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香港中环长江中心70层的会议室里,一场原定于3月25日的记者会被紧急取消。这个细节像一记重锤,砸在连日来“五次官方喊话李嘉诚”的舆论漩涡中。从2月至今,从《大公报》的“莫天真、勿糊涂”到特首李家超的“必须合法合规”,官方五次递出“停止交割”的警告牌,换来的却是
香港中环长江中心70层的会议室里,一场原定于3月25日的记者会被紧急取消。这个细节像一记重锤,砸在连日来“五次官方喊话李嘉诚”的舆论漩涡中。从2月至今,从《大公报》的“莫天真、勿糊涂”到特首李家超的“必须合法合规”,官方五次递出“停止交割”的警告牌,换来的却是长和集团财报上一行冰冷的数字:2023年港口业务仅占集团营收9.7%。
当普通人还在咀嚼“切勿因小失大”的深意时,88岁的李嘉诚用一份营收增长3%的财报,在资本市场竖起一道无声的防御墙。这场“喊话”与“沉默”的博弈,撕开了商业利益与国家战略间的裂缝——有人看到商人的固执,有人嗅到时代的转向。
当“在商言商”的盾牌撞上国家意志的矛尖,香港首富的沉默里,藏着一代富豪对旧秩序的最后一搏。
3月18日,长和系财报显示旗下港口业务年收入不足400亿港元,这个刻意缩水的数字被港媒戏称为“战略瘦身”。网友@港股狙击手在论坛贴出对比图:“2015年收购英国Eversholt Rail集团时,港口业务占比21%;2022年并购荷兰TMA码头,港口占比15%;如今突然变成9.7%,这数学是跟魔术师学的?”
在铜锣湾茶餐厅,股民陈伯指着报纸骂街:“当我老懵懂啊?把港口资产装进和记黄埔,再拆到长江基建,左手倒右手就敢说‘无关紧要’?”这种“技术性切割”的操作,被财经博主@拆解资本 制成短视频,播放量破百万。
2月28日,特首李家超在记者会上强调“必须符合香港整体利益”,当日长和股价微涨0.3%;3月5日《大公报》头版刊登“停止交割”,长和系却宣布派发每股2.3港元股息。这种“你喊你的,我涨我的”的诡异节奏,让中环交易员们想起2015年“黄台之瓜”事件——当年李嘉诚同样用一篇《文汇报》文章稳住市场信心。
“他在测试底线。”某外资投行分析师私下分析,“就像当年‘撤资欧洲’被骂,结果三年赚回2000亿,这次可能想复制神话。”
深水埗街市里,鱼贩阿玲在手机刷到“李嘉诚半年套现500亿”的新闻,转头和顾客吐槽:“这些大佬天天说爱国,真到要割肉时就装聋作哑!”她的抱怨被拍成抖音段子,配文“卖鱼的都知道不能涸泽而渔”,点赞超50万。
而在维港对面的长江中心,高管们正连夜测算风险值:若强行交割,可能面临反垄断调查;若终止交易,需支付英国国家电网高达2亿英镑违约金。这种“进退两难”被网友制成选择题:“选A被骂汉奸,选B亏掉半年利润,李超人选C——拖字诀!”
伦敦金融城的交易员注意到,长和系债券的CDS(信用违约互换)成本在3月飙升42%,创2016年来新高。这种“用脚投票”暴露出国际市场对赌心态——彭博社援引匿名消息称,某美资对冲基金正大举做空长实集团,赌“中方会出手冻结资产”。
“他在等两个信号。”前摩根士丹利亚洲区高管在专栏写道,“一是英美是否给予政治庇护承诺,二是内地会否动用《反外国制裁法》。”这种“走钢丝”策略被微博网友@资本捕手 调侃:“这哪是商人?分明是007在演《无间道》!”
李嘉诚的沉默,本质是香港资本旧世代的最后挣扎。当美国对TikTok强买强卖、欧盟对苹果开出20亿欧元罚单时,他仍幻想用1980年代的“政商平衡术”解2024年的局。这种错位在B站爆款视频《李超人与新时代的时差》中被具象化:左边是马斯克星链配合美军行动,右边是李嘉诚给牛津大学捐楼,弹幕刷满“大人,时代变了”。
3月22日,国资委突然宣布“加强关键基础设施外资监管”,被外界视为针对性信号。深圳前海某私募基金经理在朋友圈预言:“当‘特别措施’变成‘常规操作’,所有骑墙派都会成为历史尘埃。”这种转变在知乎引发激辩,获赞最高的回答来自用户@红旗漫卷西风:“当年收拾怡和洋行用了十年,现在需要十年吗?”
一群90后程序员自发成立“资本显微镜”组织,用AI追踪长和系107家离岸公司股权变动;上海大妈们把“警惕资本无序扩张”编成广场舞口号;更有港股散户发起“不买长和系”运动,尽管这些举动暂时撼动不了万亿帝国,却像无数蚂蚁啃食堤坝——没人知道哪只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结语
站在太平山顶俯瞰维港,李嘉诚的沉默与官方的喊话在香江上空交织成一道世纪之问:当国家崛起撞上资本霸权,究竟是谁该戴上“勿因小失大”的紧箍咒?或许答案早已写在中环街头——那幅被风雨侵蚀的广告牌上,斑驳的“长江实业”四个字正被旁边崭新的“华为5G”广告灯箱映得黯然失色。
来源:舞动恩尼斯6d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