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大妈患肝炎,天天吃猕猴桃,半年后体检,医生:干啥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19 20:49 3

摘要:一位64岁的女性肝炎患者,坚持每天食用猕猴桃作为辅助治疗方法,半年后复查时,肝功能指标出现了显著改善,主治医生甚至惊讶地询问她采取了什么特别的措施。

一位64岁的女性肝炎患者,坚持每天食用猕猴桃作为辅助治疗方法,半年后复查时,肝功能指标出现了显著改善,主治医生甚至惊讶地询问她采取了什么特别的措施。

这一现象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科学原理?猕猴桃对肝脏健康有何特殊作用?

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以肝细胞炎症为主要特征。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慢性肝炎患者约9000万人,其中病毒性肝炎患者占比超过70%。肝炎不仅严重威胁患者健康,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肝炎按病因可分为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多种类型,其中病毒性肝炎最为常见,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该案例中的64岁女性患者被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这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慢性肝脏疾病。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等途径传播。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2.96亿人感染慢性乙型肝炎,每年约有82万人死于乙肝相关并发症,包括肝硬化和肝癌。

从西医角度看,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乙肝病毒侵入肝细胞后,引发免疫系统对感染肝细胞的攻击,导致肝细胞损伤、炎症反应和肝功能异常。

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乏力、食欲不振、黄疸、肝区不适、肝脏肿大等,而生化指标则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增加等。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抑制病毒复制,以及保肝降酶药物辅助治疗

从中医角度分析,肝炎属于"黄疸"、"胁痛"、"积聚"等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肝炎多由湿热蕴结、肝郁气滞、肝肾阴虚等原因引起。

《黄帝内经》中指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与情志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肝炎强调辨证施治,常用的方法包括清热利湿、疏肝解郁、养阴柔肝等,如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一贯煎等经典方剂。

在本案例中,引人瞩目的是患者每天坚持食用猕猴桃后,肝功能指标出现明显改善。这一现象从科学角度如何解释?

现代研究表明,猕猴桃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对肝脏健康确实有积极影响。

猕猴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每100克鲜果中含量高达70-180毫克,是柑橘的2-3倍。维生素C是重要的抗氧化剂,能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保护肝细胞免受损伤。

《中国食物成分表》数据显示,猕猴桃中还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如儿茶素、槲皮素等,这些物质具有显著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

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发现,猕猴桃提取物能有效降低实验动物血清中的ALT和AST水平,表明其对肝细胞有保护作用。

此外,猕猴桃含有独特的蛋白分解酶——猕猴桃蛋白酶(Actinidin),有助于蛋白质消化,减轻肝脏代谢负担。

从中医理论来看,猕猴桃性味甘酸凉,归肺、胃、肠经。《本草纲目》记载猕猴桃"生津止渴,清热解毒"

中医认为,肝炎多有湿热内蕴的病机,而猕猴桃清热解毒、生津利湿的特性,正好对应肝炎的病理特点。

现代中医药理论研究表明,猕猴桃的酸味可入肝,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有助于改善肝气郁滞状态;其凉性能清泄肝火,缓解肝热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猕猴桃对肝脏健康有益,但并不能完全替代规范的医疗治疗。

中国肝病学会指南明确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同时辅以生活方式干预和营养支持。猕猴桃作为一种天然食物,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但不应被视为主要治疗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观察到合理的饮食调整确实能够辅助肝炎治疗。

北京协和医院肝病中心的长期随访数据显示,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的肝炎患者,肝功能恢复速度比不注意生活方式的患者快约30%。

这表明,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对肝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肝炎的预防和日常管理,专家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预防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最有效措施,接种全程可获得95%以上的保护效果。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所有新生儿都应接种乙肝疫苗,高危人群也应考虑接种。

其次,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熬夜,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适当运动。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可显著改善肝功能指标。

第三,合理饮食。肝炎患者应避免高脂肪、高热量、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全谷类和优质蛋白。除猕猴桃外,绿茶、蓝莓、大蒜、姜黄等食物也被证实对肝脏有保护作用。

第四,定期体检。肝炎患者应每3-6个月监测一次肝功能和病毒载量,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进行肝脏弹性检测评估肝纤维化程度。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最后,心理调适。《中华肝脏病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慢性肝炎患者中约40%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影响肝脏健康。因此,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是肝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看,肝炎的治疗既需要西医的精准干预,也需要中医的整体调理。

西医治疗优势在于直接抑制病毒复制,明确的治疗指标和规范化治疗方案;而中医治疗特色在于辨证施治,注重整体平衡,改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两者结合,可取长补短,提高治疗效果。

中国医学科学院肝病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比单纯西医治疗,可使肝功能正常化率提高15-20%,并显著降低复发率。

然而,中西医结合也面临标准化难、个体化差异大等挑战,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提供循证依据。每个肝炎患者的情况各不相同,治疗方案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9, 27(12): 938-9

2.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3.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科学护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