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斑驳的红砖墙上镌刻着服饰品牌的烫金标识,日本重机缝纫机的嗡鸣与咖啡拉花的轻响在挑高空间里交响——工业焕新的一幕在位于南宁路25号、始建于1958年的青岛服装25厂老厂房中上演。这座承载着六十余年工业荣光的建筑,悄然以“设计宇宙”的孵化器身份焕新重启,不仅成为近
斑驳的红砖墙上镌刻着服饰品牌的烫金标识,日本重机缝纫机的嗡鸣与咖啡拉花的轻响在挑高空间里交响——工业焕新的一幕在位于南宁路25号、始建于1958年的青岛服装25厂老厂房中上演。这座承载着六十余年工业荣光的建筑,悄然以“设计宇宙”的孵化器身份焕新重启,不仅成为近百位新锐设计师成名前的培育基地,更以行业先锋姿态,重构时尚产业生态链。
走进“设计宇宙”,仿佛踏入一座流动的美术馆。落地窗将阳光引入复古家具与绿植交织的空间,墙上的艺术画作与月球精神图腾相映成趣,连咖啡杯都成了设计师手作的画布。
二楼尚留的老式缝纫机成为时光故事的讲述者。青岛服装二十五厂始建于1958年,曾以工装制作闻名全国,鼎盛时期年产服装超百万件。随着产业升级,2016年生产线外迁后,占地5000平方米的厂房一度闲置。在市北区工信局的指导下,“时尚汇”服装产业孵化器联合青岛本土设计团队启动改造,在保留建筑主体结构与工业元素的同时,为其注入时尚基因。
时光剪影:从缝纫机轰鸣到创意涌动
带着“让所有人都穿上好设计”的美好愿景,“设计宇宙”完成了从生产型到品牌型再到平台型、从产品型到服务型、从传统时装产业到互联网结合体验式新经济的一系列转身,汇集了300位全球独立设计师品牌和700位主力中国市场买手。
“我们刻意保留了部分车间的缝纫机桌台和木门,让历史与当代设计展开对话。”园区运营负责人江世祥介绍道,改造过程中发现的1978年生产日志、老式缝纫机零件等,均被制成艺术展品陈列于空间节点。
步入园区,工业遗存与现代设计的碰撞随处可见。“对我来说,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工作空间,更是一个充满情感和记忆的地方。”江世祥告诉记者,这座老厂房至今已有67年的历史。“缝纫机的‘哒哒’回响声,萦绕在妈妈的青春中和我的童年里。我从小在这里长大,中午吃饭、晚上放学都会来这里。这个咖啡桌,以前就是我趴着睡午觉的缝纫工作台。”江世祥说。
“现在,这里不仅是咖啡厅,更是年轻设计师的孵化器。”江世祥表示,通过秀场直播、艺术沙龙和品牌联名,老城区的历史建筑正被注入新鲜创意血液。
“老厂房里保留下来的,不仅是缝纫机,更是中国职业工装四十年的技术积淀。”江世祥指着墙上1994年质检档案所做成的装饰品说道,那些泛黄的纸张记录着“庄正”品牌每季送检服装均超国标的严苛标准。如今,这些品质基因正转化为入驻品牌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
江世祥是一名“80后”,大学毕业后也曾从事过其他工作,但最终还是选择回到这座老厂房,“当时,我们的企业还有一小部分研发车间,拥有非常优秀的工人和设计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意识到,仅仅做单一品牌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于是,在2016年,我们开始考虑转型为设计师孵化器。”
如今,“设计宇宙”现已成为市北区的区级孵化器。“深耕服装行业的人都知道,设计师品牌的发展面临两大挑战:生产渠道和销售渠道。目前,市场上价格战激烈,内卷严重,设计师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一方面,我们为设计师提供免费的办公空间,吸引了大量优秀的设计师入驻;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帮助设计师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江世祥说。
空间魔法:重构时尚产业生态链
当缝纫机的节奏演变为创意产业的脉搏,这座城市的时尚野心,正随着老厂房的钢筋骨架一同向上生长。这里汇聚了众多才华横溢的设计师,他们的作品在店内各个角落展示,从服装到配饰,每一件都透露着匠心独运。园区独创的“咖啡厅社交+产业链对接”模式,正催生独特的创意生态。
一楼“宇宙咖啡厅”:这里不仅是充满调性的咖啡厅,更像一座微型买手店,设计师集合区的服装面料及版型对标国际品牌,配饰设计融合海洋元素,而“青岛礼物”专区的文创产品,更将啤酒桶、帆船等城市符号化作可带走的记忆,艺术与生活在此无缝衔接,甚至喝完的咖啡杯也能DIY成迷你植物花园。
二楼筑梦工作室:原“花手箱”版师团队转型成立版型数据库,为新锐品牌提供日式立体剪裁支持,驻工匠驻场指导,复刻1990年代“一件西装108道工序”的精工标准,曾帮助指导了许多青年服装设计师成功创业,他们的创意作品在楼下展示,为咖啡厅增添了一份独特的艺术气息。
三楼“时尚汇”平台:是设计师们平时进行设计、策划等工作的地方,已陆续入驻了70多家企业及48位合作设计师,以及3家文化传媒公司,提供从3D量体、智能打版到跨境直播的全链条服务,开放式工作室让顾客见证服装从图纸到成衣的诞生。某入驻企业曾借助平台资源,将定制旗袍出口订单量提升300%。
(在四楼秀场,来自舒珂雅荟和师冰品牌的两位服装设计师的精彩时装让观众沉浸在时尚的海洋中)
四楼“未来秀场”:利用原厂房落地大窗打造自然光T台,年均举办约12场各种主题服装发布会。在这里,顾客可以在缝纫机咖啡桌上享受一杯香浓的咖啡,同时欣赏设计师的作品和沉浸式走秀,感受设计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未来蓝图:打造北方时尚策源地
“老厂房的层高和采光特别适合服装创作,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产业链‘活水’。”新锐设计师、KELLY.by.DF国风品牌主理人董芳表示,其团队通过园区提供的高端版样缝制团队,将国潮新中式因素融入高定时装,部分时尚单品售价突破万元仍供不应求。
“今年我在巴黎,就是穿着在这里出品的一件黑底带海浪纹的高定时装出席的时装周,结果这件衣服精致的做工引起了一位法国女艺术家的青睐,她情愿拿一副价值2万余元的画作,来换一件我穿过的衣服。”董芳喜悦地说道。仅仅入住半年,Kelly工作室国风高定系列已迅速打开国内国外市场,除高定礼服外,还有价格在500—1000元价位的新中式服装,备受年轻消费者青睐。
“我们整合了岛城服装行业的各类资源,包括生产工厂、相关数据等。比如生产棒球帽,我们可以在胶州李各庄制帽小镇找到最为优质的生产商,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设计师只需在平台上选择喜欢的款式,加入自己的设计元素和logo,就能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品牌产品。这样,设计师不仅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还能在保持设计感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江世祥说,“我们搭建的工业互联网研发平台与海尔卡奥斯等工业巨头合作,利用他们的大数据资源和工业互联技术,为设计师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服务。同时,我们也注重与高校、独立设计师等各方资源的对接,共同推动时尚产业的创新发展。”
相较于北京798的艺术区模式,南宁路25号“设计宇宙”更强调产业赋能,这不仅是一次空间再造,更是青岛纺织基因的创造性转化,为全国的老服装企业转型提供了“青岛解法”。
从上海杨浦滨江到青岛南宁路25号“设计宇宙”,工业遗产活化不再局限于网红打卡地的表层改造。从“庄正”制服到“花手箱”时装再到设计师孵化基地,这座占地8000平方米的四层建筑正以“咖啡厅+产业平台+秀场”的复合业态,书写青岛工业遗产活化与时尚产业升级的双重篇章。
来源:中报热点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