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对殖民地极其残忍,英国却又一直被冠以“绅士”之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3 21:25 2

摘要:从16世纪至20世纪初,就是英国开启了亚非拉国家被殖民统治的血泪史。以印度为例,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挑动土邦内斗、武力镇压和系统性经济剥削,将印度变为“女王王冠上的明珠”,仅1757—1815年间,英国就从印度掠夺了价值约10亿英镑的财富。而在非洲,1884年的

一、绅士面纱下的殖民暴力本质

英国历史上以“文明传播者”自居,但回顾一下他们的历史,就是一部赤裸裸的殖民扩张史!充斥着暴力与掠夺。

从16世纪至20世纪初,就是英国开启了亚非拉国家被殖民统治的血泪史。以印度为例,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挑动土邦内斗、武力镇压和系统性经济剥削,将印度变为“女王王冠上的明珠”,仅1757—1815年间,英国就从印度掠夺了价值约10亿英镑的财富。而在非洲,1884年的柏林会议直接以拿地图画圈的方式瓜分领土,导致非洲90%以上的土地沦为殖民地,英国通过控制苏伊士运河和南非金矿,进一步巩固其殖民霸权。

这种暴力殖民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扩张的贪婪性。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其“自由贸易”口号实为武力开路的遮羞布。例如鸦片战争中,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悍然以军舰逼迫清政府接受鸦片倾销,将圆明园的焚毁。

二、殖民统治中的“文明使命”虚伪性

英国殖民者常以“传播先进文明”为侵略辩护,实则通过文化霸权合理化暴行。英国应该是五常中封建残余最重的国家。封建老爷的尿性我们不清楚么?优雅是对着你的么?是对着其他老爷的。

你只要想想大英统治世界接近一百年,连身边的爱尔兰,苏格兰都没同化下来,就知道他们这些老爷究竟有多残忍。

相较于日本赤裸裸的军事屠杀,英国发展出一套更具欺骗性的殖民模式:(1)通过代理人统治分化反抗力量,如在印度扶持土邦王公;(2)以法律形式固化不平等,如《南京条约》将割地赔款包装为“通商协定”;(3)文化渗透消解民族认同,如在香港推行英语精英教育。这种“制度性暴力”看似温和,实则更具破坏性——它瓦解了被殖民社会的内生动力,使其陷入长期依附状态。

但这种“文明化”殖民面具在遭遇抵抗时便会迅速撕裂。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期间,英军将起义者绑在炮口轰碎;在肯尼亚茅茅运动中,殖民者建立集中营实施酷刑。这些暴行显示,当殖民统治受到威胁时,“绅士”面具下的野蛮本性便暴露无遗。

西方人的思维底层就是种族歧视,他们认为我发达是因为我是聪明且是天选种族,而你们都是劣等民族,所以你不可能有好生活,如果你有,就是你偷的,既然你偷,那我基于歧视伤害你,就是一种平等、尊重你的体现。

只要你理解这个逻辑,你就能看懂盎撒人,从政府到个人,在这几百年里各种奇葩行为的原因了。

饿死爱尔兰人的是英国人,杀死澳大利亚新西兰原住民的是英国人,剥了北美印第安人的头皮奴役黑人的有英国人,抢埃及印度中国文物也有英国人。世界杯被200俄罗斯人追着揍2000多球迷也是英国人。发了狗粮就抹黑发展中国家,没了狗粮就咬主人的还是英国人的媒体。绅士只是他的伪装色,变态粗鲁才是他内在。

英国殖民思维的延续性在当代国际政治中依然清晰可见。2025年英国宣称向乌克兰派兵的操作,延续了其“离岸平衡手”传统:既想通过军事存在扩大影响力,又刻意与北约保持距离以规避风险。这种策略与其19世纪在亚洲“以夷制夷”的手法如出一辙。再如英国官员一面批评美国在阿富汗的“粗鲁”行为,另一面却对本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的虐囚丑闻避而不谈,这种双重标准正是殖民时代“道德优越论”的现代翻版。

反正现在大部分英国人仍沉浸在“帝国怀旧”中。英国精英在谈论殖民历史时,会强调“铁路建设”“法制引入”等“积极遗产”,却对掠夺行为轻描淡写。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其难以正视历史,反而将前殖民地国家的抗争视为“忘恩负义”。

看看当年亚洲先驱日本是怎么说的吧

马克思说过,透过现象看本质,绅士只是现象,野蛮才是本质。外表人模狗样的绅士们,骨子里奉行的一直都是弱肉强食那一套血肉丛林法则,对你表现得彬彬有礼时通常有两个原因:

不了解你。

或者很了解你。

就像丛林里那些形形色色的动物,惯于用夸张的外表让自己看起来更强大,咋咋呼呼吓唬敌人的,反而比较弱小。而真正危险的捕猎者,都更善于伪装。

没有比它们更野蛮的了。

来源:怪口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