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不久,和一位做了多年心理咨询的朋友聊天,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前不久,和一位做了多年心理咨询的朋友聊天,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越是优秀、努力的人,越容易陷入一种“自我消耗”的怪圈。
他们能力强、学历高、目标明确,在外人看来简直是人生赢家。
但私下里,他们却常常向我的朋友倾诉:
感觉自己被困住了,明明很努力,却总是达不到预期;
明明很想做好,却总是忍不住拖延、焦虑,甚至自我怀疑。
他们渴望改变,却又无从下手,仿佛陷入了一个“越努力,越焦虑”的死循环。
在我看来,他们缺的不是更高效的方法、更完美的时间管理,而是——
停止“精神内耗”的能力。
来访者小A,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是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的高管,年纪轻轻就带领团队做出了不少亮眼的成绩。
她对自己要求极高,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态,周末也经常加班加点。
就是这样一个“拼命三娘”,最近却找到我的朋友,说自己快要崩溃了。
她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集中注意力,工作效率大不如前;
明明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却总是忍不住刷手机、看视频,甚至开始失眠。
她很困惑:
“我是不是变懒了?是不是不够自律了?为什么我连控制自己都做不到?”
从小A的描述中,能感受到她强烈的自责和焦虑。
她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自己,认为是自己不够好、不够努力,才导致了现在的局面。
但事实上,她真正需要的,是停下来,好好“看见”自己。
我的朋友没有直接告诉她答案,而是问了她一个问题:
“假设你现在这种状态,不是因为你懒、你不自律,而是因为你‘病了’,你会怎么想?”
她愣了一下,然后慢慢地说:
“如果我真的病了……那我可能……会稍微放松一点吧。毕竟,生病了,就没办法像以前那样拼命了啊。”
“那你会怎么做呢?”朋友继续追问。
“可能会请个假,好好休息一下,看看医生,调整一下状态……总之,不会再像现在这样逼自己了。”
你看,当小A把自己的状态想象成“生病”时,她反而能够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允许自己停下来休息了。
小A的案例,让我想到了一个心理学概念——“心理带宽”。
它指的是一个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就像电脑的内存一样。
当我们长期处于高压、焦虑的状态时,我们的心理带宽就会被大量占用,留给其他事情的资源就会变少。
这时候,我们就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效率低下、拖延等问题。
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变懒了、变差了,而是因为我们的“内存”不足了。
而很多人,包括小A在内,都习惯性地把这种状态归咎于自己的主观原因,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不够自律。
他们习惯了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却忽略了自己的感受,透支了自己的心理资源。
所以,当你感到疲惫、焦虑、力不从心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
“我是不是‘病了’?”
“如果我真的‘病了’,我会怎么对待自己?”
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它能帮助我们跳出“自我责备”的怪圈,重新审视自己的状态。
它能让我们意识到:
我现在的状态,可能不是因为我不好,而是因为我需要休息、需要调整。
我不是一台机器,我不可能永远保持高效、完美的状态。
我有权利感到疲惫、焦虑、无助,我有权利停下来,照顾好自己。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自我关怀”(Self-Compassion)。
它指的是像对待一个好朋友一样,去理解、接纳、善待自己。
当我们遇到挫折、感到痛苦的时候,我们不会苛责自己、批评自己,而是会给自己安慰、支持和鼓励。
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放纵自己、逃避问题,而是要学会用一种更温和、更友善的方式来对待自己。
但很多人,都习惯了用一种“严苛”的方式来鞭策自己。
他们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认为只有不断地逼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他们把所有的成就都归功于自己的努力,把所有的失败都归咎于自己的不足。
他们害怕失败、害怕被别人看不起,所以只能不断地往前跑,不敢停下来。
这种“自我鞭策”的模式,在短期内可能会带来一些成效。
但长期来看,它会让我们陷入一种“精神内耗”的恶性循环。
我们会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疲惫,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所以,我们需要学会“自我关怀”,学会用一种更温和的方式来对待自己。
我们需要认识到:
人不是机器,人有情绪、有弱点、有局限性。
我们不可能永远保持完美、高效的状态,我们也会有累的时候、有想放弃的时候。
这并不是我们的错,这只是人性的一部分。
当我们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休息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放松下来,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如果你也经常感到焦虑、疲惫、力不从心,不妨试试以下几个方法:
觉察自己的情绪。 当你感到不舒服的时候,不要急着去否定它、压抑它,而是要试着去感受它、理解它。问问自己:我现在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停止自我批评。 当你发现自己在责备自己、否定自己的时候,试着对自己说:停!我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我也会犯错,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自己。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朋友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你会怎么安慰他、鼓励他?然后,把这些话对自己说一遍。给自己安排一些放松的时间。 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做一些让自己感到快乐、放松的事情,比如听音乐、看电影、运动、冥想等等。写在最后
“精神内耗”是我们这个时代普遍存在的问题。
它像一个隐形的杀手,悄悄地吞噬着我们的能量和快乐。
但我们并非无能为力。
我们可以通过觉察、接纳、关怀自己,来打破这个恶性循环。
我们可以学会用一种更温和、更友善的方式来对待自己,让自己活得更轻松、更自在。
所以,从现在开始,停止“精神内耗”,好好爱自己吧!
记住,你不是一台机器,你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需要的人。
你有权利感到疲惫、焦虑、无助,你有权利停下来,照顾好自己。
当你能够真正地接纳自己、善待自己的时候,你才能拥有更强大、更幸福的人生。
来源:可思的随想