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见春糖。当人们拖着行李箱下飞机走出成都双流机场廊桥时,往年熟悉的浓郁酒味儿仿佛被稀释了——通往到达大厅路上两侧墙面的广告位里,奶粉、餐饮、家电乃至近日卷入舆论焦点的“总裁燕窝”沿路可见,酒企已成为陪衬。不过,从取行李处到机场到达大厅,包括五粮液、古井贡、舍得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黄兴利 成都报道
又见春糖。当人们拖着行李箱下飞机走出成都双流机场廊桥时,往年熟悉的浓郁酒味儿仿佛被稀释了——通往到达大厅路上两侧墙面的广告位里,奶粉、餐饮、家电乃至近日卷入舆论焦点的“总裁燕窝”沿路可见,酒企已成为陪衬。不过,从取行李处到机场到达大厅,包括五粮液、古井贡、舍得与水井坊在内的酒企广告重占上风,仍在提醒人们这是春糖时刻。
3月的成都春糖,空气中弥漫着微妙的气息。茅台集团酒店展一反常态选择“极简风”,五粮液取消酒店展,名酒在深度调整期保持了低调,与锦江宾馆外小酒企“买酒送特斯拉”的喧嚣招商形成荒诞对比,这场春糖会俨然已成为白酒行业“磨底期”的供给侧实验场。白酒行业这场绵延已久的深度调整,影响程度被业内认为远超上一轮周期,直至目前仍在考验着行业的抗压能力,当头部酒企通过控货、回购等策略稳住阵脚,行业何时触底在今年春糖恐怕已成为来自各方的疑问。
大牌“断舍离”
今年的成都春糖期间,走进位于望江宾馆的茅台集团展厅,便能明显察觉到与往年的不同。此前两年,远远就能看见大门两侧摆着显眼的 “i 茅台” 和 “茅台冰淇淋” 两大吉祥物在门口 “迎宾”,而今年展厅门口仅剩下 “i 茅台” 一个吉祥物。
踏入展厅,此前两年在入口右手边设展的茅台冰淇淋今年也已消失不见,以往展厅中曾出现的巽风数字世界展台也缺席。这些细微变化,在无声地诉说着茅台战略布局的调整。
今年茅台集团展台以极简风冲击着人们的视觉。之前拥挤的产品介绍展台大幅缩减,大厅正中央圆柱形展台展示着各种毫升规格的茅台酒、43度低度茅台酒,以及生肖茅台、精品茅台等等产品。除了茅台酒几款产品外,包括茅台1935在内的系列酒依旧设置了展台并设立品鉴区,吸引经销商前来品鉴,但在今年3月初宣布招商的1.935L版本茅台1935并未出现在展厅。
此外,茅台保健酒公司旗下包括台源酒等在内的产品也有小型展台,作为明显对比的是,台源酒去年还曾在展厅外设置室外情景营销区域吸引经销商,今年也保持了低调。记者观察到,不光是展台展示减少,前来参观的经销商群体相比往年也明显变少,对于今年展厅的变化,展台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今年是以品牌展示为主。”
“断舍离”不仅体现在茅台展台,五粮液则在今年取消了酒店展,仅保留会场展,释放出传统白酒巨头参展策略转向的信号。
“春糖早不是招商主战场了。”某区域酒企市场部人士在春糖期间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当下,大型酒企参加春糖最重要的作用有两条,其一,是品牌发声作用,企业花费大量资金设置酒店展,向经销商展示自身的品牌实力,强化品牌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与地位,其二,团队会借春糖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当下市场最新风向,诸如香型趋势、同行推出的政策、产品包装创新等多方面信息,并提供给公司高层进行决策判断。该人士还补充认为,很多大的经销商来春糖,基本也不是为了选品,而是为了把握行业趋势。
春糖外的大厂战场
“当前中国酒业正处于供给侧与市场深度调整的关键时期,产区集中化趋势愈发明显,产能洗牌正在加速推进,名酒产区加速资源整合,中小酒企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与此同时,中国酒类消费市场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消费升级与需求分化成为主旋律,消费者对品质、品牌、文化的要求不断提升,这反过来又倒逼供给端进行改革。”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秦书尧在春糖期间如此表示。
从供给端来看,今年的春糖两极分化趋势愈发明显。茅台等名酒巨头在春糖期间的营销动作显著弱化,而是在“供给侧改革”的主战场落子,将重心放在渠道控价和库存优化上。实际上,从去年三季度以来,头部酒企就开始主动控速,在春节后又多家酒企做出停货稳价动作。
“当一家企业主动按下‘暂停键’,往往比持续扩张更需要勇气。”中国酒业协会在3月中旬在公众号发文中如此指出,近期白酒行业掀起的停货潮,可用静水深流来形容——在千亿库存的阴影下,看似被动的市场调控,实则暗含着行业走向成熟期的变革轨迹。中国白酒行业资深观察家权图在春糖期间的一次论坛中也表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到未来两三年,白酒行业就是一个去库存动态平衡的年份,要通过市场化办法实现厂商和渠道价格的动态平衡。
“结合糖酒会和春节两次渠道反馈,我们认为行业已出现了一些底部特征,但仍需时间验证,二季度是关键时期,如果头部企业能坚持目前的量价策略,价格体系在淡季进一步企稳,则行业的底部特征会进一步确认。若大环境持续承压,基本面有可能会二次探底。”申万宏源在3月16日发布的研报中指出,短期动销不会有大变化,至少3季度后看变化,端午不宜期望太高,企业今年都在下调增长预期,利于调整,二季度要重点观察商务场景是否复苏。
此外,在终端市场控量保价的同时,白酒巨头们还在资本市场展开新一轮布局。贵州茅台的“护盘”行动颇具标志性:截至 2025年2月底,贵州茅台已累计回购股份82.22万股,已支付的总金额近12亿元(不含交易费用)。此外,泸州老窖方面近期也发布集团增持计划。
白酒业的“磨底”,本质是供给侧改革的深水区突围。新零售专家鲍跃忠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白酒行业此前主要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在量的扩张期,企业通过增加产量推动规模扩张;随后在价格提升期,以茅台为代表的高端品牌通过稀缺性优势打开价格空间,带动行业整体价格上涨,推动销售规模增长。然而当下,这两个阶段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量的扩张面临市场饱和,而价格的进一步提升也受到消费者接受度的限制。
在鲍跃忠看来,白酒行业必须彻底转型,从过去的高毛利、压中间商、提价扩张的模式,回归到以产品价值为核心的营销模式,从依赖经销商压货的模式,转向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用户运营模式,“靠向渠道压货,早晚有一天再也压不动了。”
稳价明线与费用暗战
“价格是企业的生命线”——在白酒行业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稳价成为各大酒企面临的关键课题,而与之紧密相关的费用政策也随之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在头部厂商稳价过程中,费用是重要的链条节点,华润酒业总经理魏强在3月1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指出,在整个白酒价格体系中,除成本外,费用是最核心的要素之一,若费用管控不到位,整个价格体系便难以稳住。
3月22日,在位于望江宾馆的习酒展台记者了解到,去年其在行业内率先取消反向红包,目前这项政策仍在执行。去年7月,据市场消息,贵州习酒取消终端渠道的“反向红包”,将“双向红包”系统改成“单向红包”,所谓反向红包是指在产品售出后,C 端消费者通过主动扫码领取奖励,当返利节点被触发时,终端和经销商可以获得相应比例或对应数额的返利。
习酒展台工作人员表示,取消“反向红包”正是为了规避渠道商违规套取费用扰乱市场价格,部分不良经销商为了获取更多红包利润,采取非法手段获取开瓶码,随后将已经开盖的酒以低价或二次包装的形式流入二级市场,给品牌商带来困扰。
对于当前销售市场“双向红包”情况,在春糖期间,一位白酒企业市场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据其了解,除了习酒外,今年市场也已有部分企业取消反向红包,在前两年反向红包营销方式刚出现时,第一波采用该营销方式的酒企吃到红利,当行业中主流企业都采用这种营销方式的时候,就失去了竞争力,经销商违规套费用的行为还会扰乱市场秩序,所以已经有企业取消这一方式。
谈及其所在酒企促开瓶措施,其表示,目前正在实施“瓶盖”换酒或现金的形式,即类似于饮料里“再来一瓶”之类的营销方式,直接作用于消费者,意在提升消费者重复购买意愿,增强品牌粘性,因为不涉及渠道返利,避免了“扫码后低价甩卖”“盗刷红包”等乱价现象。
此外,另外一家中部地区白酒企业市场销售人员在与记者交流时也透露,其所在白酒品牌除了有“双向红包”外,为追求动销还叠加了“瓶盖换酒”,对于该企业是否后续会取消对于终端的红包,该人士表示还不清楚,但他也表示:“在你有我有的情况下,红包的意义确实变弱了。”
行业“磨底”何时了
2023年以来,受疫情后消费疲软,商务活动放缓等多重因素影响,白酒渠道库存积压严重,包括名酒在内的白酒品牌也都遇到价格倒挂等问题。以茅台价格为例,2024年至今,茅台批价从3000元/瓶的高点回落至2200元/瓶左右,去年叠加电商平台促销等因素甚至一度跌破2000元/瓶。
有行业人士在春糖期间与记者交流时认为,与2013年相比,这一轮调整的深度和广度更大。2013年的调整主要集中在高端白酒市场,而2024年的调整则波及整个行业,从高端到低端,各大香型无一例外。
时间回溯至2012年底,“限制三公消费”政策出台,随后叠加白酒行业塑化剂事件影响,茅台价格从2000元暴跌至800元,渠道库存积压,行业进入长达3年的去库存周期。彼时,酒企普遍采取“以价换量”策略,但收效甚微,直至2016年消费升级与商务需求崛起才逐步回暖。茅台股价也从2016年初的不到200元/股一路飙升至2017年底600元/股。此后,白酒行业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高端白酒价格持续攀升,酱酒热潮席卷全国。
不过,与2013年那一次短期内剧烈震荡的周期不同的是,本轮调整中酒企主动性强,名酒主动控速稳定渠道价盘。媒体报道显示,珍酒李渡集团董事长吴向东在3月22日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指出,白酒行业已经触底,虽然拐点难以精准预测,但存量竞争趋势下,品牌化、品质化将是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国家相关刺激经济政策的落地,以及行业消费集中度的不断提升,整体消费市场与消费信心在缓慢恢复,2025年依然会是名酒企稳向好,行业性的分化趋势依然明显,整体行业在调整优化中前进。”白酒行业分析师蔡学飞此前对本报记者提及,今年可能更多地解决了头部酒企的库存,行业整体库存与价格压力依然较大。
白酒行业究竟是否已触底?答案或许还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对头部企业,控货稳价、结构升级已初见成效;对中小酒企,淘汰赛远未结束。行业的未来取决于能否跳出“量价博弈”的旧逻辑,在消费分级中重构价值——那时或许才是真正的“磨底结束”。
责任编辑:卢晓 主编:寒丰
来源:璀璨美食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