,该工程于1976年开工建设,585所和现场各施工单位发扬大力协同精神,虽然遇到了建材、设备供应紧张等一系列的困难,但终在1980年完成了土建工程和相关设备安装调试。1981年451工程主机加工安装全部完成。1984年工程完全建成,装置启动运行。1985年12月,该院最后一个基建工程项目的完工,标志着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最大的受控核聚变研究基地已经全面建成。1985年11月“451”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得到各方面专家的好评,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被评为“1985年中国十大新闻”和“1985年我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1987年,“中国环流器一号”(HL-1)研制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装置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许多空白,标志着我国的核聚变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钱学森视察585所
中国环流器一号
调整改造
1983年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改造。1984年11月,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批准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在成都市设立技术开发部,1987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1991年4月21日,江泽民视察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科研基地,欣然挥毫题词“开发核聚变能源,造福子孙后代”,给予中国核聚变研究事业极大的关心和支持。1990年至1993年该院科研主体相继搬迁成都市。1999年“585所”旧址改为乐山基地。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进入“一院三基地”协调发展阶段。一是聚变科学所。研究方向是磁约束受控核聚变,包括: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理论研究、等离子体诊断与物理实验研究、聚变工程与技术研究、聚变堆设计与工艺、材料研究、科技信息研究等。聚变研究所于2002年建成我国第一个具有偏滤器位形的托卡马克装置中国换流器二号装置(HL-2A),并于2003年投入运行。该装置是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的十倍,标志着我国的核聚变能源开发研究由中等规模迈入了大规模装置的实验阶段,该装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是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乐山基地成功转型。2000年,在三线建设核聚变研究战略后方基地调迁后的原址上,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与成都理工大学联合创建了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经过将近20年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为占地面积1344亩,规划面积1800亩,校舍建筑面积46.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含电子藏书、期刊)296万册,教学实验设备价值上亿元,在校生近20000人,教职员工1000余人,建有16个职能处室,90多个本、专科专业,独具生态园林风格的教学型大学。同时乐山基地的工程公司、汽车驾驶培训学校、机电设备厂都随着学院的发展而蓬勃发展起来。
三是高新技术园区。核西物院充分发挥核聚变研究形成的技术优势,大力开发等离子体军民两用技术,成立和发展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2001年,组建成都企业部。2009年,在双流航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院高新技术园区。成都企业部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武器装备预研、国防基础科研等多项等离子体军民两用技术科研和开发项目,在等离子体材料表面处理、镀膜加工、光电薄膜、特种开关电源、真空测量、热等离子体应用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聚变领域
作为我国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重要支撑单位,西物院先后建成了在聚变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代重要平台。上世纪 80 年代,建成第一代聚变平台——中国环流一号装置,是我国核聚变领域第一个国家大科学工程装置;本世纪初,建成第二代聚变平台——中国环流二号装置,为我国核聚变研究从原理探索到大规模装置实验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科学与工程技术基础,有力提升我国在国际聚变界的影响力;2020 年,自主设计建造成功第三代聚变平台— —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装置,该装置是我国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先进托卡马克装置。2022 年 10 月 19 日,装置等离子体电流突破 115 万安培,创造了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标志着我国核聚变研发面向聚变点火迈进重要一步,技术水平跻身国际第一方阵,对我国自主设计运行聚变堆具有重要意义。两次荣获国资委评选的“央企十大国之重器”荣誉。2023 年 8 月,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 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再次刷新我国磁约束聚变装置运行记录,是我国核聚变能开发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2023年12月,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面向全球开放,邀请全世界科学家来中国集智攻关,共同追逐“人造太阳”能源梦想。
中国环流三号作为我国参与 ITER 计划的重要支撑单位,西物院承担了磁体支撑、屏蔽包层模块及第一壁等 ITER 关键部件研制,在聚变堆核心关键技术方向取得多项重大突破,国际率先全面突破 ITER 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关键技术,成功完成聚变堆芯关键部件——第一壁首件研制,具备批产条件,保持国际领跑优势。成功发布核聚变领域首个 ISO 国际标准。
图文节选整理自:徐琳《三线建设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发展的研究》;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官网、官微。
来源:升学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