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能部分伙伴看到今天这个标题,正义感、小情绪会爆炸,请淡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智者说过,一个人如果过于容易激动或轻易对一件事下一个判断,往往是盲目而浅薄的。
各位同学好,我是花木君老花,一个和申论战斗了16年的汉子,专注让我专业。
可能部分伙伴看到今天这个标题,正义感、小情绪会爆炸,请淡定!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智者说过,一个人如果过于容易激动或轻易对一件事下一个判断,往往是盲目而浅薄的。
其实,公考还真的是不公平的:
1、招录条件带来的不公平公考岗位的招录条件是用人部门依据岗位的需求、特点来设定的,有学历、专业、工作经历等维度的要求,但找过工作的地球人都知道,有些专业着实不太好就业啊,公考作为就业的渠道之一,怎么可能绕开专业问题。
假如你学的是法学、会计、金融等公考黄金专业,自然可报考的岗位多、机会多,考上的概率也就更大。
假如你学的是艺术史、天文学、工程力学、小语种外语、园艺等专业,那公考相对于你来说,真的是“太难了”,基本上只能去报传说中的“三不限”岗位,可近年“三不限”的岗位越来越少。
2、地域条件衍生的不公平经济发展程度、文化习俗等差异,会带来公考氛围、招录条件的差异,比如你生在“不孝有三,无编为大”的考霸之省山东,恭喜你!人家其他地方130分能上岸的,你可能要干到150+才能勉强进面!
再比如青海2023年省考只招录1231人,而广东招录的是18258人,岗位数会直接影响可报考的岗位数、竞争比。
此外,相对偏远的、基层地区可能120分就上岸了,而在沿海等地,同类性质的岗位可能140才有竞争力。
同样是公考,差别怎么这么大啊!
3、家庭条件带来的不公平有人说,这个时代仍然是拼爹的时代,这个观点我们不做评论,但一个客观事实是家庭条件好受到的教育条件、机会、发展的全面性等方面普遍要更好。
比如你小时候和老花一样学的是“论泥巴的可塑性”、“品红薯烤与煮的味道差别”,人家学的可能是“播音主持”、“研学旅行”、“品味与修养”……个人成长的经历肯定会对性格、眼界、气质、自信心等带来不同影响。
落到具体公务员备考来看,家庭条件好的,可能很早就会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引导,就算全职备考个2年也没啥太大压力,有条件参加动辄数万元甚至十几万的专项辅导、一对一学习,甚至有条件从小接触公务人员及相关知识……
更典型的案例是,如果你从小缺少面试、在公开场合讲话等锻炼的,公考的面试阶段肯定需要花更多精力和时间来弥补,而且不一定在短期内能补上。更坑爹的是,有些题目本身就让人叫苦,比如“请你谈谈对城市地标”的看法,如果你和老花一样什么北京天安门、西安大雁塔、武汉黄鹤楼等等都只在书本中见过,那谈起来不能说不自如,最起码会缺少一种亲身经历过、走访过的真情实感和底气吧。
4、思维能力造成的不公平公务员备考中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某人投入了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但长时间以来分数都缺少实质竞争力,这可能有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多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忽视的其实是思维方式(对待问题的方式方法)。
比如你缺少逻辑思维就很难分析清楚申论中的给定材料,太偏激就很难客观、全面地分析相关事务,满脑子都只有“标准答案”往往很难应对近年命题的变化和考察要求。
其实,这个世界本身就不是平的,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矛盾,逃避客观事实就是失败的开始,因而要活着就不能沉溺于个人的不足之中,就像矛和盾优势总是相对的,许多不利的条件也能通过努力转化成优势乃至胜势。
比如你的岗位不适合公考,要么能激励你考研转专业,要么刺激你更深度、全面的学习,“三不限”也能上岸,或者在自己的本领域中专精下去;比如特殊地域条件、成长经历往往也塑造了你坚韧的品格和善于学习的特质,更加艰难的备考历程会为你往后的人生积攒更多力量……
当然任何的公平和不公平本身都是相对而言的,诚如罗曼.罗兰所说,这个世界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穿了生活的真相,还依然热爱生活!
愿大伙儿都能成为公考的强者,书写自己的人生精彩故事。
来源:时尚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